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5年一直沒要小孩的楊帆,隨著工作走上正軌,加上年紀漸長,在今年年初與丈夫商量後,計劃年內要個孩子。然而,楊帆沒想到的是,自己的生子計劃卻讓上司格外關注。盡管現在懷孕未滿4個月,但上司在談話中暗示,讓孕婦和客戶談生意,會給公司帶來不良影響,遂讓楊帆把手頭重要客戶分給屬下,她坐鎮後方指點。
楊帆表示,前任銷售經理就是因為懷孕而突然離職,自己當初接手時也忙亂了好一陣子,“也許,上司出於這方麵考慮,想提前把業務分出去,免得重蹈覆轍,但對我來說太不公平了!”楊帆告訴記者,懷孕前她就認真考慮過業務安排的事情,並且製訂了一套詳細方案,避免影響公司正常銷售工作的運行,如今上司這樣的做法令她寒心之餘,也擔心起自己不在崗位的時候,公司是否會另找他人代替?
職場中的女性就是有這樣、那樣的身不由己。自身就像一個天平,一邊是工作、一邊是家庭,秤杆上總是無時無刻地出現影響平衡的砝碼,使自己總處在一個波瀾起伏的環境裏。
職場自救攻略
職場中兩性的平等是現代社會中兩性平等的重要表現形式,因為它使個人實現經濟獨立,是個人發展的前提。在自然的進化與曆史長河中並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男女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不平等的,也不能說明女性就必須要處於臣服地位、受控於男性的。
之所以會出現職場性別歧視,與女性的個人素質和工作能力沒有必然聯係,更多的還是根源於傳統的歧視女性的心理和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模式,全社會都認為在家相夫教子、生孩子、做家務是婦女的主要任務,埋單的當然是女性了。
水是最柔弱的東西,但是滴水可以穿石。現代女性,就像是水,可柔可剛。對她們而言,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也是一個矛盾衝突的時代。
時代的進步,讓女性有更多機會可在工作舞台上嶄露頭角、施展才能。
所以女性如果想突破職場性別歧視,首先自己本身就不能受傳統價值觀的影響。認為“相夫教子”才是女人的天職,即使工作,也是為了“貼補家用”。偶爾,當職位或薪水高於先生時,也別怕會造成先生的壓力,間接影響婚姻和諧。如果心中經常充滿了矛盾和焦慮,這些負麵情緒經常會影響女性在工作及在家庭上的表現,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在職場上找到女性自信、充分發揮女性的潛力,才是避免陷入職場性別歧視危機的第一要務。找到女性自身的優點,並且在職場中加以利用才是上策。
【肯定自己的優勢】
第一,從整體上來說,由於社會文化背景、性格特點等諸多原因,男性更多表現出不甘寂寞,跳槽頻率高。而女性相對比較現實、易滿足,因此在工作中的穩定性較高。而員工的穩定性對企業組織的團隊磨合成本、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業績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不可小覷。企業如果深諳這個道理,就會認同女性的優勢。 第二,女性更能夠承擔重複性高,對耐心、細致和責任心要求都比較高的工作內容。企業入職時的崗位,多數以操作性、事務性崗位為主。要求的就是認真、踏實、細章、孜孜以求,這都是女性的長處之一。
第三,女性更感性,當企業內部管理、溝通產生分歧時,女性會比較好管理,調控、激勵手段更多,使用情感關懷、口頭鼓勵以及小恩小惠的方式就會有不錯的效果。??? 最後,女性比男性更能承受工作上的壓力。在工作上遭遇重大壓力的時候,男性和女性會麵臨相同力度的挑戰,通常女性的抗壓性會更優秀一點。
【看準生育黃金期】
生兒育女始終是女性的天職,也是女性能夠獲得滿足感的重要階段。“母親”也是一個神聖而又偉大的職業,所以有些女性為了事業上的風聲水起而放棄做母親的權利是非常不明智的。而且,生育寶寶的時間又不會太長,放棄工作選擇生育的物質損失也是有限的,所以,職場女性們,千萬不要甘做“絕代”佳人啊!
