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商埠鉤沉(3)(2 / 3)

1935年1月2日晚,張葦村在進德會參加元旦提燈遊行活動時被人暗殺,後建國中學遂改名葦村中學,張葦村夫人劉錦文成為董事長兼校長。當時葦村中學小禮堂裏還並排懸掛著韓複榘和張葦村的畫像。葦村中學斜對麵原教會小學也改稱葦村小學。

1928年10月,以時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為代表的南洋各界同胞,以山東慘禍籌賑會的名義募捐並委托曾鑄造過孫中山銅像的一家德國工廠鑄造了蔡公時全身銅像,銅像高2.18米,總重250公斤。銅像完成後,原計劃先運到新加坡,再轉運到中國。但因我國局勢不穩,隻好落戶陳嘉庚在新加坡的南益樹膠廠。日軍侵占新加坡時,為保護銅像便將其深埋地下。1945年,新加坡光複,蔡公時銅像終於重見天日。1965年,陳嘉庚的侄子、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原會長陳共存將銅像送至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寄放。2002年9月16日,新加坡媒體首次披露了蔡公時銅像的由來,濟南市人民政府得知後,有意把銅像運回濟南。2006年4月,蔡公時銅像終於回到祖國。2006年5月3日,“五三慘案”七十八周年紀念日,濟南市舉行了蔡公時銅像安放和“五三慘案”紀念堂奠基儀式。2006年10月底,“五三慘案”紀念堂主體工程完工。

由於日本人的持續占領,蔡公時等人的忠骨一直不知下落,傳說是被日本人焚屍滅跡了。1930年6月底,蔡公時夫人郭景鸞和當時僥幸逃生的張漢儒來到濟南,在已擔任省教育廳廳長的何思源陪同下,尋找烈士遺骨,他們雇人在交涉署院中挖掘,隻找到一堆被火燒得無法辨認的屍骨、破衣帽以及山東軍用地圖等,並將這些遺骨用皮箱收斂,外麵用木板加固後交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保存在地下室。“七七事變”日軍侵占南京,國民政府撤退時,外交部將皮箱丟棄於地下室。從此再無蹤影。

蔡公時和郭景鸞生有一女,他殉難時女兒才不滿一歲。女兒出生後就患脾疾,肚子腫脹很大,郭景鸞來濟南時,順便把女兒抱來讓蔡公時生前好友、精通中醫的查爾熾給女兒看病。查爾熾見其病情嚴重需要長期診治,身邊又無子女,便提出收養的請求。郭景鸞考慮再三,同意讓查爾熾撫養。這個女孩取名查學敏。

養父母對查學敏的身世守口如瓶,直到他們相繼去世。學習過護理專業的查學敏輾轉到了北京華北聯合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後來積極上進的她成了華大校長吳玉璋身邊的專職保健員。1970年,她隨丈夫先是調到東營,後又調到濟南在山東大學校醫院工作,直到1987年離休。1992年4月,已八十多歲的堂哥查祿百把她叫到北京,將她的身世和盤托出,已經六十五歲的她才知道自己竟是“外交史上第一人”的後代。後來她還了解到自己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蔡今任,比她大五歲,慘案發生後,母親帶著哥哥去了重慶,被宋美齡安排到遺族學校讀書,後去了台灣。後來她與哥哥取得聯係,並參照哥哥的名字給自己取了新的名字叫蔡今明。

解放後,蔡公時殉難的這幢樓房長期作為山東省地震局的職工宿舍樓。2012年5月3日,這裏建成蔡公時紀念館暨濟南開埠紀念館,免費對外開放。

1999年8月19日,濟南市政府頒布150號令,從2000年起,每年的5月3日上午10時至10時30分,都要拉響防空警報,以銘記這段慘痛的曆史。

萬花筒·雜碎湯

這個大賣場曾經提供的吃、喝、玩、樂、購,早已超出了純粹的商業範疇,而成為人們窺探這座城市人間萬象的視窗。

我對大觀園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觀電影院對麵二樓上賣的油茶,配有青紅絲和核桃仁等小料,吃起來香甜、解饞。那時喝油茶的人很多,服務員都穿著肥大的白褂子,胸前印著“為人民服務”的小紅字。她們將一個個大粗白瓷碗排到大案子上,裏麵事先放好料和瓷勺,誰要就用暖瓶向裏衝熱水。近年來有人用龍嘴大銅壺替代暖瓶,改名叫茶湯了。那時感覺大觀園商品挺多,要什麼有什麼,逛一圈下來很累。

20世紀的前二三十年,一些軍政要員和投機商人與洋人一起趁天下大亂之際“跑馬圈地”,瘋狂斂財,濟南很多綜合型大賣場也各歸其主。勸業場先歸張宗昌,後屬韓複榘;張懷芝建新市場,張宗昌建東安市場;德國人建萬字巷,日本人建西市場;大觀園則是靳雲鵬、靳雲鶚兄弟的“領地”。

