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懷有感恩之心(1 / 3)

有一回,日本歌舞大師勘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當要上場時,一個徒弟提醒他說:"師傅,您的鞋帶鬆了。"他回了一聲:"謝謝你呀。"然後立刻蹲下,係緊了鞋帶。當他走到徒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處時,卻又蹲下,把剛才係緊的帶子又弄鬆。顯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帶子都已鬆垮來表達一個長途旅行者的疲勞。演戲能細膩到這樣,確實說明勘彌具有我們影視明星不具有的泰鬥素質。正巧,那天有位記者來采訪,親眼看見了這一幕,戲演完後,他對勘彌說:"您該當場教那位徒弟,他還不懂演戲的真諦。"勘彌答道:"別人的親切必須坦率接受,要教那位徒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得是。在今天的場合,最要緊的是要以感謝的心去接受別人的親切,並給予回報。"每一個人都追求幸福。雖然幸福很難有具體的標準,每個人所追求的幸福都不同,但毫無疑問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一顆感恩的心,你會對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著感激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會使你消除怨氣。接到朋友的電話,你會感恩;在樹上看到一隻鳥在唱歌,你會感恩;然後你的一天乃至你的一生,就在這感恩的心情中度過,那你還有什麼不幸福的呢?一個人如果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是生活的基本態度,學會感恩,感激一切曾經幫助過你的人和事物,進而感激一切對你人生有積極影響的人和事物,那麼你的生活就不會有怨氣,不會有仇恨,不會有各種各樣揮之不去、拂之又來的煩惱,你的生活也將因此而充實起來。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做人要學會感恩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是說對別人做了好事不要去念叨,要把它忘掉;受了別人的恩惠應該永不忘懷,要知恩圖報。這句賢文旨在教育人們不僅要施恩不圖回報,而且要學會感恩,常存感恩之心。

關於這方麵的內容,在《增廣賢文》中還有一些,例如:

鴉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感恩是一種心態。一個人如果常存感恩之心,就會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對自己的所得感到滿足,而不會過多地挑剔;對自己的所失也會處之泰然,而不會過多地失落;對自己的付出會感到自然,而不會認為是吃虧。因此,一個人常存感恩之心,無論對他人、對社會,還是對自己都是非常有益的。

對於我們來說,要常存感恩之心:我們能夠來到這世上,享受生活,要感謝父母賦予我們生命;如果我們身體健康,沒有疾病,那麼我們應該對生活感恩;如果我們從未嚐過戰爭的危險、牢獄的孤獨,那麼我們應該對社會感恩;如果我們銀行裏有存款,錢包裏有票子,那麼我們應該對政府感恩;如果我們父母雙全,孩子上進,那麼我們應該對家庭感恩;如果我們所在的單位發展迅速,領導關懷,同事團結,事業有成,那麼我們應該對單位領導和同事感恩……

據媒體報道,上海市的許多學校都把"學會感恩"寫入學生守則,教育學生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育之恩,感謝親友的關愛之恩,感謝大自然的慷慨之恩。

我國古代的賢哲和現代的智者都非常注重修煉感恩之心,他們留下了許多知恩圖報的動人故事。

鮑叔薦賢,管仲報恩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能夠成為五霸之首,鮑叔牙推薦管仲功不可沒。當初,管仲輔佐公子糾,為了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王位而箭射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小白登上王位之後,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總理齊國朝政,終於稱霸諸侯。

管仲功成名就之後,也始終未忘報答老朋友鮑叔牙的知遇之恩。當他走向生命盡頭的時候,齊桓公請教在他之後誰能繼任宰相之位,管仲問齊桓公自己有什麼想法,齊桓公說準備讓鮑叔牙接任宰相之位,總理齊國政務。可是管仲卻建議齊桓公不要讓鮑叔牙繼任相位。齊桓公聽得一頭霧水,心想管仲既然要感激鮑叔牙,為什麼又不讓鮑叔牙繼任宰相呢?

