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府城尋蹤(5)(1 / 3)

文韜武略

一路之隔的兩條巷子中,一條有狀元陳冕的府宅,一條有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故居。兩人在濟南都留下了許多故事。

舊軍門巷位於南城根至西門大街(今泉城路),長不足兩百米,寬不過三米。因清督撫軍門曾建於此,後遷至德王府成為軍門舊址而得名。清同治年間,山東巡捕丁寶楨在巷北路西建宅第,這條短小的巷子便在濟南出了名。

丁寶楨是鹹豐進士,貴州人,同治元年(1862)起任山東按察使、布政使,1867年任山東巡撫,被曾國藩稱讚為“豪傑士”。他在魯期間,整頓軍隊,減少步卒,增建水師和騎兵,注重軍備,強化海防。他曾於同治八年(1869)在趵突泉東的金線泉畔建尚誌書院,並於光緒元年(1875)在濟南創辦山東機器局,收購進口設備造洋槍洋炮。其最驚人之舉是殺了慈禧寵信的安德海。慈禧“垂簾聽政”時,身為太監的“小安子”極為得勢,逐漸幹預政務,弄權納賄,排斥異己,朝廷上下怨聲載道,同治皇帝更對其恨之入骨,有心殺他,隻是找不到可靠之人下手。慈安推舉丁寶楨為最佳人選,並由慈安下密令執行。同治八年(1869)九月,安德海離京赴粵采辦龍衣,所到之處招搖過市。丁派人在泰安將其逮捕,押解回濟南。丁寶楨緊急奏折到京後,慈安召集軍機處及內務府大臣商議,決定以太監不得出都門,擅自出京者死無赦為由,要求立即就地正法,以維護“祖製”,慈禧無奈之下隻得同意,等朝旨到濟南,即連夜將安德海押至城頂街殺死,並暴屍三天,任人去看,隨行者中有十三人被同時處死,另有八人被發配黑龍江為奴。

丁寶楨不僅膽略過人,還是遠近聞名的美食家。在濟南期間,他曾調名廚數十人當其家廚。當時濟南有名的魯菜師傅周進臣、劉桂祥等人都到丁府當過差。他極喜歡吃炒雞丁,每次宴客必有此菜,他還向廚師麵授機宜,調理此菜的做法。他調任四川後,請當地師傅也做此菜,隻是辣味更加濃烈,很受當地人喜歡,各飯莊如法炮製。為表彰他的功績,清廷加贈其為“太子太保”,他因此有了丁宮保的稱呼。人們便將他所喜愛的這道菜命名為“宮保雞丁”,隻是有些地方將菜名中的“保”字換成直白的“爆”字,突出強調了其作法,使點菜的食客看到菜譜便知其然。如今,山東、四川和丁寶楨的家鄉貴州這三省都說這菜是本地的家常菜,貴州人還幹脆拿出了民諺作為證據:“沒有宮保雞,不成黔味席。”

丁寶楨病逝後,因貴州戰亂,其靈柩被運回濟南,與前妻合葬在華不注山陽。墓前有碑誌和石供桌,鬆柏掩映。“文革”時其墓被掘,僅得帽頂赤金花托一個,紅頂一枚,朝珠一掛。據說那重一兩多的花托由銀行收購,朝珠在古董小販來市內兜售時被沒收充公。

丁寶楨還曾在後營坊街建了一處帶有花園的宅邸,稱“半弓花園”,建泉城廣場時被拆掉了。舊軍門巷11號的丁府舊址,曾是全國僅存的丁氏故居,占地約一公頃,原有三進大跨院,北有兩側院。正房五間,足有兩層樓高,派頭十足。雖說是丁公府,但丁寶楨沒怎麼住過,他在濟南為官時住在巡撫衙門內,這裏供其子女及後代們居住。幾十年前,因一家工廠蓋宿舍樓,將大部分房屋拆掉,隻有外牆、門樓、影壁和二門還保存至2002年10月。門樓高約六七米,比一般人家的高出近三分之一,進深也長。門梢如意磚雕為“喜鵲報春”和“獅子滾繡球”造型。門楣為福字木飾,門樓垂柱上也有精美圖案。門前兩側各有一高近八十厘米的枕石,雕竹、蘭、佛手、石榴、葡萄等,細膩傳神。門樓內兩側各有一門房,是衛兵安身之所。丁寶楨調任四川總督後,將此宅賣給了濟南本道署理東司沈廷杞,因此又被當地人稱沈家大院。沈的兒子還娶了“祥”字號創始人孟雒川的女兒。這院子裏有位年逾古稀的寧老太太,在此住了幾十年。據她說,“文革”中紅衛兵從老宅裏抄出了不少古籍,頂戴花翎的官服以及古家具、古玩等,燒的燒,摔的摔,拿的拿,隻剩這門樓、影壁和幾間老屋了。2002年10月,門樓和影壁終也沒有逃脫被拆除的命運,這條老街便沒有一點曆史的印痕了。隻是在文物部門的要求下,有關方麵在拆除時又與拆鑲牙館時一樣,將拆下的磚、瓦、石類編號存放,準備異地重建,但建在哪裏,建成什麼樣子不得而知。

