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職業瓶頸難突破(1 / 3)

職業生涯猶如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會出現階段性問題與困惑。人的一生要經曆年少懵懂時期、青春叛逆期、中年危機等不同的時期。職業生涯亦如此,從剛踏入職場的懵懂與無知到職業發展上升期到職業發展瓶頸時期再到職業發展複蘇、上升……在職業生涯發展中,瓶頸期是職場人士都不想遇到,但又不能避免的時期。它是一條分界線,順利通過了就會迎來職業發展的另一個高峰,前途不可限量;如果在這裏跌倒了,將會給職業生涯蒙上陰影,處在進退維穀的尷尬境地。因此,如何在遭遇瓶頸時尋找突破點,直接關係到一個人未來職業發展的成就!

第一節 職業倦怠沒那麼可怕

無論是初出茅廬的職場菜鳥,還是混跡職場已久的老鳥,當上班的鈴聲成為夢魘的開始,當休假成為夢寐以求的期待,當日複一日的工作讓你感覺就像左手摸右手一般索然無味,職業倦怠可能已經悄然成為你職場生涯的牽絆了。

職業倦怠,其實是一個舶來品,原詞是Job Burnout,由美國神經科醫生費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指在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係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出一係列心理、生理綜合症,是一種個體無法應付外界超出個人能量和資源的過度要求而產生的身心耗損。從英文字麵上我們就可以讀到這樣的信息:是工作讓你產生了身心疲憊的狀態。

據有關調查,職業倦怠多發於白領階層,可以說是一種“都市病”。中國目前有70%的從業人員表現出了各種程度的倦怠症狀。而近來年,由於激烈的職場競爭,現代職場人士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8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而工作1年以上的白領有超過40%的人想跳槽。上海一項調查顯示:在同一崗位工作滿兩年的人中有33.3%的人出現了職業倦怠現象。

【工作都不用動腦子】

24歲的欣大學畢業後順利應聘到一家房地產公司做銷售部秘書。文秘專業的她做起這份工作來得心應手,打字、準備合同、播放售樓部的背景音樂……兩年了,她每天就這樣機械地做著這類“腦子都不用動”的工作。這份工作對她來說沒有挑戰,不需要激情,學不到新的東西,隨著年齡漸長,她也想過跳槽,可是不錯的薪水讓她猶豫了,她很厭煩這樣日複一日的單調生活,卻沒有改變的勇氣。

【人際關係讓我疲於奔命】

聰穎、漂亮的菲大學裏學的是會計,這個專業讓26歲的她在初入職場的幾年裏如魚得水,好工作總是唾手可得。在工作初期,她的專業素養得到了公司上下一致的認可。不過好景不長,大概是天妒紅顏吧,每間公司的女同事總會在不久後對她表示出敵意,於是她不得不在3年內換了8份工作。她一直以為像她這樣才貌雙全的女人不需要攀附著人際關係生存,外貌與能力才是硬通貨。而且,她也從不參加女同事八卦無聊的午餐會,也從不和她們探討超市購物的省錢竅門,她有自己的朋友圈。於是,毫無例外,每間她工作的公司女同事都對她有驚人相似的評價:傲慢、輕狂、目中無人……就這樣,人際關係讓菲疲於奔命,一次次铩羽而歸,而她對工作的熱情也不複從前,感到身心俱疲。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32歲的晴已經在一家知名的跨國公司裏做了8年,其間,她用了5年的時間從一個實習生奮力爬到了部門經理的位置。要知道,在這家外國公司裏,部門經理已經是中國籍員工可以達到的最高位置。做了3年的部門經理,一切對她來說已經駕輕就熟。但是,這種過於安逸的生活不僅沒有讓她感到輕鬆,反而越來越厭倦。因為她不確定,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她的明天是否將是今天的翻版。當然,她也不是沒有想過自己創業或換家公司,但卻無法割舍這裏熟悉的氛圍和優厚的薪酬。在這種矛盾的狀態下,她對工作產生了應付的想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成了被慣性推著走的、沒有方向的人。

