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會中不是孤立的,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各種關係發生作用的結果,人類正是通過和別人發生作用而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
在職場中,人際關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舒心工作安心生活的必要條件。
然而,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往往十分複雜,初入職場時那顆淳樸的心,如同霧裏看花,怎麼也看不明白。哪怕是職場老手,也難免掉進職場中人際關係的危機中去。職場冷暴力、圈子圈套、流言蜚語、小道消息,甚至職場政治,這些都讓人身心俱疲,難以招架。
工作,不難;工作牽扯到的人際關係,卻難以擺平。
有一個意義深刻的黃金法則:“你們願意人怎麼待你,你們也要怎麼待人。”將心比心,真誠待人,在任何時代都是不會錯的。除了以不變應萬變,身在職場還應言行謹慎,對潛在的危險和陷阱保持足夠的警惕。要做事,先做人。當利益的誘惑擺在麵前,應當何去何從?有時真是相當嚴峻的考驗。
第一節 遭遇職場“冷暴力”
何謂職場冷暴力?
在《杜拉拉升職記》中,杜拉拉負責公司裝修,很多同事都不配合,而且故意刁難。杜拉拉已經請好了搬運公司,同事們卻拒絕打包,不理不睬,拖延進度。
其實,杜拉拉所遭遇的,正是一種職場“冷暴力”。
職場“冷暴力”一般指上司或群體用非暴力的方式刺激對方,致使其心靈受到嚴重傷害的行為。職場冷暴力主要體現在讓人長期飽受漠視、譏諷,甚至被停止日常工作,使人在心理上極為壓抑、鬱悶。
職場冷暴力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比如邊緣化、架空、打入冷宮、精神虐待、心理戰、故意放假、調換崗位等。“冷氣”襲人的心理戰,往往比真槍實彈的爭吵更加讓人難以忍受。如果你憤而辭職,“施暴者”就得償所願了。也證實了你已經正式中了職場危機的套。
追根溯源,“冷暴力”的概念最先出現在婚姻家庭中。夫妻之間發生了矛盾,雖不訴諸武力,卻通過暗示、言語,彼此有意或無意用精神折磨對方。蔡依林唱了一首歌,歌名就叫《冷暴力》。歌中唱道“我要用冷暴力冷凍你,冷暴力是最後武器”,直接表達了冷暴力的威力。
現在,冷暴力這一概念已經蔓延到職場中。調查顯示,近七成職場人表示自己曾經遭遇過職場冷暴力。職場冷暴力種類之複雜,令人更加防不勝防、難以應對。
【孤立冷漠,集體封殺】
小何來房產公司的時間不長,發現公司裏派別眾多,小何生性靦腆,對這些小圈子毫無興趣。一次午休時,辦公室同事一直談笑風生,等小何推門進來,立馬戛然而止,此刻的小何備感失落和尷尬。圈外的她遭到了同事的封殺,每當有業務電話找她,前台接待員愛理不理的;去財務部數據庫調數據,也成了難事。小何感到孤立無援,仿佛成了多餘的人。
【架空權力,把你“邊緣化”】
小韓是一家外企的銷售部經理,3個月前為了一個工作方案,他和上司爭吵起來,上司當場衝他大吼:“我是你領導,你就得聽我的!”會議結束後,小韓找到上司認了錯,但上司對他的印象已大打折扣。從那以後,本該他做的事,上司安排給其他人做;以前應該由他參加的會議,也沒他的份。最近,上司竟然“提升”他為“銷售部顧問”,工資、獎金基本穩定,不再看業績拿錢,小韓恍然大悟,自己完全被“架空”了,沒有實權,不再管人,也沒機會接觸業務了。
【調離崗位,讓你忍】
