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工作能力需提升(3 / 3)

那麼想辦法先擁有足夠的知識吧!

在某種情況下,你可以直接把知識當成金錢本身。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金錢。

如果職場是一座迷宮,那麼知識就是一個領路人。它在探險的途中改變你的思想,完善你的思維方式,在遇到錯綜複雜的交叉口時還能幫你作出正確的選擇,如果你繼續和它保持良好的關係,學習他、善用它,不但可以幫你走出迷宮、走出困境,還能讓你在途中得到無數意外的驚喜和收獲。

反之,如果你真的沒辦法和書結為朋友,知識也無從所得,恐怕與你為伴的也隻有無窮的困惑與迷茫了。

有人似乎已經意識到在職場中知識的重要性了。想學習,想充電,可也僅止於口頭上而已。一讓他付諸於實踐卻又拿上班忙、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來糖塞,繼續固步自封。

可老板是不會根據一個人會些什麼就會給你與此同等難度的工作的。一旦提出的要求更高一些,此人就不得不露怯了。於是東拚西湊、毫無章法地弄了一個自己也不知為所以然的東西送了上去。那麼老板隻能要求你回去休息好長一陣子了。公司不會因為一人的失利而停滯不前的,也不會白白養著一個沒有用處的人。

現在的職場,人才是不會出現斷層的。走幾個就能補上幾個。

所以永遠別想用臨陣磨槍這一招在職場上試圖力挽狂瀾,那樣會更狼狽。失敗了才想起“書到用時方恨少”也隻能為下一場戰爭開個好頭,在這長戰爭中妄圖置之死地而後生那是不可能的。

王兆軍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職員,他學的是軟件開發專業。當初畢業的時候沒有找到本專業的工作,因為軟件開發要設計到很多編程,而小王最煩的就是編程,上學的時候更是沒有努力學過,找工作也不想找這方麵的工作。可是幾經波折,想找其他專業的工作卻並不容易。後來到了現在他工作的這家軟件開發公司做開發文員。當初來這家公司麵試的時候就有很多問題都沒有答上,當時很尷尬,多虧老板給了他機會,才能來上班。

開發文員其實就是打雜的,很少設計到變成方麵的知道。那時正好有好多資料要處理,所以小王那段時間每天都在網上找處理方法,之後就使用各種軟件進行格式轉換。可是鬱悶的是,有一天電腦出了問題,由於小王不懂重裝係統方麵的操作,在恢複之後把所有的磁盤都整個成了一個盤了,就這樣,一個多月辛辛苦苦找的資料說沒就沒了。小王心裏這個難受勁就別提了,他後悔平時沒有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到工作崗位上之後處處捉襟見肘。沒有辦法也隻能天天加班。

其實這隻是個沒有造成什麼嚴重後果的小例子,但是它也足以給我們提個醒:現在的社會背景下沒有知識是不行的,一個人知識的短缺,絕對會導致他職業危機的爆發。知識的多少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萬不可等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到那時,“恨”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職場自救攻略

學習是一生都要經營的財富,哪怕不在職場中了,生活中,隻要還活在這個世上就離不開知識,當然如果你想生活的更有檔次、更有品味的話。相信世上沒幾個人是不想過好日子。學習之所以作用大到能左右一個人的幸福,關鍵在於它能完善一個人的世界觀,升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而在職場中,不斷地學習,如饑似渴的吸取知識所顯示出來的作用就更為顯著一些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知識完全有能力決定職場上的生死存亡。

有一個寓言故事:每天,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大草原上的動物們就開始奔跑了。獅子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得認真研究怎樣調章奔跑時的步伐才能讓你跑的更快一些。因為隻有跑得快一點、再快一點,你才能追得上羚羊。如果你要是跑不過最慢的羚羊,你就會活活地餓死。”

在另外一個場地上,羚羊媽媽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啊,你必須學會怎樣才能跑的快些,怎樣才能避開獅子的攻擊。如果你不這樣,那你就肯定會被他們吃掉。”

這就是競爭,誰都得置身其中,親身體驗。殘酷的同時,又是一種可以使人更能迅速成長的一種方法。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大家希望身處這顛沛淋漓的亂世之外,獲取到那一絲安全感。現在看來,誰又能完全將自己置於一處安全島,來自外界乃至自身的壓力會不停地讓我們充滿了危機感。怎樣提升我們的戰鬥力,用利於不敗之地,答案隻有需要不斷地學習

有人說21世紀將是一個屬於科技的世紀;有人說21世紀將是一個屬於知識經濟的世紀;還有人說21世紀將是一個屬於中國的世紀,不管他終究屬於什麼,都不會是一個離得開學習的世紀。所有的背後都得以知識作為依托。