【不敢說“不”害苦了我】

內向的斌40歲了,在一家五星級酒店的公關部屬於另類。他很有自知之明,從來不和那些巧舌如簧的同事搶風頭。學美工的他隻是專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將公司的廣告、招貼、宣傳畫等做到盡善盡美。他這種踏實肯幹的工作態度被老板看在眼裏。部門經理跳槽後老板竟認定他是最佳人選,就這樣他勉為其難地成了公關部經理。任職不到一年,他幾乎被新工作搞得崩潰了。公關部經理任務雜、要求高,應酬多,性格內向的他感到壓力重重,覺得很多時間精力都花在了無謂的事情上;對老板彙報時,從老板的臉色中他讀到了越來越多的不滿,而他也對這份工作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厭煩和抵觸,他知道是自己當初不敢說“不”害苦了自己。

其實,隻要是職場中人,類似上述職場人士的職業倦怠或多或少都會有。如果某一天,你突然感覺自己精力不濟、力不從心、身體不適,甚至心力交瘁,那麼,不要慌,是職業倦怠這位不速之客不請自來了!

職業倦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意識不到它的危險性,聽之任之,不想辦法去解決這個不大不小的危機。

職場自救攻略

對於職業倦怠,我們也不能盲目地一棍子打死,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因工作本身引起的倦怠】

類似上麵案例中的欣的職場人士,產生職業倦怠往往是因為同一種性質的工作做久了,沒有新鮮感、成就感,就會有一種“吃剩飯”的感覺,自然覺得沒有意思,

其實,“剩飯”也好,新鮮菜也罷,關鍵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口味”,不斷地變化一些花樣,就像黑咖啡喝起來是苦,但是加點奶和糖,就不再苦澀。一個人的工作態度,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情緒。如果你的工作態度總是消極的、退縮的、推諉的,當然不會有成就感,尤其當你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一直沒有精進時,你更容易產生枯竭感,因此,不斷地充電,充實專業知識,保持熱誠、積極的工作態度,才能使自己樂在其中。即使在為售樓處播放背景音樂這樣簡單的工作中,你也可以找到成就感,比如,你可以嚐試根據不同的天氣、不同的氛圍選擇不同的音樂。記住,沒有乏味的工作,隻有乏味的人。

而對於上述案例中提及的晴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來,晴對自己部門經理的職位之所以感到厭倦是因為這份工作對她來說就像沒有設計圖的搬磚似的體力活,體現不出她的價值所在。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缺乏人生的方向與目標。如果她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即使一路走來坎坷不平,也不會因一時失落覺得疲累不堪、抱怨連連。

如果你是一位職場精英,做到了一定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那麼不妨為自己再做一次生涯規劃,確立人生的大方向與目標,當然,這絕對不同於你剛入職場的那一份。做好這一次生涯規劃將有助於你在工作中重新自我定位。如果你一時找不到生涯目標,不妨將現階段的個人方向和目標與公司的發展相配合,與同事共同討論一些方案,擬個三大目標或四大計劃,再拆解成每天的工作小目標,這樣你就不會感到迷失在工作堆中,找不到方向了。

【對人際關係引起的倦怠】

對於上述案例中提及的菲,她產生職業倦怠主要是由於和同事不愉快的人際關係引起的,盡管她的工作能力無可挑剔,但是職場生涯,不僅僅是拚專業素質,融洽的人際關係也非常重要。

其實隻要留心,你就會發現,在公司裏活得最不開心、工作做得最差的往往是那些人緣不好的員工。新員工學曆傲人,唯我獨尊;老員工資曆不淺,心中不服;事業一籌莫展的人總想和別人比個上下高低……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會讓你感覺無所適從,難以充分發揮自身才華,造成抑鬱情緒,產生職業倦怠。

其實,對於菲來說,給自己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就是為自己積累財富。不要總不屑於和別人為伍,人畢竟是群居動物,如果總是拒人於千裏之外,久而久之,自然不會有人和你交往。光有專業特長,而沒有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能力,工作一定做不舒心,畢竟在各個環章都需要別人的配合。