其實,管仲不愧是一位智者,考慮問題比一般人要遠得多。作為鮑叔牙真誠的好朋友,管仲太了解當時的局勢和鮑叔牙的個性了。他不讓鮑叔牙繼任宰相,是真心對鮑叔牙報恩。因為管仲知道,自己一死,齊桓公也就完了,如果讓鮑叔牙繼任宰相,一定會死於非命,而不得善終,那他就對不起這位好朋友了。

於是,管仲對齊桓公說:"鮑叔是君子。即使給他一個大國,但是如果不按照他的方法來治理的話,他也不會接受的。鮑叔不可以做宰相,因為他喜歡良善,疾惡如仇,隻要見到惡人就會非常忌恨,並且終身不忘。這樣就會樹敵太多,容易陷入敵手。因此,鮑叔不適合繼任相位。"

管仲的真實意思是不想讓鮑叔牙將命送到小人手裏。曆史的演繹果然不出管仲所料。管仲死後不久,齊桓公也死了,齊桓公家裏爭得不可開交,連安葬齊桓公的人都沒有,過了很長時間,齊桓公的屍體都生了蛆才入葬。如果鮑叔牙繼任相位,肯定難得善終。

孔明感恩報後主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不顧關羽、張飛等親信的反對,請出了隱居的諸葛亮,並對諸葛亮敬重有加,對他非常信任。一直在等待明主的諸葛亮對劉備的知遇之恩當然是心存感激,輔佐劉備可謂是盡心竭力,後來也屢建奇功,使弱小的蜀漢三分天下有其一。

可誰知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重義氣、失理智,親率大軍討伐東吳,徹底破壞了蜀吳聯盟。劉備的大軍被吳軍年輕統帥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裏,蜀漢的軍事家底幾乎全部喪失,劉備帶領幾百名殘兵敗將逃回白帝城,從此一病不起。公元223年,劉備請來諸葛亮,將太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並說劉禪扶得起就扶,如果扶不起您就取而代之。諸葛亮當然知道老東家劉備的用意,當麵發誓要竭盡所能地扶保幼主劉禪。諸葛亮是一位知恩圖報、言而有信的君子。劉備死後,諸葛亮尊重劉禪,保護劉禪,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將回報劉備的知遇之恩演繹得淋漓盡致。

諸葛亮掌權後,整頓內政,發展經濟,采取一切措施使蜀地百姓安居樂業,使國家形勢得到穩定。在外交方麵,他仍然堅持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派鄧芝出使東吳,重敘聯盟,成功地說服孫權斷絕了與曹魏的關係,使蜀漢與東吳兩家修好。

兩年後,蜀漢國力強盛,兵精糧足,諸葛亮上表劉禪,出征南中,鞏固後院。諸葛亮率領的大軍深得人心,戰事進展順利,大部分地區聞風歸降。有個叫孟獲的少數民族首領製造了一點麻煩,但被諸葛亮用計"七縱七擒",終於使其臣服,表示永遠歸順蜀漢。

平定南中後,諸葛亮又率領大軍六出祁山,但是由於"用人失誤"、"奸臣搗亂"和"天不佑漢"等多種原因,使得平定中原的計劃功虧一簣。因長期征戰,用心操勞,諸葛亮終於積勞成疾,命歸五丈原。

諸葛亮以他的實際行動履行了知恩必報的諾言,他不僅是一位謀略出眾的智者,而且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君子,曆來在我國人民的心中是一個完美的偶像。諸葛亮之所以深受世人的尊崇,與他知恩圖報扶保幼主劉禪,對劉氏忠貞不渝的高尚品德不無關係。

歐陽修感恩成家訓

我國古代的賢哲非常重視感恩教育。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是文壇的領袖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許多散文流傳千古,而他的《與十二侄》這篇家訓更是充滿了感恩之情,值得後人學習。

歐陽修在《與十二侄》中說:"自從南方多事以來,我日夜為你擔心。從昨天收到的信中,知道你和家人都平安無事,我也就放心了。我們歐陽家族自從江南歸附朝廷後,世代都受到朝廷的恩賜,我現在又被授予這麼大的官位,以至於你們也都做了官,我們應當時常想著如何報效國家。在這多事之秋,如果朝廷有什麼差使,你們應該盡心向前,不可躲避。即使為國而死,也是你們的光榮。隻要一心為國盡忠,老天爺也會保佑的。遇事要謹慎,但不要想著躲避難事。"

在這封家書中,歐陽修告誡侄兒,既然身受國恩,就要想著報答,而不能逃避應負的責任。今天讀來,令人敬佩,值得學習。

金錢難買感恩心

金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有時卻買不來一顆感恩的心,因為感恩之心無價。斯坦因曼斯是德國的一位工程技術人員,因為德國國內經濟不景氣而失業來到美國。由於舉目無親,他根本無法立足,隻得到處流浪,直到幸運地得到一家小工廠的老板的青睞,雇用他擔任製造機器馬達的技術人員。斯坦因曼斯是一個對工作善於鑽研的人,很快便掌握了馬達製造的核心技術。

