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並不是可恥的
◆文/佚名
多年前,蝸居台灣的何應欽以一級上將的身份跑到荷蘭旅遊,荷蘭國防部接待了他,並帶他參觀了荷蘭的國防設施。參觀完畢,荷蘭人又做了一個國防簡報,向何應欽展示了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將如何應對的計劃,這份計劃之縝密、全麵讓何應欽咋舌。但更令何應欽驚訝的是,他看到了一份更詳細的計劃,而且被放置在所有計劃中最顯眼的位置,以突出它的重要地位,這個計劃的名稱叫《投降計劃》。何應欽表示很不理解,他說,在中國人眼裏,投降是可恥的事情,是被所有人看不起的行為,而為投降傲劃會渙散軍心,是戰爭大忌,中國文化崇尚舍生取義。
而荷蘭人的回答很從容:“我們並不認為投降是可恥的事情,經過充分分析敵我力量和戰爭現狀後,如果勝利付出的代價太大或者完全沒有取勝的可能時,我們會投降。我們不想因為自己的頑抗招致毀滅性的打擊,我們需要保存實力,需要保持國家的完整。我們將把土地、建築、河流、山川都留給子孫,韜光養晦,等某一天真正強大了,再去奪取勝利。”
太多的悲劇大都因為把成功當做唯一的目標,其實,失敗計劃裏深藏著求勝的意願、成功的契機、超然的心緒。
家傳之寶
◆文/佚名
家道中落的父親,臨終,把獨子叫到床前,指指床下,顫抖著說:“這兒有一幅畫,是唐代王維的真跡,你爺爺留下來的,”苦笑一下,“這麼多年來,家裏的錢被人坑的坑、倒的倒,可是我始終守著這幅畫。我心裏很踏實,我告訴自己,我還有路,真絕了,還能把這幅畫賣了。就這樣,我居然撐下來了,能把這幅畫好好交到你手裏。”
話說完,老人就咽了氣。
喪事辦完,兒子在老母的陪同下,拉出床下的鐵箱子,打開來,果然有一幅精裱的古畫,象牙的軸頭、織錦的卷首。展開來,雖然絹色早已變暗,但是筆力蒼勁,一看就是一幅傳世的無價之寶。
“把畫賣了吧,”老母說,“好供你去留學。”
“不,”兒子說,“不能賣,以前家裏那麼苦,爸爸都撐下來沒賣,我也能撐下來,除非路走絕了……”
天無絕人之路,兒子居然靠為人補習、出國打工和得到的獎學金,順利地修到學位,還交到一個可愛的女朋友。
“你有多少錢能娶我的女兒?”女朋友的父親看不上這個窮小子。
年輕人一笑,說:“伯父,我家既窮也不窮,說實話我們還挺有錢,因為我家傳下來一張唐代王維的真跡,隻是我媽不願賣,賣了最少能買一幢房子。下次我拿來,你看看就知道了。”
女朋友的父親笑笑:“不用看了,瞧你說話的樣子就不假。我佩服你,那麼苦還能守住那幅畫,我也相信,你能守住我女兒。”
他們結婚了,胼手胝足,打下一片江山,20年後,成為大企業家。
自力更生的品質和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比萬貫家產更能促進一個人的成功。古人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把帽子扔過牆去
◆文/佚名
施耐德的父親曾經擁有一艘名為迪西的摩托艇,後來他把製造模型的工具箱送給兒子。起初施耐德對摩托艇的故事一無所知,直到有一次他躲避了一項該做的事,父親才借題發揮告之說:“把帽子扔過牆去。”
施耐德困惑不解地問道:“這是什麼意思?”
父親循循善誘地說:“麵對一堵難以逾越的高牆,如果你遲疑不決,那就先把帽子扔過去,這樣你就會想方設法翻到牆那邊。我就是這樣來到芝加哥的。”
施耐德一直弄不明白,父親在威斯康星州的雷因長大,為何離家別友來到芝加哥。對此父親解釋說:“那年我才20歲,除了那艘摩托艇,什麼都沒有。記得在夏天的一個早上,我攜帶著一包衣服,駕船來到芝加哥的貝爾蒙特港。因為一時找不到工作,我一度要放棄自己的夢想,駕駛迪西返回雷因。然而我沒有那麼做,而是把帽子扔到牆那邊。考慮到要想幹一番事業,就必須有一筆資金,我果斷地將迪西賣掉,切斷了自己的退路。”
後來父親到愛迪森聯合公司工作,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母親。經過勇往直前的奮鬥,不僅在芝加哥成就了事業,也使全家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施耐德搬進宅門前,原房主在臥室壘了一堵牆,多隔出一個小房間,卻遮擋了外邊的光線。長年以來,他和妻子一直打算拆掉這堵牆,終因嫌費事而沒有動手。這天荷勃到施耐德家做客。獲悉弟弟的這一困擾,他道一聲:“這還不容易。”
隨手就拆掉了一塊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