靳雲鵬,字翼青,幼時讀私塾,二十多歲時入清軍炮兵,隸屬段祺瑞部下,漸為段祺瑞所器重,幾次破格提升。1913年8月,靳雲鵬為山東都督。當時他看準了濟南商埠的發展前景,廉價購得大觀園及周圍的一百多畝荒地,準備開發利用,俟機發財。後因仕途坎坷,未能如願。1928年,隨著北洋軍閥的徹底覆滅,靳雲鵬從此卸甲為民,跑到天津的租界做了寓公。直到1930年,社會秩序相對穩定,靳雲鵬和他辭去南京政府要職來濟南的弟弟靳雲鶚便共同策劃開發這塊荒廢已久的土地,並由靳雲鶚具體實施。先在經四路北建了住宅,又沿街修建了許多門頭店鋪,並為即將開發的地方取名“大觀園”。由於軍人出身的靳氏兄弟缺乏經驗,開發並不順利。這時,張儀亭便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合作。張氏在經一緯四路當過“同興義”糧店經理,能言善辯,他說服了靳氏兄弟,並以長豐房地產公司的名義與靳家簽訂了承租合同,辦得了四十五畝土地二十年的開發經營權。

1931年9月26日,大觀園部分建成開業,其中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劇場,共和廳書場,中心花園和馬戲團表演場。由於修建倉促,資金不足,生意很不景氣。直到1938年,大觀園才成了擁有兩百多個家業戶,四百多個地攤,經營內容涉及雜貨、綢布、鞋帽、文具、食品、鍾表、照相、理發、飯館等二十多個行當的綜合性大賣場。光娛樂場所就達二十餘處,除原有的三個劇場,還有新舞台、民生戲園、中國實驗劇場、連升舞台、永樂劇場等稍晚些時候建起來的新劇場。電影院有大觀、國泰兩家。大觀電影院由濟南貿易公司投資興建,是濟南第一家有聲電影院,放映機是用一架無聲手搖放映機在上海改裝的。1932年10月25日,《濟南晚報》刊登大觀電影院放映《狼狽為奸》的消息,並說此片為“環球公司最新偉大出品有聲對白”。

此外,還有濟南最早的台球廳——麗華台球廳,有二十四樓歌舞廳以及煙館、咖啡館、酒吧間、清茶館、算卦館、妓館等等,五花八門,無所不包。真如萬花筒一般,又像雜碎湯一樣,廉價而豐富。

最令“老濟南”記憶猶新的還是大觀園內如宋代的“瓦市”、“勾欄”之類的曲藝行當。大觀園的顧客全是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第一劇場(即後來的大眾劇場)當時屬一流劇場,有旋轉的舞台,可調換的布景。可上演文戲、武戲和神功戲,可同時容納1070人觀看。但上演京戲多為地方名角,像孟麗君、孟麗容、陸少樓、韓少山、耿永奎等。京城名角如梅蘭芳、金少山等來濟南演出從不到大觀園。

共和茶社和晨光茶社是園內有名的兩家書茶館。前者在當時屬高消費的場子,以鼓姬叫絕,唱大鼓書。以當時著名的“鼓後”鹿巧玲領銜,“四李”(李香雲、李豔樓、李豔秋、芝罘李)主打,“許(金玉)、朱(學貞)”

助陣。客人在此可以點曲,加上茶錢每位要收半塊現大洋,一般人消費不起。

與“狗不理”包子鋪相鄰的晨光茶社則以相聲大會出名。相聲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叫做:“北京學藝,天津練活,濟南踢門檻兒。”濟南作為當時華北著名的曲藝碼頭,很多京津藝人都到濟南的場子走穴。1941年,天津相聲藝人李壽增、孫少林師徒二人應新市場對過的書場青蓮閣老板馬玉林之邀,到這裏演出,但他們看好了濟南這個曲藝碼頭和大觀園的商機,決定在此安營紮寨。1943年8月,由孫少林及其妹妹出資租下了原先表演皮影戲的這塊場地,經過粉刷房屋,置辦桌凳,當年9月2日晨光茶社就開了張。年僅十八歲的孫少林聘請經驗豐富的師傅李壽增任經理,負責前台事務,他自己負責後台。茶社的名字也是李壽增起的,用“晨光”對應“啟明”,意在瞄準北京著名的相聲園子西單商場的啟明茶社。來此獻藝的有馬三立、劉寶瑞、吉平三、羅榮壽、袁佩樓、郭全寶、劉廣文、王樹田、劉貴田、孫興海、高桂清、高德光、白全福、李潔塵、王長友、趙世忠等人。他們都帶來自己拿手的絕活和段子,在這裏明著暗著較勁。馬三立來到晨光茶社,就愛吃濟南的芝麻鍋餅和五香花生米,這樣既省錢,又撐時候,省下錢來帶回家。而李伯祥是晨光茶社培養出來的草根藝人。他在“晨光”初登台時剛剛六歲,個子又矮,隻好踩在板凳上表演,人稱“小神童”。