其實,想降低生育寶寶所帶來的職場危機,關鍵是要選擇好正確的生育時期。
一般來說,一個人踏上工作崗位之後的最初1—3年,都是職場上的嚐試期,許多人都會先後從事不同的工作從而找到合適自己的。
正所謂“三十而立”,在職業生涯規劃角度看,職場人開始確認自己真正正確的發展方向的時間也是在30左右。而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在25—28歲,所以這個時間段正是女性考慮生寶寶的好時機。再者,父母年紀正值壯年,有時間也有精力幫忙照顧寶寶,完全可以在生完寶寶之後,沒有後顧之憂地再次投入工作。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男性的努力也離不開女性的付出。作為職場女性,有空間也有能力在職場中自由翱翔。雖然兼有家庭的重任,但這不能說明女性能力就一定低於男性,隻能說明女性的更加偉大之處。
第五節 搭錯車 入錯行
都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雖然都是狀元,卻有些行業的狀元所獲得的利益回報,卻不如其它行業的普通一員。
入錯了行,狀元的能力得不到發揮,又對此行業毫無興趣,很快就會淪落為小兵。選對了行的話,即使開始會遇到些困難,但是誌向在此,願意堅持,又不很計較得失,同樣也會很快就會在這個行業有所作為,人生也將變得比較充實,這其中的幸福都是因為這個行業適合於你。 如果你在現在的行業完全體會不到幸福感,就必須認真思考一下了:這個行業到底是不是比較適合自己,有沒有決心堅持及有沒有信心去培養對這個行業的興趣。假如對這個行業毫無興趣而又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培養興趣,就注定在這個行業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不管你深處哪個行業,都必須在興趣和生存之間找到平衡點,認真衡量自己的取向和需求,否則,一輩子就隻有抱怨和哀歎了!
尋找適合自己的行業,就好比在等公交車。如果你禁不住等待,一時心煩氣躁地坐上了接二連三地頻頻停留在你的麵前的本來不想坐的車上,卻錯過了真正想坐的,就永遠不知道下一站是哪裏,搭著錯車從此南轅北轍永遠無法到達目的地了。在職場中,麵臨眾多職業的時候,難免會花了眼、亂了心、受了誘惑,沒堅持到底就做了錯的選擇,入了不適合你的行,結果由此便陷入了又一個又一個的職場危機。
在遊戲市場上,有家叫“豌豆”的公司增速很快,團隊的領導人叫黃加陽。這個“贏在中國”12強的80後,絕對是聰明至極。但是,在豌豆之前,他卻花了6年時間在網絡社區裏奮鬥,結果一直都是一無所獲。就如他自己所言:自己選錯了行業方向,導致自己浪費了6年的光陰。
不過所幸的是,他及時抽了身,沒有繼續搭著這輛錯車錯下去。可能人會覺得:還好不是後來成功了,代價也不過是6年的時間而已。6年啊!一個人身在職場的時間有多少?職場中的黃金時間又是多少?人生之中的6年又能有多少?
和黃加陽相比較,羅曉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羅曉從她上班那天開始,就一直心不甘、情不願。她本來是學服裝設計的,當初找工作的時候,由於一家貿易公司待遇比較高,於是放棄了自己的專業,選擇了去貿易公司做市場。一段時間以後,由於對市場比較陌生,也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做基礎,業績遲遲得不到提高。過高的工作壓力使她感到身心疲憊,漸漸地就對工作產生了厭倦心理。
自尊心很強的她又不甘失敗,覺得還是自己幹點什麼比較好。於是聯係了幾個同學一起做起了服裝生意。以為自己是學服裝設計的,做服裝生意與專業沾邊,有優勢。可是忽略了銷售和設計根本就是兩回事。不到半年,生意虧本不算,同學間也因為利益問題鬧得不歡而散。無奈,羅曉隻好再找地方打工,掙錢還債。於是又換了幾個行業,每次都是從零開始。幾年下來,什麼行業都接觸到了,卻又一樣都不精通,更加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歡什麼,適合做什麼了。突然又想從事自己擅長的服裝設計,可惜現在的她,專業知識忘得差不多了,已經變得相當生疏,再想撿起來已經很難了。結果奮鬥了這麼多年,還是一事無成。
可見,如果不仔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一旦入錯了行,得到的隻有徒勞和失敗。由此可見,不稱心的職業最容易消磨人的意誌、打擊人的自信。使人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職場自救攻略
你了解你自己嗎?