寧波某企業的李雲虎等六人,曾經遭遇如此待遇:先是工廠讓他們放假四個月,全部從廠內的宿舍搬出去住,當他們放完假回來後,工作內容竟然變成了割雜草。他們很不滿,提出請假,公司以他們“工作時間私自離開崗位”為由,按曠工論處。最後他們不得不黯然辭職。
【打壓,以上製下的“施暴”】
Michael是一家外資公司的銷售經理,一直頗受上司器重。可新任大老板上任後,事情就發生了變化。大老板喜歡扁平化管理,時常會和Michael有直接的接觸,這讓Michael的上司深感憂慮,上司覺得自己的位置不保、受到了挑戰。因此,上司開始在各種場合對Michael不斷打壓,凡事隻要能找出瑕疵,都會被抹殺得一錢不值,最後Michael被架空並雪藏。
可以看到,職場冷暴力危害極大,它會使人心理不適、壓抑、鬱悶,在工作中產生職業倦怠,心灰意冷,甚至無奈離職。
在遭遇職場冷暴力後,大多數的職業人都受到了嚴重的心理影響,直接導致了消極的工作狀態,其中一些受害者選擇了黯然離職;另一部分人選擇了“以冷製冷”,以“冷暴力”回敬“冷暴力”;隻有少數人選擇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挑戰,努力尋找解決方案。
職場自救攻略
1、“冷暴力”下如何過冬?
“外麵的世界很無奈”,職場新人遭遇職場冷暴力,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然而,如果不斷地頻繁跳槽,十分不利於職業發展。所以,應對職場冷暴力,還需采取積極的方法。如果再三努力還是無效,再選擇一走了之,也無遺憾。
常言道:“我不能改變天氣,但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麵對職場冷暴力,如果我們不能改變他人,那麼不妨先調整自己。
【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工作和同事】
在很多公司裏,因為存在著利益衝突,同事很難成為好朋友。所以,處理同事關係的最好方法是相敬如賓。輕鬆對待工作,平靜對待同事。“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即使同事揮出冷暴力的拳頭,也要讓他一拳打在棉花上,漸漸地,工作關係也就和諧了。
【要做事,先做人】
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很多難題,職場中的占其大半。而產生難題的原因有一部分因素是由於大家太期望於把事情做好做完美,太注重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很少意識到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沒有及時把人際關係處理好。事都是由人來掌控的,與人結為友善,事也就迎刃而解了。
【要讓自己更堅強】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沒有工作,就會缺乏生存的基礎。畢竟飯是由錢換來的,而錢又是由工作取得的。不能十全十美的是工作中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困難中勢必早就兩種人:成功者,失敗者。有的人之所以成功無一例外的都是他都要比軟弱的人堅強那麼一點點,堅持那麼一點點。所以如果想讓賴以生存的基礎更堅固一點,就需要先學會堅強。冷暴力再冷也有春暖花開的時候。
2、新人如何應付“冷暴力”?
