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藕渾身是寶。荷花是濟南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早在唐代以前,一些文人賢達,便將大明湖中蓮葉割下,折成酒杯盛上美酒,然後用簪子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以感受“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的美妙滋味。這便是被曆代文人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被文人墨客讚美不已的荷葉,濟南人看重的是實用。用鮮嫩碧綠的荷葉煲製的荷葉粥,便是濟南夏令的著名飲品。而選用嫩荷葉做成荷葉雞、荷葉魚、荷葉粉蒸肉,既有雞魚肉香,更有荷葉的芬芳。鮮荷葉采摘下來,用繩子穿起支到用木條子做的荷葉架上晾三四天,用這樣半幹的荷葉包裹生熟肉、醬菜和包子等食物,既不漏湯,還散發出特有的清香,成為濟南一大特色。
過去還有一道夏令名菜“炸荷花”,即將新鮮、完整的荷花瓣洗淨,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放到油鍋裏炸熟後撒上白糖,吃起來香甜爽口。
當年老舍到濟南友人家中赴宴,曾品嚐過主人做的香油炸蓮花,雖覺得有些煞風景,卻也感到無比新穎,並寫下了散文《吃蓮花的》,稱其為“濟南的典故”。他在《大明湖的春天》中還寫道:“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帶著一束束的大白蓮花出賣,在北方大概隻有濟南能這麼‘闊氣’。”而去掉花瓣的蓮蓬被湖民摘下賣給那些小販。小販們則到火車站、街頭和遊覽點去賣。當時小販們有這樣的叫賣吆喝聲:“坐火車,到濟南,不嚐蓮蓬不解饞。”
濟南人最擅長最普及的還是藕的各種做法:薑拌藕、糖醋藕片、醋溜藕片、滑炒藕絲、炸藕盒、排骨燉藕、藕丁煮鹹菜、酥藕等等,濟南人大都是內行。濟南還有句老話:“苔下韭,蓮下藕。”前者是指剛出苔的韭菜最鮮美,後者說的是荷花盛開後當年結成的藕瓜,老濟南人形象地稱為“藕孩子”。這種藕脆酥嫩甜,生食最佳。1972年8月15日,柬埔寨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來濟南遊大明湖時,在鐵公祠內品嚐了明湖樓飯莊製作的涼拌藕、水晶藕、冰糖蓮子和奶湯蒲菜等湖產美味。正因濟南百姓對蓮藕的推崇,蓮藕交易十分活躍。早年間,西門外估衣市街西段就叫“藕市街”。
可能蓮藕關乎民生,不知何時起濟南便有了“藕神”崇拜。鐵公祠之西原有一座藕神祠。相傳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藕神的生日,也有人叫做迎藕花神節。這時湖上的荷花剛剛開滿,荷香四溢。人們來到這裏乘船遊湖,到藕神廟裏上香,再買些荷花、荷葉、蓮蓬回家,為藕神祝壽。農曆的七月十五日是中國佛教界的盂蘭盆會,是追憶祖先的一種節日。而獨有濟南將這一節日安排在農曆七月三十日,因為這一天也是送藕神的節日,這時湖中賞荷已近尾聲,湖南岸的彙泉寺與本屬於道教的北極閣一同參與節日法事活動。寺廟內吹吹打打,香客紛至遝來,煙氣縈繞不絕。和尚和道士們還用彩紙紮製成“法船”,漂浮在寺廟後的湖麵。天黑時,廟裏人將彩船燒掉。善男信女們將事先用麵團捏成的燈碗,放上棉籽油或菜籽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放到湖麵上,以“超度亡靈”。這時的北水門水閘也被打開,似繁星點點的燈火隨波飄蕩,一直飄到水門外的河道裏,讓興奮的孩子們追逐不已。這便是最初放河燈的景象。湖區裏居住的百姓還要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到藕神廟燒香上供,求藕神爺保佑,以祈蓮藕豐收。
