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顯才脫口而出:“我是你兒子啊!”
田代翠頓時目瞪口呆,過了好一陣,才喊道:“我又沒結過婚,我哪有兒子呢?”
吳顯才隻好瞎編了:“我是你曾經在路上撿的一個孩子!你得病後,就把我送人了!田媽,我永遠記著你的恩情啊!”
神智混亂的田代翠將信將疑,她努力回憶著,卻始終想不起來她有一個兒子!但聽到吳顯才叫她一聲“田媽”,便是一陣號啕大哭。也真是奇怪了,從那以後,田代翠老人再也不吵鬧,默默地認可了吳顯才這個“兒子”。
5年後,田代翠去世。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鍾裏,她躺在“兒子”的懷裏,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15年來,共有22位老人,帶著對吳顯才的感激之情,戀戀不舍地離開人世。有一年除夕夜,吳顯才和以往一樣,陪老人們吃團圓飯。68歲的孤老淩文富老淚縱橫,對吳顯才說:“顯才,若沒有你這個天下的大好人,我早就死了呀!你積了大德呀!”
吳顯才說:“我永遠是你們的兒子!你們就是我的親生父母!”
這時,又一位老人把自己藏了幾天的橘子,捧給吳顯才:“顯才啊,過年了,我沒啥東西送給你。就這一個橘子,請你嚐嚐吧!”
吳顯才接過帶著老人體溫的橘子,熱淚盈眶……
“做個問心無愧的好黨員”
辦敬老院,不但需要感情投入,還得有經濟支撐!吳顯才每年要為敬老院提供近1萬千克大米,1000多千克豬肉,兩三百千克鹽巴,加上縫製衣服、添置被褥的錢,還有醫藥費、喪葬費、電費及其他開支,沉重的經濟負擔,反而激發了他找錢的動力。吳顯才獻出家裏的3畝承包地,供敬老院的老人們種菜種糧;雇請有經驗的藥農,在自家承包的荒山上,開墾出20畝藥園;辦養殖場,建棕器加工廠、預製件廠、木材加工廠等小作坊……10多年來,吳顯才為了供養45名孤老,先後投入30多萬元。
為了保證老人們的健康,吳顯才建起了一間醫療室,常年聘請一名醫生,為老人們看病。
1993年,在巫溪縣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吳顯才購買了1.5畝荒山,開辟了“常樂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樹種花,讓辭世的老人,與鮮花、鬆柏為伴。
1997年,吳顯才再次投入12萬元改建了常樂敬老院。每層樓設有帶洗澡間的衛生間,床上墊上席夢思,活動室有電視機,廚房裏有電冰箱……他投資13萬元建起了230平方米的大花園。
2004年10月,吳顯才當選為大坡村黨支部書記。有人問他:“吳顯才同誌,你負債辦起敬老院,贍養這麼多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你到底圖的啥?”
吳顯才說:“我啥也不圖!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何況我是黨的富民政策的受益者,更是一個共產黨員。我要做一個問心無愧的好人,好黨員!”
好書記伍建軍
一位勤政、清廉、務實、節儉的基層領導幹部,在短暫的一生中,表現出令人敬佩的精神境界。他,就是在抗擊“非典”中不幸殉職的巫溪縣後河鄉黨委書記伍建軍。
倒在“抗非”第一線
2003年5月7日,伍建軍帶領鄉民政幹部李尚華下村,督促生基村2名外出返鄉人員到鄉衛生院體檢,順便調查了解寶龍、江池、生基三個村前一天暴雨帶來的災情。
伍建軍
伍建軍頂著烈日,走村串戶,一邊向村民詢問了解外出返鄉人員情況,散發鄉裏統一製定的《致打工人員的一封信》;一邊查看災情,指導村民搞好災後自救。
到了下午5點,伍建軍趕到山腳後溪河岸邊,一邊歇息,一邊對李尚華說:“老李,我們今天太累了,事情也辦得比較順利,晚上好好喝兩杯。”伍建軍說完就準備蹚水過河。
李尚華走在前麵,剛到河中央,便見伍建軍身體一歪,倒在了河水中。李尚華急了,立即去救伍建軍。可他不會浮水,哪裏追得上被河水卷走的伍建軍。
正在這時,村民譚金平趕來了,他跳進水中,終於拉住了伍建軍的一隻手,一米、二米……十米。忽然,一個水浪襲來,將譚金平擊進旋渦,手中的伍建軍也被卷進了旋渦,突然消失在滾滾山洪中。
後來,人們在下遊800多米的地方撈起伍建軍的屍體,他的左手還緊緊地握著公文包。那隻勝過他生命的公文包裏,還存放著一疊防非文件和宣傳資料,一本工作日記,10多張鄉夥食團飯票和10多粒氟呱酸膠囊。
年僅41歲的伍建軍,就這樣倒在抗非典的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