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放鬆情緒——為想象留一個特別的空間(8)(1 / 3)

久而久之,別人心裏的怨氣就表現出來了。

當自己求助的時候,別人不是推脫就是應付,偶爾幫一次忙,最後卻總是事與願違,他給自己幫了倒忙。

與此相反,別人對自己不想讓他插手的事情倒是非常熱心,簡直達到了樂此不疲的程度。

自己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想種什麼莊稼、想討什麼樣的老婆、想蓋多大麵積的房子,別人都喜歡指手畫腳。不僅如此,別人還喜歡在村子裏發布對自己的看法。

自己有針尖大的小事,都會讓別人搞得滿城風雨。

開始自己還能忍受,但是時間一長,他就忍無可忍了。

他決定去法院起訴,讓法官給他們斷這場官司。

自己指控別人幹涉他人的私事,別人指控自己給別人增添麻煩。二人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聽了原、被告雙方的詳細陳述後,法官做了如下判決:把自己和別人各打五十大板。

判決書上還有如下條文:從此以後,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絕對不能要求別人;別人對自己的生活,該關心的一定要關心,不該關心的絕對不要關心,更不能橫加幹涉。

從此後,自己和別人相安無事。

人和人之間相處應該適當地保持距離,為彼此的心靈留下一點自由的空間,這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法則。

隻有把握住必要的尺度和分寸,才能充分享受合作的樂趣。

視網膜效應

◆文/佚名

四年前,馬克想要買一輛車。經過一段時間的評估,他決定買一輛墨綠色的中型轎車。當時,他的印象是一般人的車都是白色或黑色,所以認為自己的選擇很獨特,很有品位。

正在為自己買到一部與眾不同的車沾沾自喜時,馬克突然發現,在高速公路上、小巷子裏,甚至他住的大樓停車場中,都有許多與他要買的同型的墨綠色的轎車。

他開始感覺很奇怪:為什麼大家突然間都開始買墨綠色的車?他把自己的觀察與同事們分享。

有一位女同事當時正好懷孕,聽他講完後就說:“我倒是沒看到很多墨綠色的車。可是我最近發現,無論在哪裏都會看見孕婦。我記得上個星期天在逛百貨公司時,短短兩小時就看到六個孕婦,今年的出生率是不是提高了呢?”馬克和其他同事都異口同聲地說沒發現孕婦有增加的現象,她看到那麼多孕婦大概是很湊巧。

後來,有一次聽演講,馬克才了解到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視網膜效應”。簡單地說,這種效應就是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征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多地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征。

這個發現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戴爾·卡耐基很久以前就提出一個論點,那就是每個人的特質中大約有80%是長處或優點,而20%左右是缺點。當一個人隻知道自己的缺點,而不知道去發覺優點時,“視網膜效應”

就會促使他發現身邊也有許多人擁有類似的優點,進而使得他的人際關係無法改善,生活也不快樂。你有沒有發現,常常罵別人很凶的人,其實自己脾氣也不太好?

這就是“視網膜效應”的影響力。

一個人要人緣好,要受人歡迎,一定要養成欣賞別人與肯定別人的習慣。因為在“視網膜效應”的運作下,一個看到別人優點的人,才有可能看到對方越來越多的可取之處。

遇到狼的農夫與和尚

◆文/佚名

一個農夫在風雪天趕路,衣薄天寒,苦不堪言。

忽然,他發現前方兩塊巨石間好像埋著一條毛圍脖兒。

他大喜過望,伸手便扯。不料,巨石後傳來一聲咆哮,原來“毛圍脖兒”是一隻大灰狼的尾巴。那野獸正在山石背後小憩,讓農夫這一拽,睡意全無,更加上幾天沒有捕到獵物,腹中饑餓,送上門的美餐怎肯放過?

於是,便奮力掙紮。

農夫後悔已晚,隻能死命抓住狼尾巴,靠兩塊大石擋住惡狼的鋼牙鐵爪,略一鬆手,就會性命難保。千鈞一發之際,山路上來了一個和尚。農夫大叫:“師傅,求您殺狼救我。”

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罪過,罪過,世間萬物皆有靈,貧僧不敢殺生!”隨後,他口若懸河,大講慈悲之道,勸農夫放棄邪念,皈依佛祖。與此同時,農夫一直咬牙死抓住狼尾巴。

等和尚講完經,眼看就要支持不住的農夫說:“師傅,我和這狼,不是它死就是我亡。您既不願殺生,但也不能見死不救,有勞您抓住尾巴,我好繞到石頭那麵去對付它。”

和尚沉吟半晌,覺得見死不救的罪名也不小,況且抓住狼尾巴不算殺生,於是就接過農夫手裏的尾巴,緊緊抓住。可農夫並沒有繞到石頭那麵去殺狼,而是哼著小曲,徑直往山下走去。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