在職場中,新人又是最容易遭遇到冷暴力的一類人群。而冷暴力的來源往往都是老員工。他們或者覺得新人沒經驗,於是對新人視而不見,或者是由於不自信,害怕新人的風頭蓋過自己,因而采取不理睬的非暴力不合作態度。
職場新人發現公司裏的前輩給自己臉色看,明明一起搭檔做事,可前輩總是不把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當回事。剛出校門難免年輕氣盛,漸漸地同事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
作為新人,和老員工對著幹,雖然能解一時之氣,但根本問題還是不能解決。不停地較勁,隻能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遠。新員工不妨放下身段,積極主動請教老員工,就當“不恥下問”好了。畢竟人心都是肉長的,巴掌不打笑臉人,隻要你態度好,前輩就會認真地指導你。你盡力做好每個細章,讓前輩看到你存在的價值。久而久之,前輩對你的態度就會改變,他們也會把姿態放低,跟你以誠相待。
《馬太福音》記載了人際交往的一條黃金法則:“你們願意人怎麼待你,你們也要怎麼待人。”職場新人的誠懇虛心以及忍耐,一定會換得老員工的理解和友善。
職場冷暴力除了來自於老員工,同時還來自於上級,而且危害尤其嚴重。
作為職場中的管理者,應該充分考慮到被管理者的感受,從而運用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盡管管理者很多時候是無意而為,但是卻傷害到了下級。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傷害,對於下級的工作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所以作為上級應該更加謹慎地考慮自己的言行,更加理性地處理問題。畢竟,職場冷暴力會影響上下級之間的工作配合,會影響職場人的工作情緒與工作狀態,會極大降低工作效率,給企業造成的損失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員工之間、上下級之間的職場冷暴力,甚至還有一些企業采用職場冷暴力的方式,逼迫員工自動辭職。
企業為何要這麼做呢?這主要是因為,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許多企業麵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按照新《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若是主動裁員,公司需支付高額賠償金,減薪更是要觸犯眾怒的。如果產生勞資糾紛,企業非常被動。於是,一些企業用職場冷暴力的方式變相辭退員工,使員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對於這種情況,職場人士就不能手軟,拿起法律武器,扞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員工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是應該享有勞動權的,單位應該為勞動者提供勞動條件,不得隨意變更合同內容。如果構成了違約,員工可以到勞動部門申請勞動仲裁,要求獲得補償或者恢複崗位。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8條規定,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如果單位安排勞動者工作的環境和工作條件惡劣,存在安全隱患或漏洞,有可能給勞動者的安全帶來威脅;或者勞動者的工作環境與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不符,勞動者都可以以此為理由提出解除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隨意強行給員工“放假”或“停工”,無疑剝奪了勞動者的工作權利,讓勞動者失去賴以工作的基本條件,因此可視為未提供勞動條件。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6條,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
在勞動合同中,一般有約定工資構成的,例如規定作為銷售崗位,一般收入為固定工資加提成,員工有通過勞動獲得提成的權利,如果勞動者曾經工作有成效,而公司在有業務的情況下卻不給安排事務或很少安排事務,在一定條件下是剝奪勞動者的勞動權利。在法律上,要看有沒有構成違約,安排其能力範圍內的工作,還要看雙方的信任關係是否存在,通過仲裁,如果能夠恢複崗位最好,如果不能恢複崗位,則應給出更高的補償。
第二節 加入“圈地”運動
“圈地”,自古中外皆有。比較著名的是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貴族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來,使大批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雇傭勞動者。在中國,清朝初年,八旗子弟入關後發現關內的土地大到他們不敢想象,於是就騎著馬,在一定的時間內能跑多少就圈定多少土地,這就叫“跑馬圈地”。
進入職場,有如進入了一片遼闊的土地。初來乍到,總有幾分惶恐:看到別人在辛勤耕種,卻找不到自己你的一畝三分地。英雄無用武之地,怎麼辦?
答案是:開始“圈地”吧。
【總有新的地等著你去圈】
在當地日報長達6個月的見習校對工作結束後,名牌大學新聞係畢業的張小雨終於如願以償,去科教文衛部報到,開始了她的記者生涯。然而,沒過幾天,她就發現自己成了“沒有條口”的教育記者。在這個部門,原先跑教育的三個人分工已經極其周密,女記者黃玲跑中小學,男記者尹周跑高教,這兩塊都是容易出熱點新聞的條口,比如亂收費問題、貧困生問題、提前及獨立招生問題、教師的“走穴”及兼職問題,可以用來炒作的東西不少。
張小雨一來,部主任王雙燕就主持召開條口重新分配會議,王雙燕是老大姐,喜歡扶助新人,便在會上百般“啟發”,希望黃、尹肖兩人能有點“覺悟”,將部分條口勻給張小雨,要不然,帶張小雨一起跑,讓她掙點工分也行。
王雙燕暗示了老半天,黃玲和尹周都裝聾作啞,毫無反應,王雙燕也沒了主意。這也難怪,做記者的,條口就是命根,條口把得牢,采訪信息的專屬性就強,容易出稿子;而沒條口的記者就像水上的浮萍,一天到晚在街上晃,隻能抓點突發新聞、即時新聞,也就是說,全憑運氣寫稿子了,這讓人心裏多不安定!所以兩人即使得罪主任,也決不肯將采訪條口勻給張小雨。
王雙燕的臉色變得很難看,張小雨急得要哭,但是也沒有辦法。有道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別人也要吃飯啊。
後來,張小雨到底還是沒有到別人的碗裏去搶一勺羹吃。經濟部的趙園是張小雨的同班同學,見她按兵不動,以為她束手無策,就給她敲邊鼓:“小雨,這個年代是憑業績吃飯的,你可不能這樣心慈手軟。你說,他們把地都圈完了,還霸占著遊戲規則:是我的就是我的,誰也別想撬。嘿,這規則是誰定的?熟地兒誰不想要?你呀,誰的臉色也不用看,該撬的牆角,你就去撬;該圈的地,你為什麼不去圈?”