由於這裏彙集京津濟三地相聲精英,陣容強大,雅俗共賞,推陳出新,因此同時容納三四百人的場子幾乎天天爆滿,觀眾常常在門外排幾十米的長隊,遇到雨雪,觀眾打著傘也堅持等候。茶社從上午10點開場,一直演到午夜12點才散場,每場十五六個演員輪番上陣,輪流演出、輪流休息,歇人不歇場,行話叫“推磨”。當時園子有前後兩個門,觀眾滿了就得想辦法讓裏麵的人往外走一走。隻好請一個演員說一段不可樂的相聲,把觀眾氣跑,或到外麵抽煙去。這樣就可以再放另一部分觀眾進來,照顧一下門口排號的,圈內話叫“提閘放水”。開業之初茶社還賣茶送水,後來由於觀眾太擠,茶房無法進場子添水,因此取消了茶水供應。但茶社的名字保留下來。孫少林也從此在濟南紮下根,娶了當時名氣比他還大的梅花大鼓藝人、後來改說相聲的劉豔霞為妻,有了七個兒女。1961年,晨光茶社開始公私合營,直到1966年歇業,曆時二十三年。孫少林則進了濟南市曲藝團。1981年,孫少林走完自己的藝術人生之路。2006年,大觀園商場在其中央地帶蓋起仿古建築,時隔四十年重新掛上了晨光茶社的招牌。孫少林的兒子孫小林攜一幫弟子,在這裏重新搞起相聲大會,不賣門票,免費觀看。

孩子們最喜歡的是那些“撂地”的藝人們。有三位很是神奇,一是耍飛叉的“一撮毛”劉仲山,二是盤杠子的“老杠子王”王少臣,三是玩全活兒的“大力丸”佟順祿。佟順祿是北京人,既會摔跤,又會蹬重,還會耍大刀,兼賣大力丸。那口一百二十斤重的青龍偃月刀,刀把就有碗口粗,十幾歲的孩子抬一頭都不行,他卻常常用單臂揮舞,或將刀放在後背上旋轉,玩花樣。蹬重是他的拿手絕活。他躺在地上,兩腳朝上蹬著一對百十公斤重的大車輪,車輪軸上還有六七個壯漢做著各種動作,他仍氣定神閑,沉穩矯健。1934年,他獲得第十八屆華北運動會摔跤冠軍,次年在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中量級摔跤中榮獲第三名。至於算卦相麵的所謂“金門”,則有“李半仙”、“小諸葛”和“鐵算盤”,僅看這綽號就知道這幾人個當年沒少蒙人。

大觀園最吸引人的還有那些風味小吃,有什麼米粉、糝、油餅、糕點、煎包、熬魚、燒賣、羊湯、大素包、拉麵、涮鍋等等。有些規模的要屬清真馬家館、“狗不理”包子鋪和趙家幹飯鋪。這裏的“狗不理”,並非正宗的天津老字號,當地人以天津“狗不理”包子的選料、配料和製作方式如法炮製,創出了天豐園“狗不理”灌湯包的品牌,吸引了不少客人,至今在大觀園東門還延續著自己的曆史。

大觀園集購物、娛樂和餐飲為一體,吸引了市內許多的平民百姓,外地人來濟也總要到大觀園逛一逛。1937年7月20日,《申報》有篇名為《濟南——平民娛樂場大觀園暮晚的動態》的文章:“大觀園遂成了一般平民和少數有錢階級的消夏場所。每至暮晚,有千百的男男女女來此閑逛,大觀園立即活躍起來。直到深夜十二時許,才漸漸沉寂了。”《濟南大觀》將萃賣場、新市場和西市場列在“集市商場”篇裏,而將大觀園與廣智院、中山公園和千佛山一同放在“遊覽場所”篇中,不難看出,大觀園在當時已經超出了一般市場的功能,成為展示濟南市井風情的舞台。

解放後,妓院、大煙館和算命館都被取締了,摔跤的、唱戲的、說書的、雜耍等藝人也都加入了各自的文體組織。一些老號也參加了公私合營,部分小老板和昔日的雇員成了國營商業職工。1951年4月1日,在大觀園做了十七年霸王的張儀亭被政府處決。同年,做了多年寓公的靳雲鵬也病死在天津家中。1953年,昔日生意鼎盛、魚龍混雜的二十四樓歌舞廳在“打老虎”時被除掉了。舊時的大觀園也就此畫上句號。大觀園是濟南最早被分段改建的綜合型商場,解放前的景象基本看不到了。

