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時代的霸業,向東收複失地,他就去了秦國。他求見孝公,跟孝公講了富國強兵的治國方略,孝公很是高興,決定重用商鞅。

孝公任用商鞅以後,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這時商鞅對孝公說:“行動猶豫不決,就很難有成就;辦事猶豫不決,就不可能成功。況且那些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經常被世俗非議;那些有獨到見解的人,一定會被普通人嘲笑的。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而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聖人隻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法;隻要能夠對百姓有利,就不必遵循舊的禮製。”孝公表示認同,便大膽任用商鞅推行變法。

商鞅推行變法之前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因此沒有人敢動。商鞅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結果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商鞅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事後商鞅立即頒布了新法。

新法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好的人數不勝數。恰好在這個時候,太子觸犯了新法。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有人觸犯它。”於是決定依新法處罰太子。但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是不能施以刑罰的,於是商鞅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秦國百姓知道這件事情後,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以後,秦國逐漸富強了起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都非常高興。甚至當初那些說新法不好的百姓又有來說法令好的,商鞅認為這些人都是在擾亂教化,於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此後,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

商鞅出任秦相十年,雖然使得秦國日益富強起來,但是卻招來了很多皇親國戚的怨恨。趙良去見商鞅,商鞅要和他交個朋友,趙良拒絕了。商鞅認為自己可以和五羖大夫比比功勞,然而趙良卻說:“五羖大夫,是楚國偏僻的鄉下人。聽說秦穆公賢明,就想去投奔,但由於當時沒有路費,於是他把自己賣給了秦國人,給人家喂牛。過了整整一年,秦穆公知道了這件事,於是把他提拔起來,讓他淩駕於萬人之上,秦國人對此沒有誰不滿意。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東討伐鄭國,三次擁立晉國國君,一次出兵救楚。在境內更是施行德化,八國前來納貢;施德政於諸侯,四方民族都來朝見。由於聽到這種情形,便前來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不辭辛勞,能夠忍受酷暑嚴寒,走遍國中,從來不用隨從的車輛,也不帶武裝防衛,他的功名載入史冊,藏於府庫,他的德行用來教育後代。五羖大夫死時,秦國不論男女都痛哭流涕。這才是五羖大夫的德行。而您得以見秦王,靠的是秦王寵臣的推薦介紹,這就說不上什麼名聲。您當了秦國國相以後,不為百姓造福而大規模地營建宮闕,這就說不上為國家建立功業。您懲治太子的師傅,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這都是在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憑靠施德的昌盛,憑靠武力的滅亡。您現在的處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隨時都有消亡的危險。”趙良勸商鞅把商於十五邑封地交還給秦國,自己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同時勸秦王重用那些隱居山林的賢人,贍養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隻有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但商鞅沒有聽從勸告。

幾個月後,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但旅店的主人說:“商鞅有令,住店的人沒有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店主要連帶判罪。”商鞅這個時候才歎息道:“沒有想到製定新法的貽害竟然已經到了這種地步!”於是逃往魏國,魏國也怨恨商鞅曾經欺騙魏國公子,拒絕收留他,並把商鞅送回了秦國。商鞅回到秦國以後,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他和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以謀求生路,這個時候秦國出兵攻打商鞅,在鄭國黽池大敗商鞅。秦惠王把商鞅五馬分屍示眾,並且警告臣民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最後還誅滅了商鞅全家。

商鞅殘忍少恩,而且在功成之後不知道身退,而是想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結果落得被誅殺的下場,還被定了叛國的罪名。商鞅的得勢是由於太監推薦,這並沒有積累起很好的出身資本。在他得勢後,又十分殘忍,所有的事情完全不講究一點人情,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當然其中大部分是秦國的權貴。商鞅依靠秦孝公推行變法,卻得罪了新的王位繼承人,因此最後落得那樣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