工作心理學家告誡職場人士在工作中要把握以下“五不”原則:倚老不賣老;彈性不固執;幽默不傷人;關心不冷漠;真誠不矯情。所以放下架子吧,這樣你才能告別職業倦怠,迎來事業上的新突破。

【對於組織的不滿】

一個人如果找到適合自己性格、氣質和愛好的工作職位,做到人和工作的最佳匹配當然最好,這樣就好似魚歸大海,鳥回藍天,你必定會在工作崗位上大放異彩,大展宏圖。相反,再好的崗位,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和特點,一段時間後,就會使人厭倦,出現職業倦態,就像上述案例中的斌。 如果斌不是勉為其難地接受領導的“重用”,還是呆在原來的崗位上,他也許會成為業內響當當的設計師,但是可惜,老板並不懂得知人善任,也害苦了斌。

如果目前你的職位不是你所愛,如果你僅僅是看在“錢”的份兒上才疲於應付,那還是勸你長痛不如短痛,找個機會向老板言明自己的處境和期望,坦陳這一崗位不適合自己的理由,讓老板幫助你找一個能發揮自己專長的位置。

當然,如果你所在企業的經營理念、人才培育做法與你的價值觀不能兼容,而且你經過長期的調整仍不能適應時,恐怕就隻有做轉職的打算了。當然,跳槽並不是解決職業倦怠的最好方法,麵對職業倦怠,我們還是要多從自身找原因,找方法去解決。畢竟每一次工作經

曆都是一次鍛煉,每一個職業崗位都值得珍惜。

第二節 職場“閑人”,警惕“安樂死”

在職場中,有這樣一批看似幸運的人:工作體麵、清閑,重複性強,容易掌握,而薪水不菲。也許在很多辛苦打拚的職場人士眼中,這樣的一份“好”工作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真的是這樣嗎?

人人都想擁有一個安逸的工作,對著那麼多忙的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的職場人,做個職場閑人似乎更加輕鬆自在一些。一天的工作一兩個小時完成,剩下的時間隨心所欲。可是,有很多閑人都不曾考慮到:安逸的環境會放鬆人的神經,暫時的安逸會帶來適當的休息,可長期的安逸隻會消弱職場的殘酷競爭力度。使自己喪失競爭力。

如果有天麵對突而其來的大敵,長期鬆懈的神經已經不能讓人立即行動起來采取一切辦法積極防禦,結構也隻能是被毫不留情地直至於死地。最終招致大禍臨頭。悔之晚矣。

職場是最狡猾的獵人,總是在給你令人豔羨的工作之時,又把危機至於你的周圍。隻是職場“閑人”都沒有意識到而已。

小風的學曆不高,中專畢業後,靠熟人介紹到一家藥店當了營業員。這是一家效益不錯的門店,店員的工資待遇很不錯,福利有保證,工作環境也很好。對此,小風很滿足,他覺得自己目前的狀況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沒有那些在大型外資企業工作的同學待遇好,但卻要比在其他服務行業工作的同學好得多。最重要的是勞動強度不大,工作也很穩定,即便是裁員,一般都落不到他頭上,因為介紹他進來的熟人和店長的私人關係很好。

轉眼兩年多過去了。小風發現身邊的朋友都在一步一步走上管理崗位的時候,自己卻仍然在這個藥店做營業員,別說遠的,就連和他同一時間進藥店的張華,前陣子也被提升為店長助理了。他越想越不是滋味,找店長談判:“為什麼別張華幹了兩年後,都能獲得升職和發展空間,而我卻得不到提拔?”店長委婉地告訴他:“我們需要用心工作的店員,也隻提拔這樣的店員。一個在工作上總是拈輕怕重、沒有進取意識的人,一個不把藥店的績效考核當回事,也從來沒有超額完成過任務的店員,是不適宜安排到領導崗位的。”

事實上,在剛剛進店的時候,小風和張華的學曆、能力相差無幾。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表現就有差別了:小風是個愛玩的人,等掌握了基本的工作程序以後,平時沒事,就與其他員工聊天、吹牛。張華則不同,他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還對其他業務很感興趣。平時,他喜歡看藥店所訂的報紙期刊,讀藥學知識與藥店管理方麵的文章,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另外,他還自學電腦,考取了電腦程序員。總之,在業餘時間,張華一直都在“充電”。