根據性格來選擇行業,工作起來總是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如果較為樂意地投入到工作,對工作有高度的承諾,通常能讓人發揮己長,就更能勝任工作,同時在工作中也能最大的獲得快樂與滿足。如此良性循環,可以免於陷入迷茫無措的職場擇業危機之中。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常常自問:“我真正想做什麼?我為什麼要去做?我現在正在做些什麼?我為什麼這樣做?”這一連串問題也正是麵臨工作選擇關鍵的社會新鮮人應該深思的課題。唯有徹底了解個人的人格持質、能力、工作價值觀與工作適性等,才能理清生涯選擇的迷思,展開工作生涯的第一頁。
【認清自己的性格比急於提升能力更為重要】
在確定個人所抱持的工作價值觀,及追求的工作目標之後,可以以此作為追求更美好、更充實人生的動力與踏腳石。日本講談社經營總合研究所所長伊藤友八郎擁有多年研究職業適性的背景,他指出,適職=能力×性格,性格比能力重要。如果性格與工作不合,做了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再好的能力也無法發揮。一般職業按性質區分有二大類:
1、貝殼型:如會計、秘書、操作員、事務員等工作,工作性質屬於事務性、片斷經驗、勞務性、重視細章、瑣碎的、刻板的、煩雜的。從事這類工作者特質多為個性保守、被動、注重細章、我行我素、對人際溝通較不關心等。
2、孔雀型:如行銷、公關、業務、廣告、門市、櫃台工作等,工作性質屬於開放的、多變的、主動的、工時長、獎懲分明、薪水視工作能力調整、靠口才吃飯。從事這類工作者特質為重視外表及形象、口才佳、善於說服人、性格開放積極、運作及協調能力佳。
為了避免搭錯車,入錯行。除了考慮個人性格與職業特性的配合度之外,還要了解工作環境的文化與特性。如:傳統型組織是由最高主管作集權式管理,部屬隻有聽命行事,所以擁有傳統性格的人較能勝任組織內工作。有的組織由中階主管掌權,形成各個獨立的事業部或利潤中心、責任中心。有的組織授權予基層單位,有些組織重視部門間相互溝通、協調,由幕僚人員決定組織內的大事。在專業的機構內,工程師、技術人員扮演決策的角色,以其專業知識引導組織的走向。
【轉行要趁早】
如果你現在已經做錯了車的話,記得要盡早下車、換車。千萬切記不要再繼續蹉跎時間了。轉行並不可怕,踏出了第一步,艱苦過後就會迎來坦途。不要浪費了三四年的時間,覺得實在混不下去了再去找自己的興趣能力所在,以至轉行的成本大到你無法承擔。所以一旦看到了屬於自己的那輛車,就果斷的換車吧,繼續坐下去,說不定下一站就是職場的又一危機之站。
吳軍今年29歲了,是一名注冊會計師,原為某商貿公司的經理,現為某會計事務所資深注冊會計師 。自我評價是一個精幹、敏感、細膩的人。但是最近卻深陷困擾之中,原因是吳軍深感現在的工作與自己的能力不相符,處在工作中不能徹底發揮自己潛能的狀態。
吳軍26歲那年因為興趣愛好考取了注冊會計師。當時是事務所裏最年輕的會計師。工作很很順利、生活也很滋潤。
後來,有一個朋友推薦他去一家商貿公司做人事經理,因為禁不起高薪的誘惑,而且也很想嚐試一下全新的工作,就去了。 做經理人的那段時間,讓吳軍十分的苦悶。困擾他的倒不是繁重的業務,而是內務管理工作。由於個性上的弱點,不善於管理人、支配人,尤其是對待熟悉的人。與同事在一起始終無法把自己放到管理者的位置上。與“管理”他們相比更願意與他們合作。但是有些人、有些事是缺少管理不行的。每當遇到這方麵的問題,吳軍總是倍感為難,不知該如何下手,如何掌握,可是真的不會發號施令啊!有些時候,為了避免麻煩,待人總是不想讓人難堪和為難,自己隻好自己去幹工作,這樣一來,一方麵影響到了正常的工作程序,另外對吳軍自己也是最沉重的擔負。
為此他找了很多管理方麵的書籍,企圖從中找到出路;也去參加一些管理培訓,尋求管理精髓。但是經過幾番的努力,卻仍然沒有什麼改變,仍舊缺少領導手段。那段時間總是自問:為什麼工作一向優秀的自己在人事管理方麵卻銳氣頓挫。 後來明白了,其實還是自己並不適合這份工作,最後還是選擇回到老本行,繼續做注冊會計師。還好,抽身及時,現在吳軍又重新找到自信,他依然是年輕有為的會計師。
可見,不怕在職場道路上出現偏差,就怕發現走錯路之後不能及時拐回來。孰能無過呢?重要的是“知錯就改,善莫大焉”,再加上一點:還得要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