話雖如此,可是張小雨還是希望同事間的關係不要因惡性競爭而劍拔弩張,她不希望她與黃玲、尹周的關係,變成戒備、防範和對峙的關係,謀生謀到“同行是世仇”的地步,這工作哪怕月薪上萬,又有何快樂可言?張小雨試著說服自己:看起來這地是被圈完了,但如今這個時代,教育話題如雨後春筍,“大教育”範疇內,怕是還有許多拋荒的處女地吧。為什麼非要去搶別人圈定的地?
張小雨仔細觀察,耐心接聽編輯部的求助電話。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後,她在科教文衛部首推“教育話題熱線”,主持一個討論性的版麵,觸及到讀者多有困惑的教育熱點問題,如“母親辭職教子好不好?”、“怎樣解決藝術教育的玻璃頂問題”、“迷網少年如何斷心癮?”、“如何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感統針對性訓練”等等。張小雨一下子成了欄目名主持,與黃玲、尹周的報道定位充分錯開,三位年輕記者的關係,也由此發生了微妙轉折。
黃玲鬆了一口氣,主動邀張小雨一起出去吃西餐,而尹周,現在則成為小雨的“免費電腦維修工”。
“地已被圈完”的焦灼,是很多新人的困惑。職場中,確實有不少新人不擇手段,去拚搶資深同事手中的資源,隻求搶到半張椅子坐。但這樣慘烈地加入生存爭奪戰還有什麼好處呢?試想一想,兩個人互相擠兌、虎視眈眈,擠坐在同一張座位上,是多麼的別扭!與其跟別人搶座位,還不如自己動手去安設更多的座位。
與其花費心思去搶一塊別人種熟的地,還不如花這個時間去開拓一塊新的地。天地之大,總有新的土地等你去開墾,總有新的領域,等著你去發現。
【要圈子,不要圈套】
張小雨所“圈”的是工作內容的“地”,而人際關係的“地”更大,更要“圈”。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圈子。除了親戚圈、朋友圈、興趣同好圈……身在職場,最常接觸的是工作利益圈,可稱為職場圈。圈子裏有人脈、有信息、有經驗,好像一個無形的場,它的大小和“質量”,關乎你的職業發展。你該如何看待這場“圈地運動”,又該如何經營自己的職場圈?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孔子曾經曰過:“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你究竟是“圈地運動”中的既得利益者,又或者一朝“圈子”變“圈套”,一不小心套死了自己?置身現代職場,君子或小人,差別往往隻在分毫之間。
曉雲初涉職場,就被一句話害了——“同事無朋友”。曉雲望文生義地想,既然同事無朋友,又何必花費時間去應酬呢?身為新人,羞澀、不自信,曉雲每天總是低著頭獨來獨往,不怎麼參與前輩們的閑談和聚會。後來回想起來,曉雲才知道自己真是太單純了,“同事無朋友”其實是說“防人之心不可無”,要有保留地維係關係,而不可教條地做個“獨行俠”。即使“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但不要忘記辦公室時間占每天生活的三分之一,“職場圈”好似一個無形的場,人脈、信息、經驗、秘籍都可分享,你躲避不得。
後來,曉雲雖然漸漸有了一些朋友,可他們往往和她一樣,也是不善於處理或者說不屑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邊緣人”:雖被公認為好人,卻與升職加薪沾不上邊。