有意思的是,丁寶楨的重孫女丁澤琛也生活在濟南,1942年她嫁給了曾任丁寶楨建立的山東機器局的總辦劉恩駐的孫子劉航蓀,真可謂前世有緣。“文革”時,劉航蓀將家裏從曾祖父開始就保存下來的清朝官員如李鴻章、張之洞、丁寶楨等人的書信統統燒了。他原打算把丁澤琛娘家的丁氏家譜保留下來,並悄悄拿到內兄家,最後他和內兄商量還是燒了妥當。不久,“出身不好”的他們兩家都被紅衛兵抄了家,但沒有找到什麼“反動罪證”。

1907年,大清戶部銀行濟南分行在此設立。1913年英美煙草公司在此落戶。濟南錢業公會曾在此設立,1924年改建為濟南電影院(後稱大華、勝利、新華),成為解放前老城內唯一的專業電影院,1981年被拆除。

舊軍門巷北首過泉城路直衝著鞭指巷。此處舊時靠近各衙門口,清康熙、乾隆年間這條巷子多是買賣鞭子、韁繩、鞍子等車馬用具的常攤,人們遂稱之鞭子巷。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濟南時,從巡撫署行宮騎馬至此,看見巷子裏擺放著琳琅滿目的商品,便揚鞭一指問道:“這是何處?”隨行宰相劉墉,也就是那位民間傳說的“劉羅鍋”,見機行事說:“萬歲禦鞭所指,可名鞭指巷。”就這樣,巷名一直流傳下來。劉墉是山東人,是位清官,在查辦大貪官山東巡撫國泰一案時秉公處理,他的事跡被後人傳奇化,還編成鼓詞《劉公案》在濟南民間流傳。

巷子北半段路西有兩座緊靠著的青磚黑瓦的門樓,這便是赫赫有名的狀元陳冕的府第。陳冕的祖父陳顯彝,自浙江來濟定居,曾任山東鹽運使、山東候補道,被誥封為“資政大夫”,人稱“資政公”。其父陳恩壽曾任萊陽、恩縣、長清等縣縣令及知府,一生樂善好施。據陳冕的曾孫陳建邦介紹,清鹹豐九年(1859),陳冕出生在這陳家大院。他出生前,其父夢到百姓贈送了一頂精致官帽,以此祝其後人成棟梁之材,陳冕之名及字冠生,均由此而來。少時陳冕勤奮好學,才藝雙全。十四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陳冕考中秀才後曾考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考中舉人後經選拔又當上了“國子監”的教官。光緒九年(1883),剛滿二十四歲的他一舉奪得殿試第一名,成為清代第一百零五位狀元,也是最年輕的狀元。在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曆史上總共產生過五六百位狀元,濟南有兩位,另一位是元代濟南屬縣章丘的張起岩。陳冕中狀元的這一年恰逢黃河決口爆發洪水,山東部分地區災民流離失所。其父帶頭一次捐出數萬銀兩救濟災民,並親臨抗洪一線參與救災,因操勞過度去世。次年,黃河又鬧水患,陳冕子承父業,再次捐款賑災,並乘船給災民送衣,幫助安置。九年後山西發生了大旱,他又將家中剩餘的錢財湊成千兩黃金全部捐獻,還在濟南街頭當場寫字、賣字,共募得萬餘兩黃金送往山西。1893年,因賑災勞累過度積勞成疾,陳冕病逝於家中,年僅三十四歲,安葬於十裏河的陳氏墓地。朝廷對陳冕褒揚有加,禦賜“狀元及第”貼金大匾。此匾剛解放時尚存,後被毀。相臨的將軍廟街城隍廟前還專為陳冕樹立了高達數丈的旗杆。在老城東南丁家莊建了陳家祠堂。解放初期利用陳家祠堂建起丁家莊小學。

