第38章 語言幽默 事半功倍(1)(1 / 3)

幽默是一種運用智慧來增進與他人關係的藝術。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一種化幹戈為玉帛的良藥。它能使語言生輝,使交際氣氛迅速輕鬆、活潑起來,從而避免爭吵。幽默能使他人更喜歡你、更信任你,使你與他人的關係變得更有意義。周恩來常常巧妙地展現和運用自己的幽默,使溝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旁敲側擊

“笑談卻敵倚岩廊,一杖居然橫渡江。”麵對一批文人,周恩來並沒有過多地說大道理,而是和他們談天說地,談古論今,但更多的人因此而抗日。

旁敲側擊,也是周恩來經常用到的說服藝術。

有時候,你的溝通對象是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他什麼大道理都懂,也許就是心裏有一道坎過不去,這時候就不需要你過多地講大道理,隻需要旁敲側擊,讓他對你信服,他也就會自然地接受你的主張。

1939年,周恩來在紹興期間出席了在府山越王台舉行的火炬晚會。晚會是為歡迎周恩來並請他作報告而舉行的,場麵盛大,參加的人員各方麵的都有。會上舉行了抗日隊伍檢閱,參加的有抗日政工隊、婦女營、青年營、少青營。

會上,先由當時紹興專員賀揚靈致詞,繼而各界代表發言,有表示歡迎的,有發表抗日救國主張的,也有提出問題的。會上,向周恩來提出的問題約有三四十個,其中有善意詢問的,也有故意責難的。

周恩來發表了長篇演說,精辟地分析了國際形勢、國內時局和抗日前途,講了全麵抗戰、長期抗戰、抗戰必勝的道理。周恩來指出:“日本帝國主義必敗,中國人民抗戰必勝,前途光明。”

他在講話中把大家提出的問題分五六類作答,對其中一些故意責難和無理挑剔的問題,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有力的駁斥。

當時杭嘉湖地區已經淪陷,青年們紛紛向尚未淪陷的紹興彙集,叫做“向祖國運動”。周恩來熱情地讚揚說:“青年們的愛國抗日熱情是我們民族的希望,殷切地希望青年們做抗日的先鋒,拯救民族於危亡之際,振興祖國在世界之東。”

他的演說充滿著革命的魅力,那雄渾的氣派,堅定的信念,熱情的激勵,嚴密的邏輯,給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力量,連當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也不能不為之折服。

周恩來在紹興期間廣泛地找各方人士懇談抗日,所談的內容廣泛而豐富,包括國際形勢、抗日前途、中國的命運和遠景、學術和政治,還談到了盧梭、馬克思和孫中山及其三民主義等,但重點是談抗日統一戰線問題。

周恩來說:“真心抗戰就要團結一切願意抗日的人。現在民族矛盾是第一位,國內的分歧應該盡力縮小,有些矛盾可以放到打退了民族敵人以後再說。為了取得抗戰勝利,一定要努力把抗戰的陣營擴至‘大無外’,把反對抗戰的敵人陣營縮至‘小無內’。”

周恩來還說:“要有民族氣節,發揚民族意識,為了團結抗戰,擴大統一戰線,在工作中不能濫用形式邏輯中的排中律,不能說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不參加抗戰就是投降派。要十分用心地做中間派的工作,團結他們參加抗戰。”

當談到孫中山把建國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時,《戰旗》記者曹天風表示對蔣介石長期搞訓政有所不滿。這時周恩來指出:“照孫先生的意思,訓政是過渡到憲政、實行民主的一種手段,而長期搞訓政就犯了手段目的化的錯誤。

現在不能再把人民看做劉阿鬥了,應該給人民以民主。”

當講到權力問題時,周恩來說:“我們是重視權力的,為被壓迫階級爭權決不讓步;但個人不要權,不爭權。”

當談到有人非議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時,周恩來指出:“真理越辯越明確,真理總要戰勝謬誤,馬克思主義是駁不倒的。”

曹天風說:“道家思想對於革命,對於社會改造雖無用處,但對於個人修養卻是有幫助的,能使自己過好‘黃金關、權力關、美人關’。”

這時,周恩來反問說:“道家最精彩的話是什麼?”

曹天風一時回答不出來。

周恩來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大概是道家最精彩的話了吧?”

曹天風當時對搞政治已有些厭倦了,所以說:“學術比政治重要,學術在先,因此,我認為要建立新學派代替黨派。”

周恩來當然不同意這種觀點,所以他並不一味附和,而是說:“現階段還是政治為主,學術為輔,學術為政治服務。學派也不能代替黨派,但到將來建設時期,就可以以學術為主了。學術領域很廣闊,到那時不發展科學技術,就無法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