可惜,當曉雲明白了這些道理時,單位裏的“主流圈子”已與她絕緣,隻能眼饞地看著別人春風得意。
人脈即是錢脈。要想平步青雲,不僅要進入圈子,更要進對圈子。
某公司的某部門有兩個頭,一男一女。員工自然也分成兩派,涇渭分明。女領導的“圈子”中來了個新人,“鞍前馬後”表現得特別突出:早上買早飯,中午帶盒飯,下班之後還陪同外出逛街購物或者運動健身。有一次女領導牙疼,該新人把她請到家中,請自己當口腔科醫生的母親親自為她“專家門診”……如此這般,自然討女領導歡心。但是男領導對她很看不慣。一年之後,公司發生人事變動,女領導因犯錯誤被調離,打入冷宮,男領導獲得重用,獨掌大權。此時,該新人恨得咬牙切齒,打掉牙齒也隻能往自己肚子裏咽。
【圈子能夠帶來“利潤”】
“圈地運動”,是職場競爭的必然產物。職場中人要想站穩腳跟,先生存再發展,除了要有專業和技能的“硬實力”,最好還有強大的關係網支持,這是“軟實力”。有沒有圈子,圈子的大小和質量,標誌著一個人在職場中的“軟實力”。圈子裏的人,可以互通信息、互予機會、互相勉勵,共同探討職場中的各種現象,為困惑者指點迷津,與成功者分享喜悅和經驗,進可互相提攜,退可互相支撐。
魯豔萍在人力資源部門工作,是個時髦的“圈蟲”,她時刻跟圈內人保持聯係,還經常搞各種各樣的活動。魯豔萍到公司3年時間,相對而言,她的成長比同期入職的同事快得多。她經營的職場圈,能夠幫她在第一時間拿到最新的勞動資訊,而這正是做人力資源工作所必需的;她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不少,當初那個愛哭鼻子的小女生儼然變成了成熟的職業女性。
這就是“圈地運動”給她帶來的豐厚“利潤”。在她的職場圈裏,有人脈、信息、經驗,等等。每當在工作上碰到問題,她便向圈子中的朋友求助。甚至隻要寫幾句話掛在MSN簽名上,不一會兒就有人熱情回應,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金點子”就來了。接著,魯豔萍會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再向領導邀功,這使她在領導心目中印象極佳。
當然,經營職場圈,也是要投入時間、金錢和體力的。雙休日消耗在圈地運動上,就沒有時間照顧家庭,也沒時間進修了。在城市裏奔波,來回坐車要花錢,體力上的付出比每天上班還要累。但總體來說,魯豔萍的圈子還是個健康的圈子,他們在豐富自己的同時,也為社會作了貢獻。比如他們到高校裏舉辦係列講座,為那些即將跨出校園的莘莘學子指點職場迷津,就非常成功。以後這些學弟學妹走向職場,無疑將成為自己手中的一副好牌。
付出就有回報。圈地圈得好,當然就有利潤可賺。
職場自救攻略
【老板圈地攻略】
不要圈老板的地
職場“圈地”有講究,不要過分在本部門內“圈地”,這樣會讓頂頭上司感到威脅,難免來自上司的擠壓。
李華的職場圈子有好幾層,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他在所供職公司內的圈子。由於公司比較大,平時上班時,大家各自忙自己的事,部門間同事很少能深入交流。為了摸清公司領導意圖和了解公司經營情況,一個跨部門的內部小圈子就自然形成了:這五六個人都是基層的骨幹職員,分別在營銷、財務、後勤等部門工作,大家不定期地輪流做東,以好朋友身份在一起名義上是聚餐,實際上是為交流信息。大家來自各部門,所以“信息彙總”的準確度頗高。結果,李華的言行總能與公司高層的意圖合拍,使李華成為上司眼裏“拎得清”的人、同事眼裏“有眼光”的人。