當年狀元府是由二十八個四合院和一個南花園組成,東起鞭指巷,西至西熨鬥隅巷,南至將軍廟街,北抵雙忠祠街。位於鞭指巷9號、11號和13號的三個大院各由八個坐西朝東,東西相連的四合院組成。解放後這裏成為居民大雜院,保存還算完整。院子裏種的葡萄、石榴、香椿、老槐樹至今枝繁葉茂。9號院門樓高大,門楣欄板上刻著九個寶葫蘆圖案,象征著榮華富貴。院內有口古井,人稱“狀元井”,至今井水清澈。隻是臨時搭建的小房密不透風,擁擠而雜亂。但從建築布局、石階木柱、磚雕石刻來看,足見狀元府昔日的風韻。西熨鬥隅巷16號、20號、22號、24號四個院落,也是狀元府的組成部分。西熨鬥隅巷20號院,即狀元府西八院,是陳冕當年的私塾,屋前曾掛有“小默默齋”牌匾。走進16號院內,一處坐東朝西的五開間二層小樓是當年陳冕的藏書樓。

也許是這條巷子裏出了義士,很多商人也圖個財氣興旺而向這裏靠攏。一些票號、錢莊由西鄰高都司巷轉到這裏,至今巷子南頭尚能看到幾處兩層高的青磚黑瓦的樓宇,石基高寬,不設窗戶,為當年的庫房,今天早已是住家戶了。

鞭指巷中部的東側還有家傳統的飯店熊家扁食樓。山東人愛吃餃子,濟“狀元府”。

南人、膠東人也稱餃子為扁食。熊家扁食樓發跡於清末,20世紀20年代在老城裏出了名,樓上對外營業,樓下是夥房。餃子皮薄餡大,包製精細,葷素皆有,醬油、醋和山東人喜愛的大蒜瓣均免費奉送。後來熊家還在芙蓉街開了分店。

這條平靜的巷子裏過去還有幾家老字號的樂器店,像“衡泰和”、“文英齋”、“文順和”等在濟南的票友界知名度很高,如今早已不見蹤影了。巷北頭路東,與“狀元府”相對的原有一處很不起眼的民房,兩蹬台階之上有一小門,旁邊掛著“樂器修理鋪”的牌子。這家的主人杜福莊,年逾古稀,父親杜慶茂十幾歲時從河北衡水老家到北京“文盛齋”學做胡琴,學成後來濟南,在這裏租了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開辦了這家北京馬良正胡琴鋪濟南分號,直到1975年他老人家去世。20世紀50年代初,杜福莊從老家棄農來濟南隨父學藝,後進了濟南樂器廠,除做各類胡琴,還學會做月琴和大小提琴等。父親去世後他接過店麵,還將手藝傳給了兩個兒子杜長江、杜文源。奇怪而有趣的是,這個有著近百年曆史的琴鋪,祖孫三代手藝人都不會拉胡琴,做琴、修琴就是憑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聽力辨別音準和音色。做琴用的上好的篙竹和烏蛇皮在濟南市場上買不到,為確保質量,他們每年都要親赴湖北、福建、安徽、浙江等地選購。買不到好料,即使不做也從不用次品湊合。琴好,自然不愁賣。當年京劇大師方榮翔的琴師畢可安、山東京二胡專家周娜娃都到這裏買琴、修琴,一些台胞和海外僑胞也慕名到此選購。省內各地的一些票友們更是“近水樓台”,常借每周到省城參加電視台“好戲連台”專題戲曲節目的機會,到這裏轉轉,高興了,唱上兩句,這裏便成了大家的“胡琴之家”。後來省府前街拆遷時,這條巷子北端東側拆掉了,其中自然包括杜家的房子。於是杜家和他們的胡琴鋪搬到了街西的院子裏,與狀元府靠得更近。

過雙忠祠街向北是西公界街,連著幾條寂靜的胡同。壽康樓街2號,是升陽觀舊址。清嘉慶八年(1803)又在此新建蕭何、曹參二公祠,並據升陽觀住持見祖師化身題詩於壁的傳說取名“題壁堂”。1905年重建,並新建戲樓。至今保留著正堂題壁堂、三星樓、呂祖廟、戲樓、大罩棚、大門等建築。戲樓磚木支撐,舞台是傳統的方形,看台為兩層,竹節木欄圍繞。

南側為山形巨型天窗,采光充足。二層北側有挑台可供憑欄遠眺。木製梁架、立柱及門窗欞均為紅色,彩繪工藝算不上精細,卻也不失文雅。當年每至四月十四呂祖誕辰,道士在這裏做法事,上演神功戲,香火盛極一時。道光年間這裏開辦了呂祖廟義學,免費招收學童。清末戊戌變法時,梁啟超曾在這裏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以宣傳革新教育喚醒國人。民國後改為私立薇垣小學,解放後成為高都司巷小學分校。後改為教師宿舍,升陽觀大殿還成為濟南童裝廠的倉庫。如今空蕩蕩的戲樓因南邊和西邊院內都是住家戶,這裏便成了高大的過堂,同時成為雜貨棚供各家各戶存放大白菜、蜂窩煤、三輪車和破舊家具。整座戲樓的門扇和窗戶因常年失修,至今仍在風雨中飄搖。

