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一路有多家日本人開的洋行、客棧及旅館,多為兩層的臨街樓房,外置樓梯和室外連廊,風格簡約。經一緯二路路口的金水旅館和經三緯八路的鶴家,以及經二緯三路的常盤旅館則是高級的日資旅館。內設汽(馬)車部,備有汽車,提供日本料理和西餐,隻是房間相對狹小,房價也較為昂貴,中國人很少入住,卻是來濟南的日本人的必選。
那時商埠內其餘稱之為旅館的,也都有了較為現代的經營意識,如每天派人到火車站接送,房價稍高者飯食在內,一日兩餐,麵食與米飯任選,合座則兩葷四蔬一湯,單開則一葷一素一湯。若顧客不需餐飲,價格可以優惠,甚至減半。至於名叫客棧的,都是滿足木材、煤炭、糧棉油和牛馬羊的采購商,多有房無餐,大車棧則隻能自帶鋪蓋。
與經一路原膠濟火車站一路之隔的原濟南府電報收發局,是濟南電信業“老資格”,建於1904年,與商埠同齡,係濟南現存最早的電信機構舊址。
這座呈“L”形布局的建築,臨十字路口的東南轉角處為圓形角樓,主入口在角樓中央,最上方原有半球式圓頂,後或因火災,圓頂及兩側的坡頂不存。2004年5月,經一路拓寬改造,對此建築采用“瘦身”、平移法加以保留,南北跨度縮短十三米,成為濟南百年電信業的曆史見證。
經一緯七路西南角,有座英式的兩層樓房,後麵是連跨倉庫,院子裏一律青石板鋪地,這便是英美煙草公司濟南段分公司舊址。1913年,英美煙草公司在濟南先是落戶舊軍門巷,其後遷至商埠區,在這裏設辦公樓和庫房,在經四路大觀園對麵設經營部。該公司在山東首先拓展煙草種植業,並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烤煙廠濰縣二十裏堡煙廠。為與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等對手競爭,該公司曾采取“價格戰”策略,旗下的“派力”、“三炮台”、“活邊”、“雙英”、“前門”、“哈德門”等名牌香煙均采取降價銷售。
還不斷推出回收空煙盒、煙盒中附送手絹、彩票等促銷措施。解放後,這裏成為濟南糖酒供應站。2012年,這座洋樓和附屬倉庫被整修一新,成為“老商埠9號創意園”。
在經一路西首路北,原有家濟南麵粉廠,前身是日本人1919年開辦的滿洲磨坊,也曾是最大的日商企業。這家還曾叫過三吉麵粉廠的日商企業,年產麵粉4400噸,在當時屬產量較高的麵粉生產廠家。抗戰爆發後,這家廠子由日商私營改為日本軍隊經營,成為日本侵略軍的軍需供應商。解放後改成國營麵粉企業。1998年,除保留廠部及部分倉庫外,製粉樓等建築拆除,改建成幹貨批發市場。2004年擴建經一路時此建築全部被拆除。
法桐樹下
這條路是貫穿商埠東西最長的馬路,也是金融、商業字號最為集中,建築形式最為豐富,人氣也最旺、最繁華的“金銀之地”,是商埠內的典範街區。
二大馬路是貫穿商埠東西的主要幹道,為與西關相連,它東起普利門,西至緯十二路,長達三公裏,比老商埠的長度還長。道路兩側遍植法桐,林蔭夾道,樹影婆娑,遮天蔽日。沿街商號洋行林立,多達兩百餘家。建築風格各異,多為西式模樣,頗具異國情調。
二大馬路與緯二路和緯四路這兩個交叉點上,還形成兩個“十”字型商業組群,一是工商界人士十分熟悉的經二緯二路“金融角”,另一個是曾被市民們很看重的經二緯四路購物區。這條長街還像一根長長的扁擔,東頭挑著新市場,中間背著萬紫巷,西頭擔著西市場,使整條街道像一條風景走廊。雖然沒有上海灘上的百樂門舞廳和有軌電車,也沒有北京前門大柵欄那樣的喧嘩,但看慣了小瓦粉牆青磚的老濟南們到這裏已是大開眼界了。可以說,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二大馬路曾是濟南最為繁華的地段,用當地百姓的話說叫“金銀之地”。
