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郊野拾穗(1)(3 / 3)

古人有“水為茶之母”、“水品勝茶品”之說。濟南人愛喝茶,也得益於遍及城鄉內外的甘泉。濟南有山有寺就有泉。柳埠神通寺的湧泉,靈岩寺的五步三泉、甘露泉和檀抱泉無不清澈甘洌,都是沏茶之上品。

千佛山東有座佛慧山,山上有巨大的石佛造像,百姓們稱大佛頭。山腰石崖處有眼甘露泉,與靈岩寺的那眼名泉重名,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有著“味甘卻似飲天漿”的說法,是文人雅士和僧眾們取水試茶的地方,別稱“試茶泉”。清代任弘遠吟誦道:味同甘露冷如冰,大佛山頭一勺清。

不信此泉堪煮茗,拭苔拂草看題名。

無獨有偶,在南部山區袁洪峪口西,茶臼河沿東麵的石壁上,有一處清泉,大號就叫試茶泉。相傳“春茶既成,以此泉試之,色味鮮美”。明嘉靖吳興人徐獻忠將此泉收入品鑒烹茶之水的專著《水品》中。任弘遠也為這眼泉水寫過一首七言絕句:“清清一派水澄鮮,中泠南陵恐未然。不有吳興曾瀹茗,誰知空穀有甘泉。”

劉鶚在《老殘遊記》第九回《一客吟詩負手麵壁,三人品茗促膝談心》中寫道:申子平接過女店主為他沏的熱茶,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覺得清爽異常,咽下喉去,覺得一直清到胃脘裏,那舌根左右,津液汩汩價翻上來,又香又甜,連喝兩口,似乎那香氣又從口中反竄到鼻子上去,說不出來的好受,問道:‘這是什麼茶葉,為何這麼好吃?’女子道:‘茶葉也無甚出奇,不過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卻虧了這水,是汲的東山頂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鬆花作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劉鶚在這裏寫的是濟南平陰一帶的山鄉風貌,他對品茶者的感受刻畫得絲絲入扣,對沏茶之水、之柴、之器等點中要害。

時過境遷的當下濟南,一下子擁有了好幾家茶葉批發市場,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南部山區和長清都有了茶葉栽植基地,改寫了濟南“飲茶不產茶”的曆史。

赤霞黃葉

這裏是濟南的“雨花台”,人們到這裏大多不是為了看風景。先烈安息在此,護佑著今天的百姓快樂安康地生活。

四裏山,因距老城中心四裏而得名,南麵與五裏山、六裏山、七裏山一脈相承。

濟南舊有的史書、文獻中很少關於四裏山的記載或描述。乾隆年間的《曆城縣誌》中的濟南地形圖,甚至沒有四裏山、五裏山和六裏山的標注,隻有旁邊的馬鞍山。幸好,明代在布政司街建瞻泰樓的那位詩人許邦才,有一首《九月於鱗招登四裏山》詩:“新詩忽自故人來,令節黃花初發醅。城外青山城裏見,籬邊那忍獨徘徊。山頭對酌夕陽斜,下見湖城十萬家。賸有登高酬令節,何人正不負黃花。”題目中的於鱗便是“後七子”的領袖李攀龍。他們二人相約到此“山頭對酌”,一是說明至少在明代,四裏山已有大號了,二是此山那時已是金秋登高望遠、賞菊的好去處。

古時的四裏山上遍植黃櫨,每至深秋霜降時,滿山紅葉似霞光映照,因此還有個赤霞山的別稱。曾在萬竹園內建“二十四泉草堂”的清代詩人王蘋很喜歡這裏,曾在此置有田莊和祖墓。他的《秋居赤霞山莊感賦》詩中寫道:“柴門寂寂夕陽橫,滿地蓼花野水明。黃葉下時牛背晚,青山缺處酒人行。”他的另外幾首詩中也曾有過黃葉的描繪,人稱其為“王黃葉”。他還著有《赤霞山莊筆記》,乾隆年間由他人刪定後改稱《蓼村集》。他辭世後也被埋在了此山腳下。

