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奇妙的旅行——馬可.波羅遊記之謎(3)(2 / 3)

著名的漢學家和蒙古史學家赫爾伯特?弗朗克是第一個對馬可.波羅遊記提出懷疑的人。在我們采訪這位前慕尼黑科學院院長的過程中,他說:“馬可·波羅書中的那些冗長而又蒼白的敘述,隻能證明,他所寫的一切不是他親眼所見,除此以外再也沒有其它的解釋方法了”。馬可書中的信息來源於波斯。弗朗克並不是因為馬可·波羅在書中用了波斯語的地名而下此結論的,而是因為書中內容的片麵性才使人這樣推斷的。這個自稱為大汗當了17年總督的威尼斯人,竟然在他的遊記中從未談到過中國的文字,而中國文字是每個外國人都應該注意到的,單憑這一點人們就不能不懷疑他是否到過中國。

如果人們相信,馬可.波羅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聰明的觀察者。那就無法解釋,他為什麼聽不懂漢語和蒙古語,而他一直生活在這兩種語言環境中。一個要處理國家管理事物的總督,一個生活在發明了紙張的國度裏的歐洲人,竟然完全沒有注意到對歐洲人來講極其陌生的漢字體係,這是令人無法置信的。

當馬可.波羅想要進行他穿越亞洲的旅行時,伊斯蘭國家已處於蒙古的統治之下了。蒙古人用他們嶄新的作戰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打敗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而號稱受教皇之命出使蒙古的馬可.波羅,卻沒有報道令全歐洲震驚的作戰戰術——蒙古騎兵團。書中一章記載了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親、叔叔幫助蒙古人建造石弩,蒙古人借助於石弩攻下了漢人的城市鹹陽。實際上在中國和波斯的書中都有石弩建造者名字的記載,他們是波斯設計師塔利和他的三個兒子。另外在波羅一家到達中國之前,蒙古人就已經占領了鹹陽。盡管這位威尼斯人在書中提到了石弩這種武器,據說這是波羅一家受大汗之命而建造的,但是他卻根本沒有提及當時在歐洲還沒有的火藥,這真是令人奇怪。為什麼會這樣呢?恰恰是火藥刺激了西方國家戰爭技術的革命。

馬可.波羅在他的書中還描寫了蒙古人的原首都喀喇昆侖,盡管他從未去過那裏。這也讓人懷疑他走的是否是他自己所說的路線。波羅時代蒙古大汗的冬宮在汗八裏(即今日的北京),夏宮在山東。馬可.波羅描寫了他在山東夏宮受到接見時的情形。他在書中提到有1萬頭牡馬和牡駱駝、星相專家以及漢白玉建成的宮殿和金柱子。他說,大汗十分友好地接待了他,並和他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馬可.波羅引起了大汗的特別關注。當大汗向他父親問起這個英俊的小夥子是誰時,他的父親尼古拉回答說:“他是我的兒子,陛下,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疼愛的人,我曆盡千辛萬苦把他從家鄉帶到這裏,就是要他做您忠實的仆人。”

而關於波羅一家的使命,他受教皇委托勸大汗皈依基督教一事卻根本沒提到。書中也沒有關於長城的隻言片語,所有到過中國的人,在去北京的路上都應該注意到長城,就算當時有部分長城已經坍塌了。為什麼馬可.波羅在去汗八裏的路途中卻沒有看到這一宏偉的建築呢?為什麼他的遊記中沒有提及這個“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長城,卻講到了“盧溝橋”。這座橋離北京很近,今天被旅遊者稱為“馬可.波羅橋”。

當我們到達那裏的時候,有許多大旅遊車停在橋前。由於馬可.波羅的遊記裏記載了這座橋,而使它成為了中國的風景名勝,並且有許多旅遊者專程來這裏遊覽。我們恰好遇見一群中國女孩到盧溝橋郊遊,於是我就走過去,問她們關於馬可.波羅都知道些什麼,她們先是笑,然後靦腆地告訴我,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13世紀到了中國並在他的書裏詳細描寫了這座橋。在同馬可.波羅書中的記載進行了對照時,我們發現這座橋隻有11個橋拱而不是他所記載的24拱。他所記載的不會是另外一座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