老板也要圈地
老板們痛恨小圈子,最怕手下相互排斥、互相拆台。不過,最聰明的老板懂得營建“核心圈”,將自己的光芒從辦公室內延伸到辦公室外。
自幼在美國長大的Jessica被總部派到中國分公司,最初她就深知處境不易:但凡空降主管,往往就像嫁入豪門給人當後母,有現成的婆婆和孩子,上有考驗下有挑戰,手下有兵卻不是自己的,鬧不好就會四麵楚歌,成為孤家寡人。
不過Jessica卻自有一套,把手下的團隊打造成一個“快樂大家庭”。她終日活力四射,對人友善,而且豪爽大方,身上散發出溫暖可靠、魅力十足的母性氣質。加班後她會替大家買啤酒,周末相約一起去K歌,遇上端午元宵這樣的中國傳統章日,還會邀請家在異地的單身同事來自己家中,品嚐自己的好廚藝。
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喝酒打牌,Jessica是這個“圈子”裏公認的Super Lady。這完全不同於本土經理們一本正經、缺乏人情味的形象,Jessica對下屬體貼有加、義氣相挺卻又公私分明,“Work hard, play hard”是以她為核心的圈子奉行的原則。下屬們崇拜她,也信賴她,而她個人的威信和光芒,也從辦公室內延伸到辦公室外。
等級分明的職場,圈子與圈子永遠不是平行關係,Jessica的高妙就在於適時打破涇渭,化被動為主動,利用“圈子”拉近了和大家的距離。一改“外來空降兵”常被批評“不能融入本地團隊”的宿命,Jessica的團隊溝通異常有效而透明,出色的業績受到高層的嘉許,其他本地經理既難望其項背,也實在無從指摘。
【異性圈攻略】
階層是一個陣營,性別則不是。俗話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有時從異性同事那裏得到的慰藉遠遠超過同性。
自從加入這個著名IT公司的非技術部門的第一天,Wendy就感受到了強烈的孤獨感。剛參加工作,一切都還陌生。在這個女性為主的團隊中,相貌出眾,卻又個性直率的Wendy並不受歡迎,幾個已然自成派係的“小圈子”像一座座堅固的城堡,完全沒有接納她的意思。
眼看著就要麵臨“社交空窗期”的Wendy,才不甘心就此淪為牆花的命運。她很快發現,她所在部門的那些強勢女生,個個心高氣傲,鼻子長在頭上,根本不屑於與“老土”的工程師們來往。而實際上,在這個以技術為主導的公司,工程師們才是核心。這樣一來,智商不低、容貌不俗的Wendy,就打定主意要做“蜂後”了。
Wendy很快和工程師們混得很熟,參加他們的聚會、球賽、和他們一起吃飯、去錢櫃唱歌。她很享受這種前呼後擁,混在男人堆裏的特別感覺——被人哄著寵著,是友誼還是調情全靠自己把握。其實Wendy覺得,選擇這樣的社交方式對她自己的身心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Wendy苦心經營的“圈地運動”也意外地給她帶來了豐厚回報:有時在工作上碰到問題,她會向外部門的“圈內好友”傾訴求助,有人脈、有信息、有經驗,來自不同部門之間“信息彙總”的準確度頗高。Wendy的言行總能與公司高層的意圖合拍,頗受領導重視,她不再是當初那個青澀無助的小女生了。
“異性圈”圈地指南
不要恃寵而驕,遷就男同事的愛好和安排,你是圈子裏的少數,就更要“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