不知何時,紅葉不見了。這裏成了離城裏最為便捷的采石場和亂葬崗了。1939年,侵華日軍陸軍濟南聯絡部和日本駐濟南總領館與偽濟南市公署交涉,征占了四裏山以南、馬鞍山以西的86畝土地,遷走了幾十戶農民,成立濟南神社禦造營委員會,開始建造神社,以供奉包括台兒莊大戰中死去的日本軍人及日僑的靈位和骨灰。日本人死後一向火葬,堤口路勝利莊西北原有日本人專用火葬場,後來他們在六裏山東、馬鞍山南設立了軍人專用火葬場。為擴展神社外苑,他們又擴大征用這一帶的66戶農民的土地共計355畝。1942年,偽濟南市公署發出布告,嚴禁在四裏山、馬鞍山采石,以“保護名勝”。1944年,神社初具規模,建有日式牌坊“鳥居”、大殿、拜殿以及大量石碑、石燈籠等,並遍植鬆柏和櫻花樹。而附近的村民都管那個形似“艸”的鳥居叫“鳥架子”,管兩個大殿叫“鬼子廟”。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拆掉了除拜殿以外的其他建築。濟南解放後,770平方米的拜殿被改造成為陵園籌建辦公室。

1949年,這裏準備籌建革命公墓,建烈士紀念塔,並專門赴北京請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革命烈士紀念塔”。但由於建國初年的財政狀況緊張等原因,紀念塔及陵園一直沒能如期建成。1964年,由鄭亦橋編輯出版的旅遊手冊《濟南》,還稱這裏為四裏山公園。也正是這一年,四裏山上圍起高高的圍擋,開始興建高34.32米的紀念碑。省裏還專門請示中央,請毛主席再寫一個“碑”字,以更換原來寫好的“塔”字,但直到紀念碑就要建成後的1968年也未能如願。後來人們就將這座實為碑狀的紀念建築稱為塔了,烈士陵園也正式建立起來。至2011年,這裏安葬著“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以及濟南戰役中犧牲的英烈共1611名。

“文革”時這裏改叫英雄山。後來,一些地名恢複了舊稱,但英雄山名副其實,便保留下來,在百姓中與四裏山並行使用。1998年,山的西麓建起赤霞廣場,幾乎失傳的舊名從塵封中重見天日。廣場中央矗立著高12.26米的毛澤東石雕塑像,此像1968年7月立於趵突泉北路原山東省工業展覽館小廣場上,1999年9月遷址於此。1998年,原來改成辦公室的神社拜殿全部拆除,原址上建起濟南戰役紀念館,2003年9月正式開館。神社殘留的石柱、石碑、石燈籠等建築構件,堆放在紀念館台階下的小廣場旁。當年鳥居所用的巨型石柱直徑近一米。

英雄山上植被茂盛,山下也是滿目蒼翠,鬱鬱蔥蔥。一棵棵參天白楊和狀如華蓋的法桐好似交織的一張綠網,將山北麓的小廣場及馬鞍山路和緯一路南段罩得嚴嚴實實,“晴天不見日,小雨不沾衣”。到了夏天,市民們喜歡在這裏消暑納涼、散步晨練,年輕人更是找到了談戀愛的好地方。

20世紀80年代初,山北麓路旁的林蔭下、道路旁,自發地形成了早市,燒餅、油條、豆漿、拉麵等各色早點,陶瓷、字畫、雕刻等各類工藝品,花鳥蟲魚、貓狗兔龜等各色玩物,針頭線腦、桌椅板凳、牙刷牙膏、洗衣粉等日用小百貨,一應俱全。加上那些打太極拳的、練武術的、修腳雞眼的、推拿按摩的,異常熱鬧。到了周日,這裏全天變成了集日,人山人海。那時來濟南旅遊的“老外”,最喜歡旅行社為他們安排的“趕早市”項目,他們乘坐旅遊大巴一到這裏,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端著相機左拍右照,遲遲不肯離去。80年代後期,英雄山早市規模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成為全國最大的馬路交易市場之一。

90年代初,伴隨著整頓馬路市場,英雄山早市被取締了。以馬鞍山路為界,路南建了文化市場,路北建起新世界商城、百旺商城和中華美食城,原先在這裏“練攤兒”的“退路進廳”,物流客流分散其中,更吸引了一大批新生的“個體戶”加盟。

英雄山文化市場由幾排平房和幾棟兩層樓房組成。起初主營圖書批發及花卉零售,後來隨著英雄山西北側另建花卉市場,這裏的花卉生意逐漸萎縮,而古玩字畫、奇石雕刻、陶瓷玉器、木雕銅器、文房四寶、古舊家具等乘虛而入,搶占地盤。現如今固定業戶五百餘家,從業人員逾千人,另有流動地攤三百多個。攤主來自全國各地,也有濟南當地人。他們每天用紙箱或麻袋把各家的貨運過來,不管是陶器、玉器、銅器、錢幣、書籍等都一件件擺到地上,即使是舊相機、鍾表這些原本精細的玩意也“席地而坐”,一臉的風塵。來此淘寶者卻興致盎然,樂此不疲,我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