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府城尋蹤(4)(3 / 3)

布政司建築布局很有講究,中為正堂,前有磚砌月台,再前為花壇、太湖石及碑刻,石欄環抱。左右兩側各有一重簷歇山四角涼亭,20世紀70年代初,兩亭遷至四門塔景區重建,以接待去那裏參觀的西哈努克親王。

正堂的南麵建有三道門,左右兩側是配房。二道門內有兩個石砌圍欄的方形泉池,名鳳翥池,與東鄰貢院內的華筆池同為清乾隆年間山東布政使江蘭疏浚鑿建並題字。正堂北麵建有官邸,而西側是西花園,山石嶙峋,花牆透綠,草木扶蘇,辟有可以行舟的河道。正門外為高大的影壁牆,周圍形成小廣場,東側有高聳的鼓樓,台基石頭築成,十米見方,足有兩層樓高,中有拱券門洞可行人,上為重簷四角樓閣,大鼓直徑達一米半。清代時,布政司俗稱“藩司”。辛亥革命後,這裏成為巡按使公署,不久改為省長公署。1928年“五三慘案”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遷至泰安,次年又進駐濟南珍珠泉大院,原省長公署大院即改為省民政廳駐地。濟南淪陷後,偽省公署、省政府又駐在這裏。1940年,偽省長唐仰杜在院子東北側建高台房子,整修周圍的平房,作為辦公用房,與西麵的辦公用房連成一片。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在高台房子辦公,周圍則是建設廳、財政廳、教育廳駐地。

布政司正門外的南北大街也由元代所謂的憲司街、憲衙街改叫布政司街。而布政司門前的那條通往芙蓉街的東西小巷則叫小布政司街。

20世紀40年代以前,布政司街寬僅四五米,清一色的青石板鋪路。由於北通貢院,東連府學文廟,這裏是各地來參加鄉試的秀才們的必經之地,書店、刻書坊、筆店、南紙鋪、古玩店、照相館都在設在附近街區,當然也包括客棧、浴池、醬園和糧店,有點像北京的琉璃廠,滿街書墨香。蒲鬆齡在《聊齋誌異·偷桃》中描寫過在布政司衙門口看雜技的情形。清初西周生所著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裏便有考生“從守道門前四牌坊到了布政司街裏麵,由布政司街各家書鋪裏看過書”的記述。其中提到的四牌坊,便是小布政司街的舊稱。

清代時,這裏有近二十家刻書坊鋪,主要出版《四書》、《五經》之類,其中有聚合堂、雙和堂、齊升齋、鴻文堂、書業德、德華堂、子雲堂和東昌善成堂等。這些坊鋪刻書雖非官刻,大多節約成本,以營利為目的,出品的精品較少,但也頗具特色,像文友堂專為公家刻書,會友堂則刻政府出版物,字大行疏,悅人眼目。隨著科舉製度的廢除和新式印刷技術的興起與普及,這些傳統的刻書坊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大多壽終正寢。解放初期,新型書局、出版社如雨後春筍,遍布此街,如集古堂、蓬萊書局、建古齋、德古齋、齊魯書社、濟南書局、大新書局、廣文書局、誌誠書局、達武商行、新中華書局、兒童書局等。而小布政司街上有中華書局、午夜書局、中山書局、振興書局、新濟南雜誌、勵誌書社、學生書店、成文新樂記、明湖書畫社、黃風書店、開誠書店等二十多家書局,及慶雲齋、博古齋、萃林齋等幾家裝裱店。

清末時,濟南府的旅館、客棧統算起來不過三十餘家,主要分布在大小布政司街、後宰門、鞭指巷、縣東巷和縣西巷等靠近各級衙門府署、人多熱鬧的地方。《老殘遊記》中寫了一段老殘住店的經曆,雖是小說的敘事手法,卻成為晚清濟南客店為數極少的生動描述。進來濟南府,老殘“到了小布政司街,覓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將行李卸下,開發了車價酒錢,胡亂吃點晚飯,也就睡了”。1915年出版的《濟南指南》中確有高升店的記錄,地址寫的是“在府學門前南首路西”,位置與小說中所述的十分接近。

而小說中還說,老殘當時住店內院東廂房,北上房內住著的是兩位天津來捐官的“李老爺”和“張老爺”。從老殘和店裏茶房的對話中還可以了解到,這家客店有點心和夜膳供應,還有外麵的館子來此送菜。從所住客人的身份、服務門類及院落中還有潺潺流水的描述判斷,高升店屬當時較高檔次的客店。小布政司街與尚書府街交界處還有處名為尚書府的澡堂,是濟南城內開設較早的浴室。後來大布政司街北首路西又開了家裕德池,設施規模在老城內屬上乘,浴客趨之若鶩。