袖珍香爐

老濟南多廟宇,有街就有廟,土的、洋的、大的、小的,皆有之。祭祀清廷將軍劉猛的將軍廟、濟南府城隍廟、道教宮觀慈雲觀以及老城內第一座天主教堂都擠在這條小街上。

西門裏鞭指巷或高都司巷北行,中間有條東西走向長不過一百八十米的街道,路北原先並列著四座廟堂,自東至西依次為城隍廟、將軍廟、慈雲觀和天主堂。

廟是中國的“特產”,敬奉的是神、先祖、聖賢或為國捐軀的人物。

將軍廟內供奉的是清廷將軍劉猛。提起他來,我們濟南人有種說不出的酸楚。雍正皇帝實行“密折”製度,大興文字獄。他窮奢極欲,刻薄寡恩,殺戮功臣,劉猛就是冤魂之一。

劉猛,濟南人,少年時習書練武。雍正年間他帶兵東征西討,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常勝將軍,功績顯赫。他的夫人是一個絕代佳人,忠貞而賢惠。

雍正貪色,三宮六院仍難滿足,聽人介紹推薦後便將劉夫人召進宮裏,意欲圖謀不軌,被劉夫人以自己是有夫之婦為由婉言拒絕。次日,劉猛便接到了陪皇帝狩獵的禦旨。一心盡忠報國的他便欣然隨皇帝去西山獵區。耿直豪放的劉大將軍卻中了雍正的奸計,連人帶馬從山上摔了下來當場身亡。還在宮內的劉夫人得知夫君身亡,認定是雍正下的圈套,便對著宮內的大紅立柱撞去,欲以死抗爭,但被太監拉住。雍正得知此事氣急敗壞,就以劉夫人如尋死,殺劉家九族相挾,逼劉夫人就範。無奈之下,劉夫人決意順從,隻提出請皇上為劉猛建個廟,以表彰他忠君愛國。雍正二年(1724),虛偽的雍正就下令濟南府為劉猛建廟,濟南府便將前布政使李成龍的書院前堂改建成劉將軍廟。後來事情傳開,濟南的百姓們認為劉猛是個剛直、善良的人,化作神仙後定會保護百姓,很多人都來燒香還願,年年祭祀。還有另一種說法,劉猛將軍是抗旱、滅蝗的英雄,受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信任和崇敬,各省均建將軍廟。這座將軍廟規模不大,有兩道儀門,共三進院落,東西均有配殿,還有戲台。今天的將軍廟已成為居民雜院,但仔細辨認仍能看出些當年的眉目。現存大殿五楹,基本構架尚存。

在將軍廟的東側,過去是府城隍廟。城隍是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古代稱無水的城堡為“隍”。民間流傳城隍爺管陰陽兩界,下屬有文武判官、十司官、三十六天兵和七十二罡煞。後唐清泰六年(939)封城隍為王。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又正式規定各府、州、縣都要供奉城隍神,濟南便有了督、府、縣三級共三個城隍廟。督城隍廟位於城東東華街,曆史最為悠久,現保存尚好。縣城隍廟清嘉慶十五年(1810)建於南關東舍坊玉皇宮內,道光七年(1827)移建城內廣豐倉之西,即後來的曆下區教委院內,後被拆除。清同治年間,從東昌府調來濟南任知府的龔易圖,見督、縣均有城隍廟而無府廟,便在將軍廟街利用狀元府的後花園和一座大車店的地皮,興建了五進四院、氣勢不凡的廟宇。內有照壁、大門、鍾鼓樓、土地廟、戲台、班房、宮廳和大殿及寢殿,祀府屬十六州縣城隍及十司諸神。當時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前來祝賀,還親自題寫了“明遠堅是”的大匾,懸掛在大殿正中。據老人們說,廟裏過去既有泥塑的城隍,又有一尊木雕城隍,每年清明和七月十五日,這木雕的城隍被抬著“出巡”,“城隍老爺”坐在架子上,腳下踩著一個綠色的小石獅子。大人小孩常常俯下身去跟老爺腳下的小石獅對對眼,據說這樣一年內不害眼病。今天這府城隍廟僅存主殿、山牆及換過瓦的屋頂,整座院子已成為居民雜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