人是所有地球生命中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最弱的,但人卻成了地球上生命裏最強大的動物。人物適應、掌握、支配了這個世界,這一切成果的背後都應歸功於人類強大的學習能力。不斷地學習早就了不斷進步的人類社會,學習是人類永遠都要繼承下去的財富。

老一輩說:技多不壓身。在如今前仆後繼的職場戰爭中,一個人就好比一個戰士一樣,如果想立活在自己的崗位之上,想得到老板的重用、提升,那麼他就得磨亮手中的槍,打起十二分精神拚命練習搏鬥技能。雖然不能一步到位,但隻要不斷地學習了、進步了,他就有可能不被對手們打倒,不被卷入職業危機。

著名主持人楊瀾在1990年以其自然清新的風格、鎮定大方的台風及出眾的才華被聘為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章目主持人。從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成為央視章目主持人,榮譽和成就一起向楊瀾湧來,但她並沒有認為這樣就夠了,目前的知識多支撐的成績很快就能夠被別人趕超過去。所以,1994年,在完成了《正大綜藝》200期製作之後,楊瀾放棄了現有的有利條件,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國,選擇攻讀哥倫比亞大雪國際傳媒碩士學位繼續進行深造。因為她認識到想要永遠的成功,就要獲得更多的知識。

當楊瀾第二次出現在媒體上時,她的形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數次獲得普利策獎的製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製作導演了《2000年那一班》兩小時紀錄片,在哥倫比亞及華納兄弟聯合電視網晚7點黃金檔向全美播出,創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的先河,獲評論界好評;她的境界已非昨天能比,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上了一個台階,實現了更為深遠的人生價值。

不管你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好,還是正在努力進取中也好,學習是一個人一生都要經營的財富。如果他人在不斷地學習,而你卻止步不前,到最後,你必落人後。在現在的職場上,落後了是要挨打的。

在職場中,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兩個年輕人同時被某大公司錄用,甲不僅擁有較高的學曆而且才華橫溢,乙卻是自學成才,他甚至連一個像樣的文憑都沒有。往往開始的時候,甲會憑借自己的優異表現博得上司的欣賞,而後來的結果卻往往是:乙得到了提升,甲卻依然停滯不前。為什麼?其實道理很簡單。一旦甲安於現狀,把繼續學習這件事置身事外,覺得我的知道已經足夠,不用在學了;而乙卻笨鳥先飛、後來者居上,不斷用學習來擬補自己的弱項、完善自我。無疑就能得到這樣的結果。

隨著隻是知識時代的到來,學習已經晉升為一種習慣、一種信仰。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體現在員工素質方麵的競爭,隻有具有高素質的人,才能打造出高素質的企業。而員工的高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於其學習能力。所以想要永遠絕緣於職場危機,唯一的機會就是永遠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不要等到書到用時方恨少。

第六節 漢堡人才的悲哀

你是漢堡型人才嗎?

“漢堡人才”,指的是具備足夠行業經驗和本科以上學曆,持有至少一項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證書,卻在跳槽中屢戰屢敗,得不到理想職位和薪水的人。

之所以稱之為“漢堡”,是因為兩者在本質上有所類似,表麵上看上去都很光鮮亮麗,吃下去卻沒有多少“營養價值”。

在職場中,這些漢堡人才手中歲握有足夠多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證書,一旦進入具體工作中,卻很難發揮他們應有的價值,沒有讓公司愛不釋手的核心價值,看起來條件不錯,實際上卻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樣的話,就很難獲得重用,而且很容易下崗。

30的劉倩覺得“漢堡人才“來形容自己真的是太貼切了。她是中文係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由於專業知識過硬,文筆出色,幾輪麵試後就幸運成功地進入一家雜誌社工作。

本來就喜歡舞文弄墨的劉倩很喜歡這份工作,很穩定,工資也沒有很大的波動。由於文字功底好,到社裏不久,就開始幫助主編審閱並修改稿子。就這樣一做就是兩年。越來越多的工作量和一直沒有變動的工資待遇,漸漸讓劉倩感到不安和不甘。她覺得自己還年輕,不想就這樣整天忙於審稿,改錯字、找漏洞了。而且自己有個不錯的文憑還有兩年的工作經驗,找個更好的工作應該不是問題,於是,她毫不猶豫地跳槽了。

