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府城尋蹤(5)(3 / 3)

過去,院西大街上有不少的書店,東方書社就是其中較大的一家,這座正衝著芙蓉街口的二層建築建於1935年,造型簡潔。門上有鞠思敏題寫的店名。書社經理叫王畹薌,榮成人,原是芙蓉街教育圖書社的職員。1928年,他與教育界同仁劉震初、曲慕西、劉金城和李文苑等人集資創辦了這家書社。原是租到一幢三層舊樓,因發行進步書刊曾多次被國民黨當局查禁。後在此地建房,主營上海開明書店、生活書店和兒童書店的圖書,其經銷的多是進步書籍,像魯迅、巴金、冰心等許多作家的書最初都是從這裏與濟南人見麵的。老舍和濟南的許多知名學者、教育家和青年學生都是這裏的老主顧。日偽時期,這裏還曾掩護、資助過共產黨人和進步愛國人士,店內的兩名員工被日本人抓去,差點被折磨致死。抗戰勝利後,書社的業務進一步拓展,還先後在上海、重慶、成都等地兼有分支機構,並自行編輯出版《武訓傳》等進步書籍。解放後,東方書社並入公私合營的中圖發行公司濟南分公司,後來分別成為新華書店、少兒書店和音像書店。隨著新世紀泉城路的拓寬,這家老字號的書社舊址永遠地消失了。

1955年,百貨大樓在泉城路南落成開業,建築仿照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方方正正,紅磚外牆,雖然高僅四層,卻是20世紀70年代末之前老城裏的最高建築。經營麵積一萬多平方米,經營商品達一萬六千多種,是當時全省最大的百貨商店。一樓煙酒糖茶,二樓服裝鞋帽,三樓文具用品,四樓五金交電。一樓和三樓是孩子們最愛逛的,因為一樓有好吃的,三樓不但有各色鉛筆、橡皮和文具盒,還有口琴、笛子和手風琴等當時流行的樂器。“文革”後期,四樓還辟出不大的地方,開辦濟南唯一的友誼商店,供外賓華僑及港澳同胞憑外彙券,購買如茅台酒、中華煙、濟南的羽毛畫、魯繡等。

由於這裏的貨品全、服務好,很長時間都是濟南商業服務業的樣板。尤其星期天和節假日,客流量日均達六萬人次。“逛大樓”是當時時髦的語彙。如今,恒隆廣場踩著百貨大樓的原址矗立在那裏。

泉城路北原243-259號,百貨大樓的對麵原有一座院子,就是前文提到的司馬府正門,是清代兵部侍郎孫光祀的府第。孫光祀(1614—

1698),字溯玉,號祚庭,平陰人,為官後遷居濟南曆城。順治十二年(1655)中進士。六年中上奏二十餘疏,指陳時弊,切中要害,深受順治皇帝賞識。

順治十四年(1657)他主持湖廣鄉試,考取106人,後來有64人考中進士,被稱之為“盛事”,顯示出他在選拔人才方麵的見地。康熙十二年(1673),任科舉殿試讀卷官。後官至兵部左侍郎(正二品)。“三藩之亂”時,他密奏康熙,出謀劃策,請求殺死吳三桂留在北京的兒子吳應熊,以肅內患,為最終平定判亂,發揮了關鍵作用。康熙二十八年(1689),得皇帝所賜蟒服後,離職回原籍濟南。晚年時遇濟南饑荒,他捐糧五百石,賑濟災民千餘人。他還有《膽餘軒集》、《膽餘雜著》傳世。原故居門前兩邊有上馬石和旗杆石座,門樓上題有豎寫的“司馬府”三個楷書大字。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初,這裏成了大雜院。司馬府東院曾有一家濟南最早的照相館“曾鴻太”,30年代後歇業。司馬府的門樓及上邊的字保留的時間更長一些。

