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大銀行自然是潘靳“蜜月期”的產物。董事中的莊樂峰、莊雲九父子是魯豐紗廠和開灤煤礦的大股東,也是潘靳共同的朋友。銀行額定資本一百萬大洋,實收五十萬大洋。總行設濟南,另設上海、蘇州、常熟等分行。總理劉子玉,協理袁寅昉,主要經營一般商業銀行業務,兼辦有獎儲蓄。
該行曾於1920年間發行濟南地名銀元券,發行額僅在二十二萬元左右,主要流通於濟南。由於經營管理不善,美其名曰辦理儲蓄事業,而實際上等於他們的私人賬房,存款股東們任意提用,僅僅開辦了六年,便歇業倒閉。前些年上海有家拍賣公司的拍品中,有張豐大銀行一元紙幣,正麵以唐槐和鄉村民居為景,背麵則為濟南大明湖風景,設計印製都很精美。
澡堂子
早先曾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去澡堂”的玩笑話,由此說明洗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銘新池的出現,使濟南包括洗浴業在內的服務業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濟南最早的浴池是清光緒十八年(1892)曆城縣人賀德順在智德院街開辦的順德池。第二年,同為曆城縣人的張文炳在小梁隅首街開辦玉露春浴池。這些浴池大都在僻靜的離水源較近的街巷內,設備簡陋,缺乏服務,沒有專門的更衣室,隻備有長條凳和竹筐供更換和存放衣物。洗澡池隻有大池,洗澡水以柴燒大鍋加熱後用涼水調兌。當時的有錢人是不進浴池的,顧客多是平民百姓,浴資極為低廉。
開埠以後,普利門外的瑞品香、經二路的芳園池、萬字巷的湧泉池相繼建成納客。尤其是經三路的衛生池、經三緯三路路口的新新池、經二緯五路路口的新新園(後易名濟南第一池、新生池),空間寬敞,采用新式鍋爐,安裝了淋浴,有大池、小池和單獨設立的浴盆(當時業內稱官盆)。衛生池還破天荒地開設了女池,無疑是開風氣之先,“為濟南女界衛生上放一線光明”(《濟南快覽》)。而開始的相當一段時間,女池生意並不太好,顧客多為官宦士紳眷屬和附近風月場裏的娼妓,一般人家的女子還是望而卻步。
20世紀30年代初,位於經三路緊鄰魏家莊的銘新池將濟南洗浴業又向前推進一大步。銘新池掌門人張斌亭祖籍黃縣(今龍口),十六歲開始到青島謀生,先在源泰布店當夥計,後到前海沿早年德國人開辦的亨利王子飯店幹了十年,做了廚師。英美煙草公司青島分公司招兵買馬時,他便又一次跳槽,靠著自己的勤奮還當上了經理。很有商業頭腦的他,後來自己開設了東合利土產店,有了不少積蓄。他看到島城的玉德樓、三新樓、中新池等澡堂生意興隆,決定創辦一處更加氣派的浴池,並將投資目光轉向省城商埠。1931年,張斌亭來到濟南,與幾個當年同在亨利王子飯店的同好及其他幾個膠東人共十七位股東一起籌建浴池。當時濟南老城及商埠內已有大小浴池三十多家,見過洋場麵的張斌亭力求做得更好。他相約青島市工務局工程師、銘新池設計者張索文先後到北京、天津、大連等地,參觀考察了許多知名浴池,並將設計方案反複修改。浴池遂於1933年12月建成開業。注冊時取名積善堂,但最後定名為銘新池,為何起此名有兩種說法,一是取周代青銅大鼎“銘新”二字;二是說兩個字的偏旁部首拆開來讀,即為“金名親近”的諧音,吉利、親切。
銘新池是座“回”字形樓房,地上兩層,地下一層,日本原裝進口的蒸汽鍋爐安裝在地下室。外麵看似整體樓房,裏麵卻形成院井,最大限度利用空間的同時,運用天然采光設計,即采用大玻璃窗走廊,朝陽麵為單窗,背陰麵為雙窗,即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又達到冬暖夏涼的目的,還節省了燃煤和電耗。店內辟有玻璃花房,種養盆栽花卉,使各區域常年見綠。門廳左右兩側是長長的通廊,通廊及大廳的木質吊扇是西門子的,通廊中間是條一米多寬的過道,兩邊則是通鋪。每兩個鋪位一組,中間設羅漢腿大漆茶幾,上有水壺、水杯,需另付費。每組鋪位之間,以半臂高的大漆木作花隔斷遮擋,在此免費供應的白開水,客人可自帶茶葉,如點茶及茶點幹果則需另付費用。而客人換下來的衣服則用竹竿挑著掛到吊櫃上。二樓是雅間和雅座,空間較為寬闊。懸掛著金棻等名人書法,陳列著各種古玩,擺設著玻璃魚缸,給素淨的空間平添了幾分書卷氣,讓人心曠神怡。這裏共有246個床位,另有40多張加床用的帶圍擋的小竹床。浴池分為男部和女部。為方便女賓洗浴,女部另設西便門,沒有浴池,隻有浴盆,故也稱“女盆”。有6個房間,12個浴盆,18個床位,房間裏既有雙開門大衣櫃,還有梳妝台、穿衣鏡,是當時全省最大最豪華的女浴池。客人中多是日本的僑眷和演藝界人士。
