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好人巫溪(2)(1 / 3)

籌辦敬老院

吳顯才出生在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20世紀70年代,吳顯才的父母在窮困中相繼離去。當過川東遊擊隊員,新中國成立後又在鄉裏幹了多年宣傳工作的母親,臨死時對吳顯才說:“媽這一輩子,有兩個遺憾,一是未能入黨,二是眼看著鄉親們還在窮山溝裏打轉。你一定要跟黨走,要想辦法過上好日子,帶領大家都富起來……”

母親的囑托,激勵著吳顯才。一天,他對妻子說:“我們烏龍為什麼這樣窮?烏龍山上這麼多值錢的東西,為什麼不能變成商品?”

吳顯才的妻子黎中蘭說:“是啊,山上處處是寶,我們不能總是端著空飯碗!我們得想辦法致富才行!”

妻子的話像給了吳顯才一劑強心針。20世紀80年代初,吳顯才借錢,辦起了當地首家商店。在商店裏,鄉親們在購物的同時,渴了喝口茶,困了睡一覺。吳顯才夫婦的生意,漸漸紅火起來,規模不斷擴大。有了本錢的吳顯才,與縣中藥材公司、土產公司等單位聯係,把鄉親們種植的藥材銷售出去,並掛起了“烏龍鄉山貨代收點”的牌子。魔芋、核桃、黨參、黃連……這些烏龍山上隨處可見的山貨,變成了一把把鈔票。鄉親們逐漸脫貧,吳顯才夫婦也越來越富裕。

1988年寒冬的一天,身為村電力員的吳顯才,協助電力部門到烏龍村天星組搞電力普查。當天,他在村支部書記家裏吃午飯,忽然聽到“我好餓啊”的喊聲。吳顯才定睛一看,見屋外站著一位孤寡老人。吳顯才匆匆吃了幾口飯,便借口有事出了門。他看到寒風中,一個60多歲的老人,身著破爛的單衣,在地上凍得縮成一團。老人絕望的眼神,揪痛了吳顯才的心。待他一番詢問後,得知老人名叫張世秀。生活一直無依無靠。

吳顯才把老人送回她那間破爛的小屋,眼前的一切讓他震驚:灶上的鐵鍋鏽跡斑斑,床上的被子又黑又臭,枕頭隻是一塊磚,磚的中間,因為長期與頭部摩擦,已現出了一道明顯的凹痕,顏色也變得烏黑發亮……吳顯才頓時淚如泉湧。

吳顯才走出了老人的房子,悄悄走訪了相鄰的幾個村,發現至少有幾十名孤寡老人,過著像張世秀一樣的生活。老吳心裏暗想:能不能辦家敬老院?讓那些無依無靠的老人有口飯吃,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吳顯才打定主意,立即和妻子商量。妻子有些擔心,說:“那要多少錢啊?我們家就7000塊錢,還要帶兩個孩子;再說,敬老院真辦起來後,老人天天要吃要喝,開銷很大的,你莫開玩笑喲!”

吳顯才說:“我估計要1萬多塊錢,你這幾年也蠻辛苦的,存折上的7000元,我留1000給你用。剩下的錢,加上6000元的貸款,辦敬老院估計差不多了!”

妻子知道丈夫的脾性,善良的她決定支持丈夫。

就這樣,吳顯才把一家廢棄酒廠買下來,進行整體改造。經過夫婦倆的辛勤勞作,1990年秋天,一座敬老院便順利建成了。在烏龍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來自8個村的16名孤寡、殘疾老人,住進了敬老院。

吳顯才在敬老院門前,掛上一塊牌子,“常樂敬老院”。他希望老人們能夠天天快樂,晚年安康啊!

“我是你兒子”

敬老院辦起來後,收留的老人越來越多。剛到敬老院的老人,大都不願洗澡,這是令吳顯才夫婦最頭疼的事情。吳顯才便和妻子分頭給老人做思想工作,並親自為他們洗澡。每個新入院的老人,都得“開個老荒”。老人們大都好多年沒有洗過澡、洗過頭,靠近就是酸味、臭味……每當老人洗得幹幹淨淨,穿上新衣服,露出憨笑時,老吳夫婦也都樂了。

有位70歲的啞巴孤老馬昌炳,多年沒吃肉,剛到敬老院時腸胃功能差,每次“打牙祭”後,就要拉肚子。吳顯才每次都幫老人把內褲洗得幹幹淨淨。

讓吳顯才操心的遠不止這些。與啞巴、癡呆老人無法交流,老人們爭板凳坐,爭菜吃,瘸子行動不便……樣樣都得老吳操心。1991年5月,吳顯才接來了一個特殊的老人田代翠。這位老人患有間歇性精神病,長期上訪,到處罵爹罵娘。入院的當天,吳顯才專門為她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菜。沒想到,以前瘋瘋癲癲的田大娘居然不吵不鬧。吳顯才心裏暗想:“這都是緣分啊!”可是過了半個月,七十多歲的田大娘又開始罵人了,有時整天罵人,夜裏也不甘休,任何人都勸阻不了,吵得其他老人無法休息。

吳顯才心裏著急,便給田代翠做工作:“田代翠,你不要吵!這些都是你的好朋友、好鄰居。你要是不安靜,大家都難受!”

田代翠問:“你是哪個?我和你又沒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