當年,因德國人涉足商埠較早,資本投入大,一些體量高大的建築多為德國人所建。緯一路到緯三路之間是德國建築的聚集地。最早將山東劃作勢力範圍的德國在濟南搞了好幾項“第一”,其中位於二大馬路北麵,緯二路東西兩側的原德華銀行是第一個駐濟南的外國銀行;原德國領事館是第一個外國駐濟南領事館。這兩處房舍的曆史都早於濟南開埠。德國占領膠州灣後,急於加強與省城的聯係,遂於1902年在濟南設立了德國駐濟南商辦處,起著部分領事代辦處的作用,這也是濟南最早的外國常駐機構。開始沒有專用的館舍,而是租用美國教會的一套洋房,後來還租過一個四合院。1903年6月,德國商人貝斯在德國政府的暗中授意下在自家別墅的院子中升起了德國國旗,聲稱德國在濟南建立了領事館,並懸掛起匾額。麵對德國人的緊逼和既成的事實,清廷終於承認了德國領事館的存在。1903年8月12日,德國領事館正式掛牌,原德國駐濟南商辦委員朗格(中文名字梁凱)為首任領事,另有副領事、總務長、秘書、譯員等五十餘人。
初設時的德國領事館,被授予很大權力。1903年11月25日,德國駐華大使穆默曾照會外務部,稱奉本國外交部令:“山東有關事宜除膠州和煙台領事館管轄的登州、萊州兩府外,其餘全省德中交涉事宜,均歸駐濟南領事辦理。”當時日本的《中外時報》稱,德國“欲以山東全省為己之殖民地、附庸地,特設官於濟南”。那個升國旗的德商貝斯還曾為第三任德國領事。
朗格在給德國外交部的信中,請求建一座的“設施體麵”的館舍,供接待中國的顯貴使用,他還詳盡描述了中國的禮儀。他強調設有大花園的必要性:“在這裏,尤其是盛夏,宅邸幾乎是唯一可供德國官員休息的地方。”德國外交部批準了他的請求,撥款二十萬金馬克,於1906年7月至1908年,建造了這座占地二十餘畝,帶有大型花園的館舍。這座位於經二路北的德國領事館由常住青島的德國建築師保爾·弗裏德裏希·裏希特設計。建有東西兩個獨立的樓房,東樓為領事館辦公樓兼宿舍,西樓為領事官邸,均為兩層加屋頂閣樓的德式傳統建築,牆體厚度達六十公分,冬暖夏涼,以躲避濟南難耐的酷暑和嚴寒。兩樓之間為大花園,樹木茂盛,環境清幽。1917年3月,中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斷交,3月25日領事館撤銷。1922年5月,中德複交後,領事館亦隨後恢複。1945年5月,德國政府撤銷濟南領事館,11月,中國國民政府接收館舍,並將其第六任也是末任領事韓寶滿及其隨從遣送回國。解放前夕,這裏曾為王耀武領銜的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部駐地。解放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市衛戍區所在地,後成為濟南市人民政府駐地。
德華銀行總部設在柏林,在我國上海、青島、濟南等地設有分支機構。
1906年,德華銀行濟南分行設立,發行銀兩票及銀元票。同時設內外兩個賬房,內賬房由德國人管理,負責管理外商業務,外賬房由中國買辦管理,負責中國商業彙款、貸款等業務。德華銀行辦公樓原係建於1901年前後的膠濟鐵路德國總工程師辦公處,從1907年5月開始,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改建成了這座高三層的辦公樓。最上端為八角形望樓,樓後有花園、假山、水池、噴泉、藤蘿架和網球場,與西鄰德國領事館建築風格和諧統一。1922年德國人撤資,中國銀行山東分行便從院西大街齊魯金店遷至此樓。現在是濟南工商銀行的辦公場所。
20世紀80年代初,大緯二路拓寬改建時,有人提出拓寬後的經七緯二路路口直衝天橋南首,走直線。如果那樣,就意味著德華銀行與南臨的銘新池都要拆除,經考慮再三,德華銀行和銘新池保住了,寬闊的大緯二路從其身旁拐了個彎奔向天橋。這成為濟南近代建築遺產保護的佳話。
二大馬路南側,今濟南郵政局營業大廳係原山東省郵務管理局大廈,比馬路對麵的德國領事館建築晚了十幾年。這座建築於1918年3月由天津外國建築事務所建築師查理和康文賽設計,由天津洋商承包施工,1919年建成。二層外加頂層閣樓,屬前廳後宅式建築群。南部為豪宅,供時任總郵務長的英國人海蘭及副郵務長和傭人食宿,此外還辟有花園和網球場。北部則是郵政辦公大樓,在入口頂部的望樓四坡盔頂,上置旗杆,飾有綠色帶形琉璃花飾的紅瓦盔頂,通高三十米,是當時商埠地區的最高建築。