我采訪過曾經擔任過銘新池副經理的楊中華,他的父親楊兆山一開業就進入銘新池做工,當時隻有十五歲,主要負責大廳通鋪的服務,業內稱之為“茶櫃”。“文革”前他還曾擔任過六七年的門市部副主任,1979年退休後,由楊中華“頂替”。楊中華介紹說,建成之初到1956年公私合營之前,銘新池有青磚院牆,院門是兩扇黑漆木門,院子東側為董事長張斌亭的座駕——一輛黑漆紅布篷洋馬車的存放地。
銘新池一貫秉承“一塵不染,水清池淨”的管理理念。店內規定,每日衛生三次清理,做到“亮、光、淨”。踏步上壓著黃銅條的木樓梯、木扶手、木地板、木隔扇及桌椅、沙發、茶幾、立櫃等家具擦得幹淨,沒有浮塵。銅水壺、銅臉盆、水桶、熟鋁痰盂、提鞋拔子、門把手等金屬製品每天擦防鏽油,使用幾十年後仍油光鋥亮。木門窗框也是每年油漆。常來洗澡的人都知道,銘新池通風、排氣、采光都好,浴池的頂部不凝結汽水,更不會滴到顧客身上。大廳四角都設有進氣孔和出氣孔,大浴池的房間也是透光的雙層玻璃,浴室顯得明亮。洗臉間的條凳是大理石做的,瓷磚牆上穿插的陶瓷壁畫是日本富士山等地的風景畫。澡堂裏的搓背、修腳、敲腿、理發等雅稱“肉上雕花”、“掌中風雷”之類的服務,業內稱為“下櫃”,但這幾樣服務被顧客稱為銘新池“四大絕活”,樣樣做得棒。銘新池建成後的最初幾年,女盆沒有女服務員,洗浴者也多為日僑、官宦及有錢人家的太太、演藝界人士。為這些女顧客服務的男生,必須遵守“目不斜視”的服務規範,如有客人投訴會馬上被解雇。
洗浴業在舊時被視為“下九流”的行當。為防止地痞流氓尋釁滋事,各家浴池都尋找自己的靠山。為博得時任省主席韓複榘的歡心,1934年,銘新池在北樓二層修建了一個豪華套間大浴室(後來稱1號大房間),內設3個盆,4張床位,鋪著純毛牡丹花地毯,平時不對外營業,隻歸韓及其隨從專用。浴室還聘用時任手槍旅旅長吳化文的表弟曹輔臣負責上櫃(賬房)業務,後來還聘任他為副經理,由他協調地盤上的事。
作為高檔浴池,銘新池的各項收費較同行要高。從抗戰勝利後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裏的票價樓下池座一律2角4分,樓上雅座2角6分。據說這樣一張價格的洗澡票可買一袋子麵,而小房間高達8角。公務、商務間的交往,或外地來了親戚朋友,請來這裏洗個澡、搓個背,絕對有麵子,不掉價。當年晨光茶社的老板孫少林,就把銘新池作為接待同行和朋友的地方。
他還專門在二樓指定了一個僻靜的單間,並與負責這個單間的一位姓馬的大胖子夥計建立起友誼。據孫少林的兒子孫小林講,有一年秋天,孫少林請天津相聲名家馮立鐸來這裏泡澡,也不失時機地與其聊天“捋活兒”(向對方學習),一時間他們二人從水池子裏起身,站在池邊圍著浴巾一人一句,說起名段《賣布頭》,引來池子內外的陣陣喝彩。解放後,京劇名角方榮翔也愛到這裏洗澡,他喜歡在二樓靠近理發和修腳處58號床休息。
百姓們也為到此洗浴而沾沾自喜。一些家境較好、有錢有閑的中老年人,還有專門愛“混澡堂”的,幾人相約,來這裏泡泡澡,抽抽煙,吹吹牛,甚至自帶點五香花生米、醬黃瓜之類的小菜和老白幹,披著白浴巾,在床上半坐半躺,喝上幾盅,體驗賽過活神仙的滋味。深秋以後,尤其到了年根兒,不管是星期天,還是節假日,銘新池裏人滿為患,“下起了餃子”。因為濟南人都有年前洗澡,除舊迎新的老習慣。那時的銘新池有兩道門,二道門裏則有幾把連椅,供買了洗澡牌子的人排隊等候,大家隻好耐著性子等,並不時地挪著屁股前移。大堂裏還不時地傳來服務員巧妙的逐客令:“人多屋子窄,前客讓後客,晾晾穿衣裳!”
