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郊野拾穗(1)(1 / 3)

世俗之山

佛教之地是神聖的,但千佛山卻和藹親近,是濟南人的依靠,是老城的後花園和“大盆景”,也是鳥瞰全城的觀景平台。人們在山上山下建這建那,於是就有了建築裏的故事。

我對千佛山的第一印象,沒有佛像更沒有和尚。那時我正上小學,我們排著隊從北郊一路南行,看著山離得很近,可就是到不了,所謂“看山跑死馬”。過了文化西路,便踏上了登山的道路,兩側是大片的玉米地。老師開始說注意事項了:“向陽山就要到了,‘收租院’就在上麵,我們是來憶苦思甜的,大家要排好隊,不能打鬧和大聲說話。”“收租院”是那組當年轟動全國的大型泥塑,主題是揭露舊社會四川大邑縣惡霸地主劉文彩“罪惡的一生”。這組帶故事情節的雕塑,擺到了幾間老房裏,可能就是今天的興國禪寺中。雕塑很生動,人物形象很逼真,人物的眼睛是用玻璃球做的。大喇叭裏播放的背景音樂淒楚悲傷,後來知道這是中國二胡名曲《江河水》。

山崖壁上有些大小不等的佛像,佛頭被砸掉,有頭的臉也被毀容。老師說這叫“破四舊”。廟裏的大小和尚也早已被趕回了老家。千佛山改名“向陽山”,全國上下很多居民家的院子也改稱“向陽院”,都是同一個道理。這時我聯想起鄰居有個名叫麗娜的姐姐,因為她是與蘇聯友好時代出生的孩子,名字自然與蘇聯的相近,“反修防修”時,她改稱“紅衛”了。

我長大了,千佛山又有了香火,也又有了和尚。我開始端詳起千佛山來。這山不高,也不深,寺很古,明明亮亮地擺在半山腰,從山下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得到。正是這座並不偉岸的山峰使濟南有起有伏,有了脊梁,在柔情似水的城市風貌中多了幾分陽剛之美,讓濟南人有了著落,有了依靠。

千佛山不高,海拔僅285米,卻是濟南的製高點和鳥瞰泉城的絕佳地。如果說劉鶚在城北大明湖畔觀“佛山倒影”,仰望千佛山,與他同時代的詩人毛在則登上千佛山頂俯瞰濟南城:“層台矗突倚雲孤,把酒憑欄望眼殊。山色獨憐華不注,水光遙見大明湖。郊原綠遍皆生意,城市蒼茫入畫圖。最勝遺風猶未改,年來憔悴得公蘇。”居高臨下,放眼城郭,便是千佛山帶給人們的另一種感受。

早在隋開皇年間就建有千佛寺,這便是後來的興國禪寺。或因“興國”吉利的詞彙,或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全國各地的興國寺有好幾十座,遍布陝、甘、晉、豫、冀、蘇、皖、川、閩等地及省內濱州、淄博等地。濟南同城的章丘曹範鎮葉亭山村也有一座興國寺。但據說千佛山上的興國禪寺是唐貞觀年間擴建後改的名,是年代記載有誤,還是與太平興國無關,未見考證。興國禪寺山門兩側的那副石刻對聯在濟南流傳甚廣:“暮鼓晨鍾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據說這是清未秀才楊兆慶留下的墨寶。相鄰的曆山院是個道場。明成化年間,濟南德王府內官蘇賢,欲成“善果”,捐資修建了三清殿和真武樓,將堯、舜、禹奉為天、地、水三神,立祠祭奠。清康熙年間此地的文昌閣內還供奉過孔子。今天尚存舜祠、魯班祠和文昌閣,有的是改建,有的是遷址新建。

這山也是世俗化、平民化的,不知從何時起,山上還養活著一群山民。解放前,千佛山屬羊頭峪村,有二十多戶人家,都是窮苦人。從外地逃難而來,進不了濟南城,便在山上安營紮寨,靠種地、賣點兒小玩意為生。山上地薄缺水,作物產量小,隻是糊口。就連寺裏的和尚不講經、不做法事時也到地裏幹活。山上沒水吃,山民們要費盡力氣到山下挑水。

農閑時,有些山民,特別是婦女和孩子便做些小買賣。如賣元寶,一種紙漿板糊成的紙元寶,敬神用,一對對地賣,價格也較香高許多。廟裏還有一種泥娃娃,供那些求子的人祈禱許願,付足香火錢,用紅繩拴到泥娃娃的脖子上抱回家去,叫拴娃娃。得子三年後再持香燭,以菜點果品到此上供,或送匾、傘、衣鞋,甚至打製銀子來此還願。

原先這裏還有抬山轎的。轎子就是家用的太師椅,在兩側捆綁兩根長木棍,前後兩個把手間有襻帶,分別套在前後兩個抬轎者的脖子上,省力還防脫手。坐山轎的不是有錢人,就是做官的。轎夫的收費不一,也時有勒索遊客的情況發生。20世紀30年代時,當地公安局還製定了相關規定和收費標準,比如,轎夫必須是二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且身體健康者,轎身轎杆必須堅固,轎夫收取工費外,不得索要酒資,一人山轎價目自南圩門至千佛山根價洋六角,由南圩門至山頂價洋一元貳角,由山根至山頂價洋八角等等。

