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人路上“身段”和臉皮隻會讓人路越走越窄,在非常時刻,如果還放不下身段,厚下臉皮,那麼會讓自己無路可走。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人格上講是平等的,沒有尊卑貴賤之分,這是沒有疑問的。不過,在具體的交際中,由於交際雙方各自的交際目的不同,會使交際者之間出現暫時性的尊卑差別或者叫優勢劣勢。求方為卑占劣勢,助方為尊占優勢。俗話說“求人矮三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正因為如此,人們一般不到萬不得已是不願求人的。“求人不如求己”、“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這些諺語表達了人們這種不願將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地位上去求人的心態。
善於求人者卻不這樣,他反向利用上述係列中人性的弱點,別人怕卑微求人,我偏卑微給他們看。這其中首先就必須克服自身的“愛麵子”的“惡習”。正如厚黑大師李宗吾先生所說:“起初的臉皮,好像一張紙,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牆了。”
放下身段,降低自己去求人,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你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還要把臉皮加厚,抹去羞澀和畏懼。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當然是要搞清楚尊卑關係,求與被求的關係。這個搞清楚了,你自然會減少很多顧慮。
最重要的是,應該根據這種尊卑差別確定自己所應采取的具體的交際方法、手段。特別是作為求助方的交際者,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卑微地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與自己的這種地位相吻合,否則,如果把尊卑關係誤認為是平等關係,甚至於顛倒了尊卑關係,以卑為尊,就會出現失禮之舉,有礙正常交際,更是求人辦事極大的障礙。
站在求人的位置來講,你是卑者。那麼,第一你應該主動到對方那裏去求見,而不應被動地等待或發號施令讓別人到你這裏來。
諸葛亮是一布衣平民,而劉備是漢朝將軍,其二者社會地位的尊卑是不論自明的。不過諸葛亮這時並不是劉備的屬下,所以盡管尊卑差別很大,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劉備見諸葛亮的目的是想讓他“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幫助自己成就大業,所以劉備是求方,諸葛亮是助方。劉備不以原來的尊卑差別為念,隻講求助關係上的尊卑差別,屈千乘之尊三顧茅廬,把尊的地位讓給了諸葛亮,這是為人們所稱道的。如果隻講原來的尊卑、差別,不顧交際求人上的尊卑差別,像張飛所說的那樣:“使人喚來,他如不來,我隻用一條麻繩縛將來。”那麼劉備就得不到諸葛亮這一大賢,這一點是必定無疑的。
第二,在約見時,你要先於對方劍達,並要主動去等對方,不要讓人家等你。
《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因兵法之事有求於一老父,老父與張良約見時,兩次張良都去晚了,張良因此遭到了老父的責怪。第三次約見時,張良再也不敢去晚了,就在約定地點等老父;老父到後,送給了張良一部鈦公兵法》。張良如果仍是以往的態度,兵法還不會到手的。當然,這裏要求張良等待老父,除了因為有一層求助關係外,還有一層長幼關係。
第三,在對方實施幫助完畢時,你要向對方表示感謝,這一點是千萬不可忽略的。
如果有機會,你還要主動給予對方幫助,以示報答。投桃報李,禮尚往來是交際的一個重要原則。求方應牢牢記住助方給予自己的幫助,做到“受恩莫忘”。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是交際中品德高尚的人所應遵循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