有意思的是,早先誰都不知道這位藕神姓甚名誰。到了清同治年間,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被封為藕神,看起來有些牽強。她在詞《一剪梅》、《如夢令》和《怨王孫》中確有“紅藕香殘玉簟秋”、“誤入藕花深處”、“蓮子已成荷葉老”等描寫蓮荷的著名佳句,她本人既是女性又是濟南人,被尊為藕神似也合情合理。民國時藕神古廟廢圮,前些年南豐祠旁又建起藕神祠,裏麵立著李清照的塑像。
蒲菜與白蓮藕、茭白並稱“明湖三美蔬”。1927年出版的《濟南快覽》評價道:“大明湖之蒲菜,其形似菱,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數省植物菜類之珍品。”每年五月至七月,是大明湖盛產蒲菜的時節,屆時不但百姓們買回家中自烹,濟南的各大飯館更是隆重推出這道時蔬美味,奶湯蒲菜、蒲菜炒肉、鍋蒲菜都是各家魯菜館子的招牌菜。詩人臧克家上個世紀20年代曾在濟南求學,他在《中國烹飪》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回憶道:“大明湖裏,荷花中間,有不少蒲菜,挺著嫩綠的身子。逛過大明湖的遊客,往往到岸上的一家飯館裏去吃飯。館子不大,但有一樣菜頗有名,這就是‘蒲菜炒肉’。”
那些以衝船為主的“船戶子”在湖區屬家境較好的,造一條船和船上置辦的東西算下來花費不小。湖內總共有五六十條客船,都集中在鵲華橋頭和司家碼頭候客。船也分三六九等,最好的是一種帶樓閣的畫舫,比現在湖裏見到的略小些。船艙的門窗雕刻精美,鑲著玻璃,湖民們稱之為“玻璃船”。門上掛著匾額,門旁掛著木刻對聯。艙內方桌椅子,桌上鋪著台布,擺著細瓷茶具和幹鮮果品,艙的後半部還設有雙人床榻,上鋪涼席,為遊湖的人想得十分周到。二等的是篷子船,除了沒有玻璃門窗,其他同上麵說的一樣。三等的是布篷船,最次一等的是“光腚船”,上麵沒有任何的設施。還有一種鴨蛋型的小木盆,隻能一個人劃行,是湖民們作業時的工具,不能供客人使用。除小木盆外,其他船都靠衝船人撐篙前行。這篙並非南方的竹篙,而是用扒了皮打磨光的柳木棍。大的畫舫要由兩人交替撐篙。
因從南岸經曆下亭到北岸再折返回去,要兩個多小時。船上的茶水比茶館貴一倍,水果則更貴,當地人稱之為“仙果”。那時乘一次遊船花銷不少,撐船人要價很高,業內人稱此為“猛一唬”,還有一句“半年不發市,發市吃半年”的說法。像租玻璃船進湖一趟,收金元券三五十元,相當於十來斤麵錢,好的可弄到二三十斤麵錢。因此,除了少數商號的學徒利用放假時機結伴而行,AA製湊錢共乘一條畫舫外,其他乘船的人多少都有些身份。前麵提到的胡適、老舍不再說,孫中山、馮玉祥也來此乘過船。孫中山是1912年9月的一天到濟,先視察了辛莊北洋陸軍第五鎮兵營,下午遊的湖。韓複榘宴請陳立夫還選擇了曆下亭。那時曆下亭旁有家劉氏兄弟開的飯店,除了炒菜,最拿手的是蒲菜燙麵三鮮包,一籠蒸二十個,一般人吃不起。乘船最多的要屬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兼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了,因他將最後的指揮所設在北極廟西側成仁祠內,所以來往次數多,撐船的、賣飯的、賣蓮蓬的都認識他。
因玩湖的人相對較少,船戶便有人到城裏貢院牆根街南頭東側的茶巷、省府前街,城關的趵突泉、剪子巷北頭,商埠的青年會、經二路郵局以及石泰岩飯店等處“跟買賣”,即今天所說的上門推銷,談好價錢後用三輪車或黃包車將遊人帶到船上。達官顯貴們可以讓船工到城內的燕喜堂、彙泉樓等大飯店叫菜,到船上吃。還可以約定好藝人或讓船工去把藝人請來(稱“點活”或“點戲”),到船上表演。許多京劇名角都來湖中唱過戲,富家公子、京劇票友更是湖中常客。那時在後宰門、曲水亭、庠門裏一帶,還有許多暗娼,當地人稱“條子”。經皮條客介紹,也會到船上交易。老舍的短篇小說《月牙兒》,正是描述了那個年代這一區域為生活所迫的下等妓女的生活。