原泉城路293號,是一家老典當行的舊址。當鋪的主人姓高,先在老家章丘開當鋪,清末舉家遷來此地,於民國初年建起這家當鋪。抗戰期間,典當業全麵衰退,高家當鋪從此沒落,這裏曾作為濟南總商會所在地。解放後,這裏一度成為濟南供電局的宿舍,後為黃台電廠職工居所,最多時有四十幾戶人家。這組建築原為四進四合院,東西各有兩進四合跨院。原有高闊的門樓及外牆,1955年西門大街拓寬時被拆除,臨街蓋起了外貿童裝門市部。新世紀泉城路拓寬前,影壁尚存,影壁後第二道高高的圍牆下有一局促的券門,酷似城門洞,門洞內兩側是門衛用的門房。這樣的設計緣於當鋪的性質。在銀行出現之前,當鋪曾是濟南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著錢莊的放貸業務。加之典當的貨物中不乏金銀財寶、古玩字畫,防範自然是頭等大事。除大門、二門外,跨院內也設有門房,可謂層層設防。

二進院的二層樓房可能是原來的門市。據這裏居住的老人說,前幾個院除了換上大瓦外,建築結構未做改動。最後一進的兩層樓在“文革”時的一場大火中被燒塌了一層,改建成了平房。

泉城路拓寬時,高家當鋪被列入拆遷範圍。據說正在對這組建築拆除時,有關專家及時趕到,硬是從拆遷工人的手中將這組頗具典型意義的商居一體的老建築保留下來。建設部門還請來了當年參與孔府、孔廟整修的古建隊伍,對這組建築“整舊如舊”。除了拱券門東移重建外,其他房舍按原樣大修。

2002年5月1日,泉城路舉行了改造後的通車典禮暨花車大巡遊,聲勢浩大。當年10月1日,又舉行了規模更大的泉城路開街儀式。今泉城路,長1570米,寬50米。

南漂創造奇跡

曾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宅門》,將百年前國藥老字號北京同仁堂和濟南宏濟堂拉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劇中“百草廳”的少東家白景琦的原型樂鏡宇,便是宏濟堂的創始人。這家老字號所秉持的經營理念至今仍具有借鑒意義。

晚清時,雖然西醫西藥和很多洋玩意兒快速湧入中國,但國人還是大多信奉中醫藥。直到民國時期,濟南有些名氣的街巷,藥店中還都是中藥的天下。1907年,離巡撫衙門不遠處,宏濟堂開門納客了。

宏濟堂與北京知名的國藥老字號同仁堂同祖同宗。同仁堂為樂氏家族所創辦。樂氏祖籍浙江寧波府慈水鎮,據樂氏宗譜記載,樂姓家族第二十六世樂良才是一位行醫賣藥的“鈴醫”,也被稱為“走方郎中”。樂氏四世祖樂顯揚(號尊育)自明崇禎二年至康熙二十八年,在五十八年的時間裏任職皇宮太醫院吏目(掌管文書)。清康熙年間,樂顯揚創立同仁堂藥室,後人稱之為“樂家老鋪”。清雍正元年(1723),同仁堂由皇帝欽定,供奉清宮禦藥房用藥,獨辦官藥,曆經八代皇帝,時間長達188年之久,直到辛亥革命之前。

宏濟堂創始人樂鏡宇(1872-1954)是樂氏第十二代孫,是當時同仁堂幫主樂樸齋的第三房侄子,來濟南創業頗有些偶然。從小生活在大宅門裏的樂鏡宇生性叛逆,不服管教,天馬行空,因此在他這輩叔伯兄弟十七人中,最不被長輩們看好。

樂樸齋對侄兒還算夠意思,出資給樂鏡宇“捐”(也稱“招募”)了一個山東候補道的官位。正值而立之年的樂鏡宇遂於1902年自京來濟南候補。說來也巧,閑了兩年後,他與在北京時的拜把兄弟,時任山東巡撫的楊士驤共謀,成立公私合營山東官藥局,由這位巡撫大人從府庫中撥官銀兩千兩作為開辦費,讓樂鏡宇擔任總辦,派沈錫五任經理。1907年,楊士驤離開山東任直隸總督,繼任者授意屬下一位禦史以“動用府庫銀兩官辦私商”參了楊士驤一本。無奈之下,樂鏡宇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將官銀繳還,因此獲得藥局承受權。隨即,他將官藥局更名為宏濟堂,取堂訓“宏仁廣布,濟世養生”之意。店址起初在院前大街,1915年的一次兵變中原店鋪被焚毀,宏濟堂被迫遷址到院東大街縣西巷口。