這座建築高闊雄偉,又是商埠的製高點,具有某種象征意義,因此成為各種勢力爭奪的焦點。日軍侵占濟南時,這裏曾作為日軍的指揮機關。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第二綏靖公署又設在這裏,與對麵原德國領事館裏的第二綏靖區司令部遙相呼應。1948年9月19日,守西郊機場的吳化文起義,解放軍進商埠,王耀武連夜將司令部和公署轉移到城裏省政府內,並命令空運到濟南的74師172團團長劉炳昆部的七個連在郵政大樓和原德國總領館樓內死守。院內外工事密布,有一百多個機槍火力點和千餘個步槍射擊孔。國民黨守軍死守,拒不投降,使解放軍攻城部隊造成很大傷亡。戰鬥中,這座大樓的西端屋頂及西山牆被炮彈炸毀。
在日耳曼風盡吹的“金融角”,有兩家西式建築,卻是中國自辦的銀行。一是位於經一緯一路的原濟南交通銀行,二是位於緯三路東側的山東民生銀行。交行大廈始建於1920年,由我國著名建築師莊俊設計,正麵石階之上是高大的外柱廊,六根巨大的希臘愛奧尼亞石柱直抵三層,華麗氣派。
1932年,入主山東的韓複榘實施“新政”,山東民生銀行便是由他籌設的官商合辦的地方性銀行。除一般銀行業務外,還發行經辦山東省庫券等。
濟南淪陷的1938年,因位於經三緯六路的濟南日本總領館遭火焚毀,這裏被日軍侵占為臨時領事館駐地。1939年9月,又成為日商橫濱正金銀行濟南出張所。抗戰勝利後被中國銀行接管。
如果說二大馬路的“金融角”、洋行和外國領事館是洋人和工商界人士出沒的地方,顯得較為寧靜,那麼以二大馬路緯四路為坐標點的商業集群則是老百姓們任意遊逛的地方。20世紀80年代初,濟南商業中心尚未東移前,這裏的店麵個個都是旺鋪,街上熙熙攘攘。
一些外商和城裏的老字號看到商埠的發展前景,紛紛到此開辦分號或新商號,一時間店鋪雲集,令人目不暇接。六七十歲以上的“老濟南”們還清楚地記得祥雲壽百貨店、同達鑫鞋帽店(後來的“永盛東”)、瑞蚨祥(鴻記)綢布店,隆祥(西記)綢布店、泰康食物公司、上海食物公司、泉祥(西記)茶莊、居仁堂中藥店、亨得利大西洋鍾表店、三聯書店、興順福醬園、洪順服裝店、神仙理發店、開明電料行(後來的紅波無線電商店)以及萬紫巷商場等。
舊時的糕點是奢侈品,而泰康食物公司又是濟南糕點業的龍頭老大。青島開埠早濟南幾年,而且是德國人重點經營和把持的地方,因而在食品加工,特別是西點製作上得洋人“真傳”,包括蛋糕、麵包、餅幹、冰淇淋等製作水平一直在濟南之上。1914年,青島華德泰日用百貨商店的徐詠春和萬康南北雜貨商店莊寶康來濟南遊玩,看到了濟南商埠區的興旺景象和糕點業不發達,於是二人決定各出資2500銀元,在濟南商埠合資辦店。兩家各從自己的店名中抽出最後一個字合成“泰康號”,並由“萬康”店委派浙江寧波人樂汝成任經理,“華德泰”派一名會計。商號以經營南北雜貨和自產糕點為主,1914年6月在二大馬路緯三路開張。樂汝成開業之初就發現商埠僅有一家點心店,規模很小。他便派人調查本市的主要殷實富戶,挨門挨戶造訪,不僅宣傳泰康產品,還奉送“賒賬折子”賒銷,過後算賬。同時,改進產品包裝,新增加禮品糕點盒。這些招數都很靈,“泰康號”很快便打開了銷路。
1918年,“泰康號”支持並參與了抵製日貨的愛國運動,商埠內的親日派和漢奸將店鋪砸毀。消息傳開後,“泰康號”名聲大振,得到了全國各地工商界同仁和民眾的聲援。1919年,“泰康號”在院西大街設立了支店,擴建了工廠,增添了機器,開發出了雞、鴨、魚、肉四大類罐頭。產品沿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向外鋪開,後又在普利門內開設了第三門市部。1920年,泰康號改組為無限公司。四年後又改為泰康罐頭食物股份有限總公司,並在青島、上海、武漢等地開設分公司,以利拓展業務。1929年,越幹越大的泰康總公司遷往上海,濟南則改為分公司。1930年後,泰康各地的分公司達十家,產品多達一千七百多種,因此時有這樣的說法:“隻要是吃吃喝喝的,泰康都有。”解放後公私合營,泰康的產品仍保持較高的信譽。在全國叫響的四鮮烤罐頭和鳳尾魚罐頭,是當時饋贈親友和家宴的上品。泰康的節日喜慶奶油大蛋糕,由著名技師孟尊一親自指導,代代相傳。不但保持了俄式蛋糕風味,還在裱花上突出了鬆鶴、雙喜、壽字等中國百姓喜聞樂見的花式。
