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培養樂觀的心態(1 / 3)

讓每一天都陽光燦爛生命不在乎長短,但要珍惜它、善待它。如果我們不把生命看做是漫漫無際,從而可以得過且過、無所事事,而把生命看做是稍縱即逝的暫短,從而不怠慢每一天,那生活中又會增添多少意義?幾年前,北大有一個普通的女學生,叫王運利。她年輕的生命隻活了25歲,就因患癌症而消失了。她留下的原先並不為發表而寫作的《燃燒的玫瑰》一書,是她以往的日記,也是一個年輕女性心靈的紀實。她很有激情,盡管她的性格不太隨和,如她所稱"我這個人總是很蠻橫,是個混球","勢利"、"尖酸刻薄""自私"。然而在她身患致命的惡性淋巴癌之後,她漸漸變得寬容、溫和,完全換了一種眼光看周圍的一切,甚至連過去她毫不在意的青草鮮花,以及周圍她不喜歡的人都變得可愛、富於情感,萬物和諧美麗。也許,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已經不多了,生命隻有一個月、一個星期、一晝夜,這時一切浮躁的心態都沒有了,一切虛假的表象都不需要了,一切攀比與名利都不存在了。她隻是作為一個"單單純純、幹幹淨淨、心無雜念的純粹的人",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她站在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和事之外,一切都回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始狀態。任何虛假、私欲、嫉妒、怨恨都變得十分可笑。然而當她看清所有的一切時,她的生命的蠟燭已經燃到了盡頭。一切美妙都消失在最後那奄奄一息的火焰中。如果她的生命被救了,她的情感一定不是過去那樣。因為她學會了同情別人和反思自己,心靈得到了一次升華而變得高尚了。讓我們不要為她遺憾,而為自己遺憾吧。我們還幸運地活著,能不能及早地創造每一天,享受每一天,活出新的境界來呢?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時間。它給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不多一分,也不少一秒。會管理時間的人,可以出效率出成果;不會管理時間的人,總做時間的奴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才能,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愛惜和使用它,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器官,卻不知道它的價值一樣。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時間》中說:"我多麼渴望看看這世上的一切,如果說我僅憑我的觸覺就能得到如此大的樂趣,那麼能讓我親眼目睹一下該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對這一切卻如此淡漠!那點綴世界的五彩繽紛和千姿百態在他們看來是那麼的無謂。"也許人就是這樣,有了的東西不知道欣賞,沒有的東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心裏,視力這種天賦不過增添一點方便罷了,並沒有賦予他們的生活有更多的意義。失去視力的海倫對視力價值的理解,遠遠超過了"增添一點方便"。她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你隻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後,太陽再也不會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如何度過那寶貴的三天?"一旦失去的東西,人們才會明白它的價值。失去雙腿的人可以想像"假如給我三天好腿";失去聽力的人可以想像"假如給我恢複三天的聽力"……那是不尋常的三天,可以創造出奇跡的三天。有價值的東西全憑你來創造,就在你的身邊充滿著生命力。人人都有感官,為什麼有人不在意,有人卻能創造美妙。時間就是生命。有人是按照小時及分鍾計算生命的。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時候,隻有2小時40分鍾。少量的救生艇隻能讓給婦女兒童和部分頭等艙的人,大多數人沒有逃生的希望,也就是說,他們的生命隻有2小時40分鍾。在人們慌亂中,那8個人的小樂隊卻琴聲不亂,一曲接一曲地演奏著歡快明朗的爵士樂曲。他們珍惜生命,所以沒有輕易地把這暫短的時間消耗掉,而做了一件他們能夠做的有意義的事情。這個場麵深深地刻在後人的心裏,各種版本的"泰坦尼克"號的故事,都沒有忘記描寫這幾個人的無畏與崇高。如今複製的被稱作Ragtime的"泰坦尼克"號沉船音樂成為熱門,人們感受的不僅是音樂本身,而是這8位視死如歸的提琴師在僅有的分分秒秒的生命中不忘鼓舞他人的精神。按分鍾算,一天的時間不算短,有1440分。許多人都在漫不經心地揮霍它。如果稍加留意,每天的時間就會在無形中拉長,平時沒有的時間,如鍛煉身體的時間也有了。有個中學生看了美國作家、鋼琴家愛爾斯金的"5分10分地利用空閑時間"的經驗介紹,也試著去做。例如在放學後吃飯前的5分鍾時間,寫上幾行周記,背幾個單詞,想個數學難題的解法,你會發現小小的空閑時間幹了許多過去隻在大片時間幹的事。有人總強調:"沒時間。"其實所有的原因就在這三個字上。我們可以從許多例子中發現:越忙碌的人越能擠出時間,越做不成什麼事的人越說"沒時間"。沒時間,打消了許多計劃,破壞了許多願望,致使本來應該幹成的事幹不成了。當然,從繁忙的事務中抽時間搞點別的愛好,是需要決心和恒心的。美國一位叫奧斯卡的人寫了一篇文章"每天抽出一小時",介紹了許多大忙人每天抽出一小時來發展自己的個人愛好,受益終身的故事。其中有一個紡織業的巨頭在十分繁忙的事務中,每天抽出一小時畫畫,以實現自己的愛好。為了不受幹擾,他每天清晨5點起床,一直畫到吃早飯。他說:"其實那並不算苦。一旦我決定每天這一小時裏學畫,每天清晨這個時候,渴望和追求就會把我喚醒,怎麼也不想再睡了。"後來他得到的報酬是驚人的,他的畫在各類畫展上被展出,幾百幅畫以高價被買走。他用這筆錢設立了一個獎學金。他說,這隻是他收獲的一半,另一半是在畫畫中獲得的愉快。其實,一個人不可能天天都沒有痛苦、憂愁和煩惱,關鍵是怎樣看待這些困境,怎樣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怎樣戰勝它們。張海迪在她的《生命的追問》一書中寫道:"那時,每一個日子都不好過,每一個日子都在病痛中重複,每一個日子都是一日長於百年。""我幻想著也許很快我就又會充滿活力,為了不錯過幻想中的力量,我消耗著生命。有時,我覺得自己是倒在一片幾乎被炸平的陣地上,我隻剩下了一口氣,還在等待敵人的又一次衝鋒。我想,我失敗了,失敗了,從此再也站不起來,從此失去了生命,我就要死了,但就是死,我也要射出最後一顆子彈!於是,我又強迫自己寫下了一行行模糊的字跡——不管它有一天能否變成鉛字,但我寫了……我一直寫到天亮。""兩年後,我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今天,我站在一個新的製高點上,繼續為文學而戰。"張海迪用自己不朽的精神、頑強的意誌、成熟的思維與疾病、痛苦、命運抗爭。對她來說,每一個日子都意味著艱難,但每一個日子都可以令她驕傲。因為她盡了最大的努力,讓那一天沒有白過,而是充滿價值。她終究享受到了勝利,那些她為之付出的日子是多麼輝煌!從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可以發現更多的自我,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價值和美妙。創造每一天,享受每一天,讓生命的每一天都是陽光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