大布政司街偏北段路西原有半截胡同,胡同路北便是坐北朝南的山陝會館,一般稱其山西會館。會館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到光緒二年(1876)才大體完成,屬跨世紀工程。八字形影壁,重簷門樓,門前石獅雄踞。進門是一座雙層戲樓,戲樓的天花板中有一方孔,台麵角上有一活蓋,專供神話劇中“神仙們”上天入地時使用。戲樓東側是花園。戲樓後麵是神殿,裏麵供奉著關公。再進去是大廳,上方是高大的罩棚。此外還有複室、穿堂、寶藏庫等附屬建築。建築物上的石雕、磚雕、木雕精細美觀,在濟南各會館中獨樹一幟。在古時,一般民用建築上是禁止使用重簷龍紋花脊和鴟吻套獸等裝飾的,而這組建築卻廣泛使用,無疑沾了關羽的光。清朝時加封關羽為護國神,關羽出生在山西河東解縣(今屬運城),老家的人供奉他,出點格自然很正常。1905年,這裏放映過一場無聲電影,轟動了濟南府,“往觀者人山人海,率皆喝彩”。

20世紀20年代,山陝會館改為慈善團體救濟會開辦的私立正宗小學。學校不收學費,還發些鉛筆等文具,課餘時間動員學生上街募捐,以助學校經費不足。在街對麵皇親巷出生長大的韓美林就曾在這所小學讀書。曾在這裏執教或訪問過的老師,如李元慶、趙元任、陳叔亮、秦鴻雲等,都是後來中國文藝界的脊梁。韓美林上小學時演話劇《愛的教育》,輔導老師就是秦鴻雲,他是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的開拓者,也是江青、趙丹的老師。

後來韓美林參加工作進了濟南話劇團,也得益於秦老師當年的啟發與幫助。

後來山陝會館拆掉了,現在省府前街上仍豎立著僅存的刻有《重修山陝會館碑記》的三通石碑。

舊時街中段路西的玉環泉不在人行道上,而是再向西凹進去約四五米的地方,兩口直徑一米半的相連泉井,青石鋪就的井台有兩間屋大,井台邊鐵鏈連著繩子和水桶,供街上居民打水使用。挨著馬路牙子是一道青磚壘砌的影壁,上嵌刻有“玉環泉”三字的石板,據說為金代遺物。夏季水盛時,泉水會溢出井口,順著石板流向路邊。

玉環泉對著街東的巷子呈“L”型走向,後來叫玉環泉街,但古時此街稱曲巷,後稱東西巷為皇親巷,相連的南北巷稱尚書府街。其實,皇親巷裏找不到皇親,隻有司馬府的一個後門。韓美林1936年就出生在這個巷子裏,他的著作《天書》向人們講述了他小時候在這條街上的經曆和故事:“據老人講,也不知哪一朝的皇帝偷娶了司馬家的一個小姐,因為不是明媒正娶,所以從後門接的親……反正我們小孩聽大人講的事都犯糊塗,所以我也就糊塗著寫,大家也隻能糊塗著聽了。”韓先生說得實在,那隻是個傳說。司馬府是清康熙年間的兵部侍郎孫光祀的府邸,兵部侍郎別稱“少司馬”,故名。司馬府的正門開在今泉城路。明崇禎十三年(1640)刊行的《曆城縣誌》便有“劉皇親巷,布政司街東”的記載。可見,司馬府比巷子名至少晚了一個朝代,況且司馬府家姓孫不姓劉,所以,韓先生小時候聽不明白也就對了。

司馬府後門旁有一個觀音堂,供奉著觀音、關公和土地爺,是個佛道雜處的小廟。1917年,觀音堂內創辦山東省易俗新劇社,該社係私立公助,省教育廳每月資助四五百元,學員免費食宿,其編排的《西門豹》、《胭脂》、《闖王進京》、《漁夫恨》、《風波亭》等京劇新劇目,常在城內大舞台、鵲華居、富貴大戲院演出,頗受老戲迷好評。早年觀音殿裏還有一個私塾,兒時的韓美林放學後到廟裏去玩,湊到土地爺大玻璃罩子裏去看看究竟有些啥,他忽然發現土地爺的屁股後麵藏有《四體千字文》、《六書分類》、《說文古籀》等幾本書以及印章、刻刀、印床子等。他此生第一次接觸文字就是篆書。他還在巷子口的同濟堂中藥鋪見到了當做藥材出售的骨頭和龜甲,藥店稱其為“龍骨”,上麵寫著奇怪的文字就是甲骨文。那幾本書和龜甲上好似圖畫的文字影響了韓美林一生的追求,他便比著書上的字寫,照著骨頭上的字畫,為其日後成為藝術大師打下了基礎。