遊樂與教化

私人化的遊樂與集體化的娛樂,舊體製與新生活,都疊加在這個不同年份的同一區域,最終成為消失了的曆史檔案。

1925年5月在經七緯五路建成的遊藝園,是濟南最早的純粹性遊樂園。創辦人中的季海泉和王盛三,與第一樓的兩個投資人重名,是否是同兩個人無法斷言。季海泉是上海人,在濟南開辦過骨粉廠。回家鄉時他看到上海大世界的生意很火爆,回到濟南後他便聯絡在濟南經商的周村人王盛三、安徽亳州人蘇古農等人,采取租地方式,參照上海大世界之格局,籌辦遊藝園。季海泉親自設計繪圖並自任經理,山東督軍張宗昌參加了開園剪彩儀式。

占地四十多畝的遊藝園環境清幽,布局緊湊。一灣人工湖水貫穿南北,湖岸楊柳依依。圍繞簡潔的園林布局,設有大戲院、小戲院、露天電影場、文明戲院和書詞社(雜藝場)。小型戲院專演魔術、曲藝、雜技、歌舞等節目。

還設有地球(保齡球)房、台球室、氣槍射擊場、腳踏車賽車場、籃球場、網球場、滑冰坊等體育設施。這裏還開辟了動物園,養著東北虎、金錢豹、大袋鼠、獅子、猩猩、四不像、鱷魚、狐狸、大蟒、洋雞、孔雀及各種鳥類,據說這些鳥兒購自曾任過民國大總統的曹錕的官邸花園。園內還有中西飯館、茶社、照相館等。

遊客來此遊玩時,實行“一票通”。遊人購票進入後,除飯店、茶社和京劇大戲院內的包廂另付錢外,持這張通票,既可看電影、話劇、曲藝、地方小戲,又可逛動物園,去京劇大戲院的邊座、散座看戲。為招徠遊客,每逢春節或元宵之夜,園內還會燃放焰火,組織詩社、猜燈謎活動,並不時更新劇目。如劇場曾邀請羅馬尼亞的一個歌舞團來此演出,動物園邀來印度人表演馴虎。1928年“五三慘案”後,季海泉為避禍亂,回了上海,其他股東也獸奔鳥散。而遊藝園則由《濟南晚報》社長郭伯洲等人暫為管理,以維持局麵。

1932年春,到山東任職一年半的韓複榘赴南京述職,蔣介石、宋美齡介紹他參觀並參加了由黃仁霖主持的“寓教於樂”的勵誌社。韓複榘指令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張紹棠參照勵誌社的形式,以“砥礪德行,促進文化,戒除一切惡習,養成健全人格”的宗旨,策劃籌建進德會,並擬定了《山東省進德會組織章程》,由張紹棠與建設廳廳長張鴻烈、教育廳廳長何思源三人負責籌建事務。1932年8月進德會成立,會址起初定在皇亭體育場,後買下遊藝園遷入,隨之更名。進德會規定,凡屬省政府所屬的軍政人員,無論文官還是武官,隻要官職為校官以上者,都可成為當然會員。其他人員入會,需經兩名當然會員介紹,成為普通會員。會員憑證出入進德會,無需買票。同時還吸收了青島市長沈鴻烈,膠濟鐵路委員會委員長葛光庭和何思源的夫人、法國人何宜文等三人為特別會員。沈鴻烈還向進德會贈送了供展示老虎用的“虎塔”。進德會具有官辦俱樂部的很多職能,但還承擔著教育與培訓的責任。省政府確定每周一為“朝會”,在進德會禮堂舉行,還聘請國內知名人士如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江亢虎、齊魯大學校長劉書銘、哲學家和教育家梁漱溟、天主教紅衣主教於斌以及靳雲鵬、陶希聖、沙月坡、陳立夫等來此講演國學經典、鄉村建設及西洋教義等。1934年,蔣介石倡導推行“新生活運動”,韓複榘積極響應,便將進德會作為“新運”活動的重要場所,有關的集會、演講都在這裏舉行。因進德會政治色彩日漸濃厚,來此遊樂的普通市民人數已不及從前的遊藝園。進德會開辦了《進德月刊》雜誌,刊載詩歌、論文、劇本、漫畫和大事記,以及各地名勝、古跡、古物、特產,乃至婚葬習俗等,一度被人們爭相閱讀。進德會還舉辦各科業餘研究班,講授國學、英語、日語、數學等科目,另設有進德小學(今經八路小學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