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奇妙的旅行——馬可.波羅遊記之謎(2)(3 / 3)

魯不魯乞在他的遊記中對蒙古的習慣、風俗和宗教進行了大量而豐富的記載,馬可.波羅的遊記與之相比則顯得過分簡單和含混。“在這個國度裏有不少大的寺廟和修道院,這些寺廟和修道院看起來像小鎮一樣,其中有的可以容納2千個和尚或者修道士,他們的衣著要比一般老百姓好,他們剃掉了頭發和胡須,他們極其隆重地慶祝神的節日,唱詩並且點起熊熊的火炬。如果菩薩是基督徒的話,那他也一定是一位聖徒,因為他所過的生活是那樣的令人尊敬。”

作為一名教皇的使者,馬可.波羅所做的描述簡直太刻板了。實際上他從來沒能把那三個帶有宗教色彩的宇宙觀區分開來。對他來講這些信徒都是沒有區別的偶像崇拜者。

關於勸說蒙古人皈依基督教,以後在書中再也沒有提及。魯不魯乞詳細地記載了他同可汗的談話,馬可·波羅卻再也沒有在書中提到教皇交給他的任務。而且在教堂的文獻中也沒有關於他們的記載。無論在中國的曆史書籍,還是在梵蒂岡的檔案中都找不到關於波羅一家到過中國的證據。例如從中國的一部編年史中我們看到這樣一段記載,1260年11月一個使團從法蘭出發來到上都(蒙古的夏宮),並在那裏受到了大汗的接見。法蘭是指歐洲,是法蘭克的中文譯法,所有的歐洲人在近東都被稱為法蘭克。

雖然馬可·波羅記載了他從阿卡出發時所走的路線,但我們仍然無法完全找準那條路。因為有一些地名今天已經無法考證了。但途中經過的幾個主要大站還是一致的。按書中記載波羅一家穿過波斯和阿富汗,翻越喀喇昆侖山到達喀什。書中還有關於石油的記載以及如何製造麥斯林紗,還有一些讓人莫名其妙的內容,這些大概都是道聽途說來的。書中還有一些中世紀廣為流傳的傳說,比如書中就有關於亞拉臘山上的諾亞方舟和三聖王。而他關於蒙古王國的描寫就更加有趣了。

喀什是忽必烈統治時期蒙古的西部驛站。馬可·波羅在中國的17年中,親眼看到了什麼又忽略了什麼,那些事情可能是他從別人的報道中抄來的?我們沿著馬可·波羅的足跡,從他進入忽必烈王國的第一站喀什,穿過大沙漠和綠洲前往北京。我們還沿著他的足跡到了中國的東部和東南部。我們查遍了蒙古的檔案,並詢問了中國、英國、意大利的學者以期搞清真相。

一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的史書中把他描寫成一個勇敢的冒險家和聰明的商人,他不怕危險,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前往遙遠陌生的亞洲。

視而不見的世界奇觀——敦煌石窟

喀什這個城市隨著商隊貿易的沒落而變得不再重要,因此他比其它城市更多地保留了絲綢之路輝煌時代的景象。它的星期日集市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每個星期天都有大約10萬人帶著衣物、布料、棉布、絲綢,還有皮帽和彩繡的維族便帽來這裏進行交易。此外還有地毯和其它的編織品、家用器具、掃帚、籃子、陶器、陶瓷以及中亞聞名的刀具,這種在刀柄上裝有飾物的刀具銷路極好。

交易駱駝和馬的市場,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商隊的頭領和商人們自古在這裏買賣馱畜,因為商隊在艱險的路程上,過關隘、穿沙漠經常會損失一些牲畜。在馬可.波羅時代喀什的居民就信仰伊斯蘭教。這座城市在他的筆下沒有什麼優點可言。“那裏的民族講一種奇怪的語言。他們靠做生意和進行小手工業加工為生,他們的商人遍布全球各地。實際上這是一個肮髒而又貪婪的民族,他們的食品極其糟糕,喝的更糟糕。這些居民都信仰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