那時兵荒馬亂,逛山的人很少,但隻要有進香的,買賣人就有了進項。山民們最盼著三月三和九月九這春秋兩季的兩個盛大的廟會。

千佛山廟會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就來此登高、賞菊、插茱萸,消災避難。到了隋唐時期更加興盛。元成宗年間,確定三月三、九月九各州、府、縣均祭祀“三皇”。後逐漸發展成為集佛事、娛樂、物資交流、餐飲與遊覽觀光為一體的習俗活動。那時山會的內容很豐富,有紮彩棚唱大戲的,有說書的,打把式賣藝的。賣栗子、山楂、柿子、紅棗、核桃等山貨的也布滿山道兩旁。砂鍋煮地瓜、糖煮梨、荷葉肉、蒸糕、綠豆糕等濟南風味小吃現做現賣。1956年,作家沈從文曾撰文回憶千佛山廟會:“山路兩旁,是各種各樣的地攤,還有個馬戲團在平坡地進行表演,喇叭嘶嘶懶懶的吹著,聲音和三十年前一樣!還有玩戲法的,為一件小事磨時間,磨得上百小觀眾心癢癢的。賣酒的特別多。此外還有賣籃子籮筐等日用品的,可知必有主顧。真正最有主顧的是成串柿子。山路轉折處還有好些提大籃子的,籃中物撲鼻香,原來是賣燒雞的,等待主顧登高飲酒吃用,一定也有主顧。隻是做詩的怕已極少。路旁還有好些茶座酒座。學生還排隊吹號擊鼓來玩,一般都有小龍高大,看樣子,還很興奮!”話雖不多,語言極樸實,卻道出了那時山會的樂趣。

原來山上不賣票,隨便進,直到20世紀70年代公園建起來的二十多年中也不收門票。那時山裏也沒有這麼多的這廟那閣,山下也很空曠。今天山上山下建了不少東西,千佛山那濃濃的古風幽韻卻是越來越淡了。

1979年,千佛山腳下那片原屬於向陽大隊的玉米地變成了馬達轟鳴的建築工地,齊魯賓館(當時叫齊魯飯店)破土動工。幾年後,一座高三十五米的火柴盒式建築挺立在經十路旁。這家賓館使用香港的裝飾隊伍,手裏握的更是當時內地少見的電動無齒鋸、電動手提鋸、釘槍、電刨子等工具,施工效率很高。這也開啟了濟南現代酒店業裝修的先河。這家賓館在人員招聘時引起了不小的社會反響。招收幾百名服務生,報名的就達幾千人。經過嚴格挑選和培訓,員工整齊劃一,個個有模有樣。1985年春,齊魯賓館試營業,次年正式開業。敞亮豪華的大廳裏,迎門玄關處飾有藝術大師劉海粟親筆題寫的“賓至如歸”四個金色大字。擁有二百五十多個房間,五百多個床位,以及大小餐廳暨宴會廳、大堂吧、咖啡廳、多功能廳、貴賓室、美容廳和健身房。那間有著雕花美女圖案的美容廳,理發工具都是進口貨,並在濟南首家提供可躺式洗頭服務。這家賓館曾被評為“濟南十大景觀”之一,成為當時濟南的新地標。1991年,齊魯賓館與舜耕山莊、明湖大酒店一同榮膺濟南首批三星級賓館,1992年又榮升為四星。當時的軍旅作家李延國將齊魯賓館最初的輝煌撰寫成了報告文學《文明的旅程》,發表在《人民日報》副刊上,整整一個版。

良好設施與服務使齊魯賓館也成為公務、商務接待首選。當時的零點大廳“三品堂”常常座無虛席,人聲鼎沸,稍來晚點隻能到大堂吧候座。

這裏有三道菜來客必點:蔥油魚、蒜子鱔段和香酥雞腿。那洋雞腿大得有些誇張,但在當時是相當解饞的“硬菜”。1989年5月,日本友好人士岡崎嘉平太第一百次訪華來到濟南住在這裏。同年,柬埔寨國家主席的西哈努克再次造訪山東時住在這裏。為完成這次重要的接待任務,賓館搶時間打通了九樓的三個相連房間,改造成為總統套房,房號927,圓滿完成此次接待。西哈努克十分滿意,臨走時他還送給身邊的服務人員每人一條絲巾。美國知名人士陳香梅1991年9月來濟南參加“世界旅遊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時也住在了927房間。

1992年,齊魯賓館二期工程開工,1995年主體工程封頂,高157.10米,39層。2003年5月,飽受巨額債務拖累的齊魯賓館在“非典”期間關門歇業,沒有再開門。2011年1月28日6點03分,伴隨著漫天大雪和巨大爆炸聲,高十一層的齊魯賓館老樓在短短9秒鍾轟然倒塌,成為一片瓦礫。據說這裏將誕生一個嶄新的“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