皇親巷裏找不到皇親,尚書府街上確有尚書的府邸。尚書府街因元代政治家、散曲家張養浩(1270-1339)故居位於街西側而得名。張養浩是濟南人的驕傲,原籍章丘相公莊,從其祖父起遷居濟南。他少時好學,十九歲作《白雲樓賦》一鳴驚人,後曆任翰林院侍講學士、監察禦史、禮部尚書等。張養浩為官清廉剛毅,敢於犯顏直諫。李清照、辛棄疾雖都祖籍濟南,但在濟南生活的軌跡、留下的遺跡和謳歌濟南的詩文甚少,而張養浩不然。1321年,他以“父老歸養”為由辭官回濟南,在北園建雲莊,立遂閑堂、處士庵、綽然亭、翠陰亭等建築,園內還有著名的龍、鳳、龜、麟四大靈石,其中龜石現存趵突泉,麟石現存其墓地。他在濟南隱居八年,品清泉,賞龍洞,遊大明湖,登華不注,寄情濟南山水,埋頭詩文散曲。流傳於世的散曲小令一百六十餘首,詩四百多首,《行書酷暑帖》等書法作品也堪稱一絕。其間朝廷六次以高官厚祿征召,他堅持不赴。元天曆二年(1329)朝廷第七次詔請他出任陝西行台禦史中丞主持救災。他受命赴任,星夜兼程,向災民開倉放糧,向死者賜以棺木,並留下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關懷古》)這近乎於呐喊的散曲名句。在任四個月沒有回家食宿,終因勞疾卒於任所,終年六十歲。其墓地在北園,人稱張公墳,至今這裏已成為北園辦事處柳雲社區,生活著張養浩的後代七八百人。張養浩在尚書府街的故居,後人取名為“七聘堂”,源自皇帝曾七次下詔聘任的史實。張養浩去世後,朝廷追封其為濱國公,諡號文忠,明朝時其故居改為張文忠公祠。“文革”時祠堂被毀,分成了幾個院子成了居民住宅。

在布政司街寓居的還有明代詩人許邦才(字殿卿)。他在明嘉靖年間奪鄉試第一,曆任濟南德王府、開封周王府右長史及左長史,人稱許長史。

他與邊貢、李攀龍、殷士儋並稱明代曆下四大詩人。他少年時和李攀龍過從甚密,一起“山棲同隱”,在佛慧山(即大佛頭)下開元寺讀書。據清人王培荀《鄉園憶舊錄》記述:“許殿卿邦才故宅,在城中布政使街,路東有瞻泰樓,與李滄溟(李攀龍——筆者注)唱和處;芙蓉泉西,讀書樓在焉。”他的詩集也以此樓而得名《瞻泰樓集》。他還有別墅在水村(今北園水屯)。清初詩人田雯從德州移居大明湖畔,曾登瞻泰樓憑吊先賢,並題詩壁上:“晴霞飛不斷,湖水含泓澄。一叢白菡萏,無數紅蜻蜓。我愛許長史,詩思何冷冷。”(田雯《黔書》)隻可惜老邁的瞻泰樓早在清中期就已坍塌了。“文革”時,皇親巷和尚書府街名顯然在“破四舊”之列,隨後兩街合並稱為玉環泉街。

布政司街的南半段還住著幾家大戶,像清朝翰林、左都禦史張英麟的張家大院和河南巡撫李慶翱的堂弟李慶翔的李家大院。“文革”後期張家大院整個拆除,建起了濟南第四十中學,李家大院部分拆除,陸續蓋起了三座居民樓。

1980年,省府前街第一次大範圍拓寬到十五米,沿街的舊房屋被一股腦拆除,街上出現了高樓,修建了人行道,栽上了法桐,後來又鋪了花磚。老玉泉飯店、常春飯店、穆賓樓飯莊相繼開業納客。2007年,省府前街片區動遷,老街舊貌不存,玉環泉街更是整體消失了。2011年,此地建成紅尚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