由於銘新池規模大、設施好、服務佳,不僅在省內同行業中執牛耳,而且在省外也打出了名堂,被譽為“華北第一池”。1945年,國民黨軍中一個叫傅作軍的旅長,山東人,曾擔任上海山東同鄉會會長,他聯合上海、南京兩地山東字號的同仁作為股東,在南京城大行宮附近建起高三層的大明湖浴室,建築風格、室內裝潢和服務規程效仿濟南銘新池,店員也是清一色的山東人。這裏專門開辟的女子浴室,是當時南京洗浴業的一大亮點。因大明湖浴室池清水深、寬闊疏朗,贏得了眾多愛好“晚上水包皮”的南京“乖乖”們的稱道,生意十分紅火。據說浴客中不僅有何應欽這樣的頭麵人物,而且在國民黨總統選舉時,參加副總統競選的程潛還在大明湖浴室設立了聯絡處。
1993年,銘新池舉行了六十周年店慶,全體職工喜氣洋洋在營業樓外拍攝了“全家福”。四年後,保存完好的銘新池被拆除。銘新池的一位員工,眷戀自己的企業,注冊了“銘新池”牌蒸餾水,一直經營到2000年之後。
那時看電影
最早的電影在濟南百姓看來視同“雜耍”,並不太受待見。
放電影也沒有確定的地方,茶園裏、戲樓上、會館中、古廟前,走哪兒算哪兒,順其自然。但有了小廣寒,一切有了改變。
自銘新池西行過了緯二路就到昔日的小廣寒電影院了。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被當時的國人稱之為“西洋影戲”或“電光影戲”的電影。這是電影在中國的第一次放映。但無論放電影最多的上海還是北京,開始放電影大都是在茶園、戲院或酒樓裏,專門的電影院誕生在20世紀的前十年,濟南也不例外。
民國時期老報人、戲劇評論家徐淩霄在1933年《劇學月刊》第二卷第十一期上刊發的《我與中國戲劇》一文中寫道:“文明戲尚未時興,電影卻先鬧起來了。是甲辰年秋天,聞善茶園陳老板的營業手腕大擴充,園子門口掛出長約一丈的廣告,白布黑字,大書文明電影,又遍撒傳單,說:‘為開通風氣起見,不惜工本,特由外洋請到影戲團,裏麵真山真水、真人真馬、真正東洋大戰’等等。價錢賣到一元之多,座客還是非常之擠。本來遊曆外洋總得上千的大洋,誰不想借此看看外國呢!”這裏所說的甲辰年,即清光緒三十年(1904),這裏提到的聞善茶園,原在大明湖畔鍾樓寺街,始建於1885年,最初叫雅觀樓。1904年由肖迎椿投資後改稱聞善茶園,後來還叫過富貴茶園、富貴大戲院,而文中所說“陳老板”則是京劇青衣兼小生演員、外號“大狗”的陳瑞麟。
而據濟南民俗學者、老報人張繼平介紹,1905年7月27日的《大公報》刊載了一則消息《人皆稱奇》寫道:“日前來一電光活動影戲,初十晚間,假山陝會館演之。往觀者人山人海,率皆喝彩。向後聚人愈多,恐其滋事,遂即歇止。東邦人士從未見此妙技。”兩個多月後出版的《時報》也報道說:“粵人林錦樓日前來濟開演電動影戲。第一次在山陝會館,請人往觀,概不取資。嗣在聞善茶園開演多日,究以價昂,觀者無幾。現又稟準巡警局憲,在呂祖廟前搭棚開演,每座減為京錢六百文,已刷印廣告遍送矣。”這兩則消息中提到三個放電影的地方,除聞善茶園外,還有前文提到過的布政司街的山陝會館和趵突泉畔的呂祖廟。但不管究竟誰先放映,這三個地方都不是專門的電影院。“小廣寒”才是濟南首家專業電影院。
有資料說“小廣寒”始建於1904年,1906年建成,但僅憑目前的史料考證尚缺少足夠依據。
1904年商埠開埠和劃界後,受當時資金和施工條件的製約,建設進展緩慢,而且商埠建設是從一大馬路開始逐漸向南發展的,即使到了1906年,周圍尚一片荒蕪,在這樣的環境下放映電影,值得存疑。為何取名“小廣寒”也未見記載。但放電影時影院內一片漆黑,好似夜幕,銀幕上的黑白光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傳說中月亮上的廣寒宮。加之當時“小廣寒”隻在每晚8點到11點放映,正是月亮當空之時,電影院取這樣的名字無疑是最好的廣告。