小風看到張華這樣忙碌,頗有些不以為然:“我們都是藥店員工,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了,勞心費神地學習這些一時半會用不上的東西做什麼?”張華隻是笑笑說,自己隻是想多學點知識,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用得上。小風還是我行我素,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和同事聊天、出去玩。而張華還是一如既往堅持學習,拓寬自己的視野。日子一天天過去,張華的計算機等級證也到了手。由於勤奮,藥店的所有業務他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業餘寫的稿件也有幾篇在專業報紙上發表。兩年後,兩個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張華儼然是店裏的中流砥柱,因為能力強、業務熟,被提升為店長助理,而小風要不是因為有熟人的關係,或許早都被經理辭退了。

這就是個職場“閑人”的典型下場。不少職場“閑人”在熟悉的工作環境中,由於工作上沒有多少壓力,因而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慢慢變得麻木起來,直到落伍於形勢發展的需要,甚至被淘汰。

職場自救攻略

在忙碌焦躁的職場中,能夠得到一份安逸的工作環境其實是一個讓人稱羨的事。但是如何防止把這份安逸漸變成阻礙你前進的動力,這其中還是大有學問的。

有句古話說的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麵對得天獨厚的“順境待遇”,職場“閑人”要正確看待,不可忽視了在順境中保持應有的警惕性和危機感。如果沒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是難以產生上進動力的。並最終會由於安於現狀,沉湎於目前的舒適生活,而最後被“安樂死”。

其實,小到個人,大到企業,都應該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如果沒有這種意識,我們就無法做到“未雨綢繆”;如果不能“未雨綢繆”,我們的事業將永遠會處於一個低端運行之中,甚至會因為忽然“觸礁”而沉沒。

在企業管理中,在居安思危理念的指導下,小天鵝的“末日管理法”為我們提供了典範。在同行業中被稱為“大哥大”的小天鵝全自動洗衣機,銷量多年位居同行業第一,鼎盛時期的全國市場占有率達42.2%。該集團董事長朱德坤對員工有一個這樣的要求,要唱好兩首歌:一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一首是《國際歌》。他強調:小天鵝的處境就像《國歌》裏唱的那樣“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大家要明白“世上沒有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的道理。小天鵝把“末日管理”融入到決策、生產、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章之中,特別是把高標準的質量管理作為企業“末日管理”的核心環章來抓。

一次,有一批小天鵝洗衣機已裝上火車準備發往廣州,在抽檢時卻發現有一台洗衣機的排水管有輕微的漏水現象。有的人認為,排水管輕微漏水不算質量問題,換一根排水管就是了。事情反映到朱德坤那裏。他立即趕到現場,要求對600台洗衣機全部開箱檢查一遍。最後盡管檢查結果隻有兩台出現類似問題,但全廠員工的質量意識從此卻提高了。

“末日管理法”的核心就是:讓每一位員工知道,任何一個程序上一個微小的失誤,都會產生有瑕疵的產品。這種不合格的產品一旦流進市場,就會損壞消費者對於公司的信任,給企業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而對於職場中的“閑人”來說,光有憂患意識顯然不夠,最重要的還是要行動起來突破“安逸”的瓶頸,解決這潛伏其中的危機。

在工作比較熟練、沒有太大壓力的時候,不妨將這段時間作為自己知識和能力的儲備期。在別人閑聊、休息的時候,可以接觸你感興趣的工作,參加一些相關的培訓,不斷給自己“充電”。當別人在職場中慢慢被“煮熟”的時候,如果你一直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在不斷為自己接近目標增添籌碼的話,當取得相應的學曆和知識後,你就做好了應對新的挑戰的準備,不論是企業重組,還是升遷、跳槽,你都會因為具備了優於他人的條件而從容麵對。那些在職場中慢慢被“煮熟”的人,當醒過來的時候,才會忽然發現:懂得不斷磨礪自己、一步步向目標靠攏的人,已經悄悄起步邁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