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伍建軍給妻子的愛太少了,但他又何嚐不想花前月下、長相廝守呢?在事業與家庭上,他選擇了前者。2002年11月,伍建軍在珠海學習時看到同事們紛紛給家人買禮物,他狠心花300多元買了一個隨身包送給妻子,這是他結婚十幾年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給妻子買禮物。
在他犧牲的頭一天,曾對5歲的女兒說:“燕子,要聽話,好好學習,爸爸改天給你買玩具。”還對妻子囑咐道:“才秀,你要好好照顧自己,今生今世欠你的太多太多,我退休了一定好好補償。”這是伍建軍最後一次回家對親人的道別。
伍建軍帶著太多的眷念走了,帶著太多的遺憾走了。他用堅實的足跡鐫刻著實踐“三個代表”的豐碑,用短暫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忠誠無悔的讚歌。
山魂
紮根大山情為民係
無私奉獻利為民謀
兩袖清風權為民用
愛心凝結“滿天星”
可恨山溪水無情
英年早逝寸腸斷
壯誌未酬身先去
大山英魂永難忘
——為伍建軍而作
全國勞模李誌銀
李誌銀
一位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老少,讓幾千畝荒山變成“綠色銀行”。他靠著執著與堅韌,帶著無盡的榮譽去過中南海,受到過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接見,他就是全國勞動模範——巫溪縣尖山鎮白雲村原黨支部書記李誌銀。
當上“村官”想種樹
1941年10月,李誌銀出生在尖山鎮白雲村,家裏窮啊,他是家中的長子,不得不過早擔負起家庭的重擔。15歲時,他父親去世了,家中有7兄妹,最小的妹妹僅2個月。李誌銀看到母親為了一家大小,實在是太苦了,他隻好輟了學。回家後,他當過掃盲教師,做過村會計。1971年,村上換屆時,他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當上村裏的“父母官”,得為鄉親們幹實事!白雲村在高寒地帶,因1958年全國上下大煉鋼鐵,山上稍大的樹木都被砍光,一眼望去除了茅草就是石頭。一條簡易公路,遇到下雨便被衝刷得大溝小壑,路一堵就是十天半月;光禿禿的山,一遇下雨,便是山洪暴發,村裏的農房經常被衝垮。李誌銀看在眼裏,急在心頭!用什麼辦法能抵禦山洪呢?隻有栽樹!李誌銀把植樹造林的想法說給妻子聽,妻子反對!他再把這想法講給村支部成員聽,大家也不同意!都說植樹是個三年五載不見效果的長期工程,更何況栽樹得要資金啊!李誌銀聽了大家的意見,但沒泄氣,反而下定決心:為了大家的安穩,必須栽樹。主意拿定,他便四處奔波了。
立下造林“軍令狀”
功夫不負有心人!機會來了,1980年年底,縣林業部門將在全縣規劃兩個村進行植樹造林試點。一聽到這消息,李誌銀樂壞了,他立即撂下家裏的事情不管,成天朝有關部門跑,積極爭取項目。他使出了絕招,跑到當時的區委書記辦公室賴著不走,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植樹的構想。區委書記被他的執著感動,忽然“將”了他一“軍”,問他憑什麼保證完成造林任務!
李誌銀一拍胸膛道:“給我預支3000元,我給村民買雙膠鞋,家裏添把鋤頭,我一個月按質按量完成500畝的造林任務。”
區委書記對李誌銀很了解,便同意了他的想法,對李誌銀說:“好吧,我相信你!可這軍令狀也不是說著好玩的!”
李誌銀喜出望外,立即帶著預支的3000元錢和造林500畝的“軍令狀”回到村裏。他立即召開社員大會,可支持的人卻少得可憐。有人說他“純粹是敗家子”,山上有些茅草,能放牛羊,還能砍點柴燒;要是山上全是樹苗了,大家屋裏吊著鐵鍋燒什麼?有人說靠樹賣錢要等多少年?恐怕到時大家的骨頭敲得鼓響了……麵對村民的疑慮,李誌銀不冒火,他便挨家挨戶做工作,直到大部分人表示支持他才罷休。開始行動了,那是臘月寒冬之際,山上蓋著大雪,被組織起來的300多村民帶著工具上山了。雪埋了四五尺深,前麵一組把雪鏟到邊上,後麵的人挖樹窩。為了趕進度,中午大家都不回家吃飯,真是難為大家了!眾人餓了,就把帶上山的冷洋芋裹上雪團咽下肚。有位叫劉德魁的老人,60多歲了,家裏窮啊,冰天雪地裏,他披著自己用棕縫成的“棉衣”,帶著冷洋芋上山植樹!他餓了,可冷洋芋凍硬了,他先用手把洋芋揉碎,再捂進“棕衣”裏暖熱,然後才抿進嘴裏充充饑,因為他沒牙啊!還有位叫龔仁和的老社長,一次栽樹時摔了一跤,腳腫得有茶盅粗,可他隻休息了兩天,硬是撐著拐杖到雪地裏指揮小組的人趕進度。李誌銀看著村民們的艱辛與苦累,他感動得流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