這時,美國的福特公司有一台馬達壞了,公司所有的技術人員都沒能修好。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推薦了斯坦因曼斯,福特公司馬上派人請到了他。

斯坦因曼斯要了一張席子鋪在馬達旁,先聚精會神地聽了3天,然後又要了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多時,最後他在馬達的一個部位用粉筆劃了一道線,寫下"這兒的線圈多繞了16圈"。福特公司的技術人員按照斯坦因曼斯的建議,拆開馬達,取下了多餘的16圈電線,馬達就能正常運轉了。

福特公司總裁福特先生得知此事後,對他十分欣賞,先是給了他一萬美元酬金,然後又親自邀請他加盟福特公司。但斯坦因曼斯卻對福特先生說:"我不能離開那家小工廠,因為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這家工廠的老板幫助了我,我不能忘恩負義、見利忘義。"

福特先生感到非常遺憾,繼而感慨不已。福特公司在美國是實力雄厚的大公司,人們都以能進福特公司為榮,而這個人卻因為對老板感恩而舍棄這樣的機會。

不久,福特做出收購斯坦因曼斯所在的那家小工廠的決定。董事會的成員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樣一家小工廠怎麼會進入福特的視野呢?福特先生意味深長地說:"因為那裏有斯坦因曼斯!"

第六課 打造有修養人生的七堂課

一個人的氣質和修養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方麵,他包括行動修養——要用積極有效的行動去追尋成功;處事修養——要想做好事情先要學做人;交際修養——擅於和別人打交道;說話修養——從容不迫有內涵;時間修養——浪費時間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工作修養——保持與同事、領導之間的恰當關係

1.行動修養:用卓越行動鑄就成功人生

講究行動效率

做人必須講究行動效率,講究效率能夠很大地延長人的生命。講究行動效率的方法有很多,我們主要介紹以下四種:一是主動消除惰性。畏難情緒大多數人都有,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然而,生活是不能夠逃避的。逃避得了事情,卻逃不了心靈。積壓下來的事情會讓心靈更加沉重,人也會更痛苦。這是因為自己壓製了自己的發展需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在困難麵前,都應該迎上。哪怕取不得進展,能夠堅持下來就是勝利。在很多時候,積累是不知不覺的。隻要去做,就有收獲,隻不過是看這種收獲能否被人察知而已。在堅持中,就是在積累中。我們盯著小樹看,發覺不了它的成長,但是幾年後,它的的確確會變為大樹。二是認真規劃。有計劃和沒計劃就是不一樣。有計劃能夠降低人的盲目性,更能夠使人葆有更多的耐心,使之堅持下去。計劃讓人消除衝動的不良影響,同時也避免了衝動過後動力不足的問題。有準備和沒準備也極不相同。準備充分,就能夠在機會到來時抓住機會。在很多時候,機會是準備出來的。三是優化形式。世界上的事物本質大多相同,差異來自形式;本質大多簡單,複雜來自

2.處世修養:做事先做人的第一要則

3.交際修養:拓展具有擴張磁力的人際圈

4.說話修養:把話說得滴水不漏的巧言守則

見說話的魅力一書

5.時間修養:邁向高效的時間管理之門

"時間就是金錢",這是當今發達國家流行的一句格言。現代社會的發展非常快,同樣的工作量,在上個世紀可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而現在隻要幾個小時就可以處理好。蒸汽機和電力的發明和應用已經完成了一次革命,盎格魯一撒克遜人以其身體素質,曾為這場革命做好了準備。雖然我們的祖先沒有做出太大的貢獻,沉溺於吃喝和決鬥,但是,作為具有衝勁的民族,每個人都會被驅使去做一件又一件的事情。

在問候語上,中國人和盎格魯一撒克遜人之間存在著一種很有趣的差異。前者遇到同事會問:"吃飯了沒有?",而後者則問:"做得怎麼樣?"就像中國人看待吃一樣,後者認為,做,是人的正常行為。由此可見,意識到時間就是金錢,這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而中國人沒有這種感覺,時間都浪費掉了。

中國人的一天隻有12個時辰,並且時辰間沒有明顯的界線,他們所說的中午,是上午11點到下午1點之間的時間段。我們經常聽到中國人模棱兩可的提問:"現在是什麼時候?"或"現在是半夜什麼時候?"而不是像我們這樣問:"現在是幾點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