在我的記憶中,二十多年前的經二緯四路還是相當的繁華和熱鬧,當時商品短缺,好像就這裏東西最全,全濟南的人好像都到這裏逛街。那時人們錢少,商店少,貨源也少,買什麼都得事先合計好了,不像現在這樣見了商店抬腿就進,掏錢就買。我記得父親到緯四路東側的洪順服裝店做身中山套裝,從量尺寸到試樣再到取貨要一個多月的時間。
要說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幢早已逝去的第一百貨商店的北樓了。該店前身是舊時“宏大”、“天羅新”兩家私營百貨店。樓高四層,外觀具有上海灘常見的某些摩登情調。臨街櫥窗設計考究,樓上有突出的挑台,鐵藝護欄、霓虹燈也很洋氣。進得門來,是座四層的四合樓,像個方筒子,中間是天井,上麵是個大罩棚。每層都是一圈柱廊,憑欄觀望,上上下下看得清楚。樓的四個角上都有一跨樓梯,窄窄的,也略顯陡峭,台階上的水磨石被千萬雙腳打磨得光亮照人,商品自然也很齊全。紅火的生意與後來老城內的百貨大樓並駕齊驅。後來“一百”重新裝修,富麗堂皇,規模大了不少,還安裝了自動扶梯。但支撐到1998年隻能改弦更張了。
與新市場的前世一樣,開埠之初,萬字巷所在的五裏溝原先也是一片義地。晚清時,郊區的農民和城鎮的小販便開始在此擺攤交易,形成集市。
每天淩晨兩三點鍾,人們就提著燈,挑著各種蔬菜等農副產品來趕早市,天亮時就收市,人稱“夜貓子市”。1905年,濟南商埠總局在此辟外國人專用商場,並建起了一座德式四麵亭及長廊,商場便以此為中心逐漸鋪陳開來,主要還是經營果蔬、肉蛋、魚蝦等農副產品的門市、長攤及流動攤販。
1912年,一個名叫張金邦的人還在此開設了美其名曰書寓的妓院。因商場四周東南角和西南角、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個拐尺型出口,街巷鳥瞰形似“卍”字,所以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卍字巷。
20世紀20年代開始,日本商行進入濟南,僅萬字巷就設有笠野、劉德、森本、河原、西木、金昌、有名堂、大賓當等日資洋行,主營牛肉、雞蛋、食鹽、煙土和典當等生意。“七七事變”後,日本人又將張宗昌統治時期在商場東南部建的一個軍械倉庫拆除,同時將四麵亭改造成四排平房,建起了“心平菜市”,以此紀念日本所謂宣撫班班長阿部心平。抗戰勝利後,這裏又恢複稱萬字巷。1921年,萬字巷內還建起湧泉池浴室。1949年1月12日,剛剛恢複營業不久的湧泉池,遭到向共產黨新政權“反攻倒算”的國民黨空軍轟炸,炸死、炸傷顧客數十人,該浴池被迫停業。1975年,取萬紫千紅之意,該巷改名“萬紫巷”。
萬字巷商場地處商埠核心區域、緯四路商圈,商品囊括了山珍海味、雞鴨魚肉、瓜果蔬菜、調料作料、糧油副食、幹果炒貨、煙酒糖茶等各大類食品,尤其海參、貝類、魚肚、皮肚、蹄筋等水發貨,以及豆製品、麵筋製品,在那物質貧乏的年代裏,這裏無疑是濟南人最喜歡的“菜籃子”和“米袋子”。逢年過節來到這裏,買魚、買肉,就連買鬆花蛋都得排隊,有時“長蛇陣”都排到巷子口上,人們依然耐心地站在那裏,要是有人可以托關係,你就節省許多力氣,還會買到好的商品。因此那時的售貨員很神氣,脾氣自然也挺大,當時有這樣一句順口溜來概括人們所向往的職業:“聽診器、方向盤、白大褂子、售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