1912年,樂鏡宇在榜棚街建立了宏濟堂藥棧,主要生產壓片、顆粒、蜜丸等。他重金聘請同仁堂藥劑師等資深店員來濟南工作,並始終堅持“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省物力”的家訓和店規。在原材料采購中,嚴格鑒別真偽,不怕價高,但求貨好。為了采購到上等地道藥材,宏濟堂每年都要派專人去全國最大的藥材市場,如河北祁州(今安國縣)、安徽亳州、遼寧營口等采購黃毛關茸、虎骨、鱉甲、藏紅花、岷當歸、雲茯苓、廣木香、西涼大黃等道地名貴藥材,甚至不惜工本利用各種渠道引進美國西洋參、高麗野山參和越南高山桂等進口藥材。丸散膏丹精選細製,連包裝紙與說明書都沿用老號規格刻版印刷,產品直逼同仁堂老號之水準。抓藥後分包、分號,由老店員核檢,確保藥品種類和劑量後才予蓋章放行,從不含糊。

當年凡是在宏濟堂工作的店員,均要熟記《黃帝內經》、《藥性賦》、《大醫精誠》等中醫藥經典書目,以提高服務技藝。宏濟堂對員工有著名的“五不要”:“不孝敬父母者不要,不忠實朋友者不要,對人無禮者不要,不講信譽者不要,不講仁義者不要。”後來有了坐堂大夫,但宏濟堂製定了“五不登堂”的坐診訓條:“貪財者不登堂,貪名者不登堂,懶學者不登堂,術庸者不登堂,輕窮者不登堂。”在宏濟堂總店的堂廳上曾懸掛著“但願天下人無病,哪怕架上藥蒙塵”的匾牌。主櫃之上,一年四季懸掛著青、赤、黃、白、黑等五把顏色不同的錫壺,壺中是宏濟堂根據一年四季流行病的不同,專為窮苦百姓配製的時令成藥,喻義“懸壺濟世”。用藥者可以根據經濟情況隨意向無人看管的錢櫃中投錢,無錢者也可以免費取藥。每到臘八、荒年或逢十趕集之日,宏濟堂必在門前支口大鍋熬粥施舍貧困百姓。宏濟堂還捐資助學,慷慨解囊創辦山東國醫學堂,培養了一大批的中醫藥人才。

僅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裏就培養和成就了王瀾齋、吳少懷、王易涵、韋繼賢等名醫。

宏濟堂恪守“誠信為本”還體現在其價格上,即所謂“真不二價,價二不真”。據1927年出版的《濟南快覽》中記述,宏濟堂“多貴重藥材,雖牛溲馬勃亦搜羅靡跡,各種丸散膏丹皆有成品,故價雖貴,而人恒趨之”。

宏濟堂於1923年正式刊出《宏濟堂藥目》,樂鏡宇和晚清遺老楊士驤、陸潤庠等都撰寫了序言,贈送給所有批發代理商,以利宣傳促銷。1932年,印製了《宏濟堂樂家老鋪丸散膏丹價目》,藥品一律明碼標價。在宏濟堂藥品廣告上,常有“俱賣大洋言不二價,藥料出門概不退貨”的字樣,顯示出宏濟堂的自信與霸氣。

樂鏡宇創辦宏濟堂之初,不但麵臨著濟南西關藥店林立的競爭,還要與家族內部的各堂號較量。因樂氏家族的同仁堂老店與四房各設的宏仁堂、樂仁堂、達仁堂和宏濟堂所經營的藥品基本相同,市場競爭日趨慘烈。於是他便另辟蹊徑,向本土製藥傳統學習。1909年,樂鏡宇看好阿膠的銷售行情,決定在膠莊林立的西關東流水街開辦宏濟阿膠廠。在當地藥學家看來,趵突泉及東流水與古阿井水同屬濟水伏流,水性相同,水清而質重,用此水製膠,品質俱佳。