船戶們也有自發的組織,領頭人大家都叫他“船頭”,每個星期,每家每戶要出一天的收入交給“船頭”,以攤銷一些公項,如國民黨的巡邏隊乘船下湖從不給錢,費用都由各家共同負擔。當然遊船的業務季節性很強,春天開始,農曆五、六、七月生意最好,秋天便很少有人來了。當地人編的順口溜:“過了三月三,大米幹飯也嫌酸”,“葦子繡了穗,衝船的沒了事,棒子(玉米)黏粥也不嫌稀”。但到了冬天,湖民們也閑不住。
湖上冬天特別冷,三九天湖麵冰達一尺多厚。過去沒有冰箱,但到了夏天總有對冰的需求。湖畔人家便在東南岸的秋柳園一帶,在背陰處挖幾個冰窖,有一人多深,兩間屋大。用麥秸將地麵和四周鋪好,既保溫又防止冰塊粘泥土。鑿冰要選擇湖水幹淨,沒有荷葉梗的冰麵,鑿冰者手持上邊有把手的鐵鑹,向冰麵搗捶。取下四四方方的大冰塊用榆木杠子、粗鐵絲固定好,由人用肩扛著推送進冰窖內封存。等到來年夏天,一些飯店、賣肉的商家和醫院,都排著隊用地排車到這裏來買。因大明湖的水清,冰塊晶瑩透亮,如明鏡一般,可以直接食用,有些飯店用它做冰淇淋。三伏天時,有些散落的小冰塊也被那些家境貧寒的孩子搶來,放到柳條筐裏用荷葉遮當太陽沿街叫賣:“拔涼解渴的凍凍啊!”很受街上孩子們的喜愛。真正閑下來,是到了年根,約幾個人圍坐在一起,炒幾個菜,喝上幾盅。每年正月十五的龍燈隊伍中,大明湖的格外耀眼,他們總是到西關一帶最熱鬧的地方去耍。
說起湖中的一些景觀,隗廣智還清楚記得,現在的大明湖南門的牌坊處,原來是一處大大的磚木結構的穿堂門廳,起脊兩麵坡,飛簷鬥拱,東西有山牆,玻璃門窗。廳裏有賣荷花、蓮蓬的,賣脆蘿卜的,賣嫩藕的,還有賣瓜子的。夏天這裏有穿堂風,很多人在此納涼。那時省圖書館的正門朝東,有個紅磚的西式門牌樓,門前有“雨來散”等四五家茶社,都是竹竿席棚,但茶具卻很講究。那時的北極廟有石階38級,現在可能是回填地麵的原因少了四級,因此那時的北極閣與今天比較更顯高大。北極廟的曆史古老,早有“先有北極廟後有濟南城”之說。廟內正中真武像,高2.5米,上懸“位極天樞”匾,配祀青龍、白虎、風伯、雷公、仙曹、雨師、電母、四天君等十八尊彩繪神像,這些神像“文革”時遭到破壞,當時發現神像內有絲綢做的內髒。廟北原有座兩米寬的木橋,直通北城牆頂。站在上麵,鵲華二山和濼口黃河大橋盡收眼底。北極廟西臨就是成仁祠,即今天月下亭連同身後的茶社,係1937年韓複榘為紀念陸軍58師江西抗日陣亡將士而建,裏麵過去擺著很多的牌位,供人祭拜。下麵有間不小的地下室,設有通向城外的地道。濟南戰役時,國民黨守軍王耀武最後的秘密指揮所就設在這裏。
聽說他剛到這裏時很不高興,因為是成仁祠,犯了地名的衝。但他沒有像蔣介石賜給他的那把佩劍上寫的“不成功便成仁”,而是同他的衛兵一起從地道裏逃出,後在壽光被俘。
1950年開始拆除老城牆,拆除的石條用在了大明湖的堤岸上。隗老漢就參加了當年的修堤,幹一天給五六斤小米,一個星期去領一回。後來聽人說這叫“以工代賑”。湖區內的住戶也從這一年開始陸續搬遷,遷到老東門一帶的湖濱新村,那些房子的條石和青磚也是從城牆上拆下的。大明湖後又修起了圍牆,去掉了湖中的地埂,砍掉了荒草和很多的柳樹,挖湖清淤,建成了如今的公園。湖區的人也大部被“收編”,成了建國後的第一代園林工人,領起了工資。
三重門外
原布政司衙署是個麵積僅次於巡撫衙門的大院,院內亭台樓閣,泉水叮咚。院外則是經營文化用品的街市,書局、刻書坊、南紙鋪、古董店、裝裱店鱗次櫛比。張養浩、許邦才的故宅隱於周邊的巷子中,韓美林也出生在此。
濟南舊時衙門很多,大都集中在今泉城路以北。明清時,僅次於巡撫衙門的權力機關就是承宣布政司,今天的省政府大院便是布政司舊址。元代時這裏是中書省東西道肅政廉訪司駐地,人們稱之為憲台,也叫憲司或憲衙。明洪武九年(1376),布政司衙署由青州移駐於此,長官為布政使,官品為從二品,掌管全省的民政、田賦、戶籍。明天順四年(1460),重修布政司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