這座影院的主人最初是德國人,後來一任是位俄國人,中文名陶福祿,他既是影院經理,又是外國片商。他死後埋在了南郊萬靈山下的“老毛子”墳地。影院分上下兩層,能容納540人,有樓座、池座、正廳和包廂,池座即帶靠背的木連椅,可以放些茶、瓜子之類。而正廳和包廂都是藤椅,茶具放在前麵的矮凳上。正廳是池座後麵的位置,外國人喜歡坐。包廂為六人座,適合公務、商務接待請客。後來,每到夏天,這裏則在露天放映。
最初,放電影使用的是便攜式手搖自磨電放映機,放映無聲電影,也稱“默片”。開始時電影時間很短,內容多是卓別林、羅克主演的滑稽片,西洋風景片和魔術片,以及英美煙草或南洋兄弟煙草的廣告片。放這種廣告片時,廠商代表還會在影院裏向觀眾每人發放一包免費香煙。因“小廣寒”是專門的影院,票價較貴,包廂三元,樓座一元,池座五角,樓下三角。在當時,一塊銀元可買一擔米,在北京吃頓涮羊肉,五塊銀元可買一頭牛。因此這裏的觀眾不乏外國人。本地觀眾則多是職員、軍人(享受半價)和有些文化的人。直到1927年新濟南電影院(職工電影院前身)建起來之前,這裏一直是濟南唯一的專業影院。1946年改名為國民電影院,1948年改為濟南電影院,1950年又改名為明星電影院,還一度舉辦中蘇友好電影場。1955年電影院遷至經七緯十二路。原址很長時間作為濟南市衛生教育館,辦過計劃生育類的展覽。“文革”之後,曾有企業借用此處作為文藝活動場地,後因年久失修,樓頂塌壞,建築處於廢棄閑置狀態。
2011年6月1日,“小廣寒”電影主題餐廳開業,店裏陳設著各式老電影放映機。
這個有些特殊的院子曆經百年風雨,記錄了從開埠到解放,再到開放等各個曆史時期的是是非非,形成了屬於它自身的“大院文化”。
雖為濟南人,但早年商埠緯五路以西我是極少去的。1978年底,我剛參加工作時,先是到位於經三緯六路的濟南飯店學習三個月,後到同樣位於這個院子裏的省旅遊局工作。當時這一區域沒什麼店鋪,行人過往車輛極少,很是幽靜,與熱鬧的緯四路一帶形成了強烈反差。
剛來單位報到時,我騎著自行車繞了兩圈,才找著了這個四周有著高高圍牆,大樹探出牆頭的大院子。石頭壘的門垛上掛著上寫“濟南飯店”的小方牌,進門是圓形花壇,長滿常綠的劍麻,春夏開著成串的白花。方方正正的院子,像個大花園。樣式不一的五棟樓及一些平房,散落在參天大樹間。東麵的1號樓較為古舊,是貼著黃色瓷磚的別墅式建築,是高級客房;南側是處花園,圓形的西式金魚池旁是幾棵白玉蘭,在初春時節總是爭豔,葉子不發芽,花已開得碩大。遊廊上藤蘿開的則是紫色的花。正衝大門的紅磚樓是2號客房樓,高兩層,局部三層,像個高低櫃。樓前是一排高聳的銀杏樹,秋天一片金黃。此樓西側還有座坡頂帶閣樓的小別墅。院子南側是兩棟50年代的建築。3號樓有餐廳、宴會廳和舞廳,4號樓是客房。兩座樓南側靠近經四路的地方則有數十棵櫻花樹,每年四月花滿枝頭。後來才知道這裏原是日本總領事館。
1914年,日本趁一戰爆發之際,與德國爭奪山東權益。當年夏天,日軍就沿膠濟鐵路進駐濟南,隨即宣布成立日本領事館。但正式的館舍是三年後的1917年開始修建的。設計者為東京帝國工科大學助教內田祥三。整個建築由領事官邸、辦公樓、宿舍和庭院組成。1927年升格為總領事館。1937年“七七事變”後,韓複榘驅逐了總領事有野學,並在撤離濟南時焚燒了總領事館,僅留下金魚池等建築小品。1938年1月,總領館人員又返回濟南,於經二緯三路原山東民生銀行建立臨時總領館,館內機構也隨之擴大,除設總領事、副總領事、司法係、警務係外,還增設了檢查室、特高課等,以加強對濟南的控製。繼續任總領事的有野學隨即著手在原址重建新館。那座別墅式的1號樓便是總領事有野學的官邸,室內陳設華麗,樓梯、地板、牆裙均為深棕色木作,吊燈、壁燈均配銅飾,有客廳、主輔臥房、盥洗室和餐廳,廚房和小型鍋爐在地下室。2號樓原是領事館辦公樓。此樓西側的那棟小別墅則是副領事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