樂鏡宇為熬製上品好膠,遍訪名家高人,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尋求突破與創新。他重金聘請陽穀製膠名師劉懷安來濟南,研製出宏濟堂的獨門絕技——九晝夜精提精煉法,即“九提九炙”工藝,比以前的熬製方法多了六十六道工序,增加了六個晝夜。用這種工藝熬製出來的阿膠,去除原有阿膠的腥臭味,色如琥珀,清香甜潤。驢皮遴選更是宏濟堂製膠的第一道關口,他們隻選用德州“三粉”(即粉鼻子、粉眼睛、白肚皮)黑驢,且驢皮一定是冬天所采,即毛黑、茸密、光亮、皮厚的所謂“冬板”。當時生產的阿膠為“福、祿、壽、財、喜”五字膠和精研、墨錠、極品等不同型號共十二種,年產阿膠五千公斤。1910年,東流水阿膠進奉皇宮,被隆裕太後譽為“九天貢膠”。1914年,宏濟堂阿膠榮獲山東物品博覽會金獎。1915年,又榮獲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金獎。宏濟堂的產品遠銷南洋和日本。就連日本采取歧視性措施限製中藥進口的時期,對宏濟堂的產品都是免檢放行。所產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丹、紫雪丹、萬應錠、犀黃丸等尤受好評。到了1934年,宏濟堂國藥銷量已是北京的三分之二,成為樂家重要財源。使宏濟堂與同宗的同仁堂、天津達仁堂並稱“江北國藥三巨頭”。宏濟堂還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堂並稱“中國三大名堂”。也正是樂鏡宇在濟南創業成功,自1936年起,他開始執掌同仁堂的全盤事務,經常去北京,而濟南宏濟堂則主要由職業經理人打理。

濟南解放時,樂鏡宇已年逾古稀,常駐北京。上世紀50年代初,樂鏡宇的孫子樂芝田成了宏濟堂的接班人。1955年7月,宏濟堂實行公私合營,1960年,又與永昌、退一堂合並為宏濟堂製藥廠。60年代中期,已有職工四百人,產值達四百多萬元,成為當時濟南唯一的中藥廠。

原在泉城路縣西巷口的宏濟堂總店,也稱東店,三進院落,兩座二層樓房,前店後坊,工商一體。店前東西兩照壁瓷磚上有金字隸書阿膠廣告。

門麵仿效北京大柵欄同仁堂老店形式,店房五間,門窗寬敞。廳堂高大,上部周邊為以各種名貴中藥材為題材的鏤空木雕。藻井天花下宮燈高懸,高大黑漆實木櫃台搬家時四十多人都抬不動,棗紅色藥鬥櫥、貨架、明式家具排列整齊。廳堂四周邊上還掛有梅花鹿、犀牛、羚羊、老虎等獸頭。

店內還嵌有樂氏家族開設同仁堂衍生字號的三個標誌,即清朝克勒郡王愛新覺羅·壽豈1901年手書的三塊石刻匾額:“樂家老鋪”、“靈蘭秘授”和“瓊藻新栽”。“樂家老鋪”係指正宗文脈,“靈蘭秘授”是形容藥理和方書都是從黃帝藏書房靈台和蘭室秘密傳授而來,而“瓊藻新栽”則比喻藥品的珍貴和新鮮。

上世紀20年代時,宏濟堂在商埠經二路開了兩個支店,一個在緯一路東,也稱中號,一個在緯五路東,也稱西號,最終形成其“三店兩廠”的生產經營格局。三店采取“六統一”的經營模式,即“統一進貨、統一質量、統一價格、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統一標準”,而且秉承“四相同”的原則,即“建築風格相同,店內設施相同,調劑規範相同,對外標識相同”,初顯現代商業經營理念。宏濟堂還在北京建參茸阿膠莊,讓京城人領略到濟南國藥的風采。

1996年,宏濟堂總店被拆除。2008年,宏濟堂西號經過整體平移後修舊如舊,更名為宏濟堂中醫藥博物館,成為山東首家中醫藥專題博物館。2009年,宏濟堂中號在魏家莊改造時被拆除,2012年重建的“新中號”,與原先建築相比照,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