接下來的事令劉倩備受打擊,經過幾次麵試之後,對方都認為她的簡曆還不錯,但都以找不出亮點為由將她踢出局。

劉倩並沒有灰心,為了增加閱曆和經驗,當然更主要地是為了有份更高的收入,她開始嚐試做起了銷售。她從小書就念的好,以為憑借自己的智商和勤奮,銷售的工作應該綽綽有餘。但後來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十分容易上手的工作,不僅僅需要聰明的頭腦,性格並不十分活躍的她,做起來並不輕鬆。本以為的高收入,每月也隻能拿到基本工資,偶爾有少的可憐的提成。體力上透支的厲害,精神上也被無形的壓力狠狠地折磨著。

更嚴重的是,她越來越沒有自信。劉倩重新認識自我,覺得銷售並不適合自己並不十分活躍的性格。於是找了第三份工作,在外企做企劃。

糟糕的是這次連試用期沒過,就離開了。原因是,公司上級認為她缺乏拿手絕活,隻能讓他做些瑣碎雜事,這根本不能讓研究生畢業的劉倩心理平衡,考慮再三隻能走人。

就這樣,又換了幾分工作,幾年過去了,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青春已不在,雖然簡曆上工作經驗很多,卻依然找不出亮點來。現在也隻能走一步算一步,順其自然地過日子。

劉倩在職場上的失敗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工作的綜合能力不高,對自身職業發展缺乏遠見,時常感到迷茫,通常是眼高手低,在平淡的工作中逐漸磨滅了進取心,對現實的不甘導致一次次盲目的跳槽,又缺乏競爭力,工作中發揮不了主動性,根本就是被工作“牽著鼻子走”。就這樣使職業發展越來越遜,屢屢碰壁。

職場自救攻略

在職場中,發揮競爭優勢,最還總要的是“我有你沒有的能力”。“漢堡人才”之所以屢戰屢敗最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知識技能很多屬於“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情況,沒有與眾不同的能力,外表光鮮缺乏特長。更關鍵的是把自己看的過高,這些因素使他們在職場競爭中沒有實力去與其他人競爭,最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陷入職場危機。

那麼,“漢堡人才”如何打響職場反擊戰?

【切勿自視過高】

高等文憑、名校畢業、熱門專業,想憑借這些武器就能在職場上披荊斬棘,那不如自己乖乖走進危機的沼澤中,也省下了以後再做掙紮的力氣。

自以為是會使人看不清眼前的戰局,尤其是自作聰明地滔滔不絕在自己的幻想中如癡如醉的人,不但在旁人看來可笑愚蠢,更容易在遇到點困難時就心浮氣躁,絕望悲觀。最終不可避免的輸了個徹底。

一個學焊接專業的畢業生通過學校推薦,進入深圳一家公司所焊接工作,結果,不到一個月就跑了回來,臨陣脫逃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的能力做個工程師都綽綽有餘,為什麼要去做一個有苦有累的焊工。於是,他不再指望學校給介紹工作,自己在人才市場找起了工作,令他自己沒有想到的是,憑借自己紮實的技術功底,一年都過去了,竟沒有當上工程師。

這一年中,殘酷的求職經曆磨平他高傲的自尊心,在家裏與擁有穩定工作的兄弟姐妹一比也自覺低人一等,偷偷流了不知多少悔恨的眼淚。也明白了自己以前的不可一世是多麼的可笑。

不得已又回到學校,通過老師被推薦到北京的某企業工作,仍是做焊接工。不同的是,這回他不再妄想了,再也不不知天高地厚地隻看重錢和職位高低而不肯吃苦受累了。明白了事業是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來的。這次一定要珍惜這份工作,再也不幻想哪些不切實際的東西了。

可見,自視過高,癡心妄想,超越了客觀的條件,是不會得到理想的職業的,最終也隻能漸漸地力不從心,陷入危機。

【提高自身的能力】

能力永遠是職場前進中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就好比是一部汽車的發動機一樣重要。同時又是衡量一個人生命價值的重要標尺。

可以說,職場其實對每個人都很公平。隻要你能做別人所不能做的、擁有別人沒有的能力,就能安穩地坐在自己的職場位置中。

需要說明的是,這裏需要做的事和需要擁有的能力,不單單隻書本上學校裏所學的知識,它更大程度上指的是一種工作經驗,一種用時間換來的積累。所以放下你那高人一等的文憑、證書吧!想要更加適應職場、化解職場危機,就利用工作之餘把時間好好分配一下。別說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隻要你用力地擠總會從時間這個海綿上擠出點什麼的。在工作中學習是個更加不錯的注意,實踐中學習知識總會更加事半功倍。隻有吸收新鮮知識的機會,這樣才能跟上職業發展的章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