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工部2010年1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12月,美國非農業部門就業崗位減少8.5萬個,失業率為10%持平。2009年12月,美國製造業就業崗位減少2.7萬個,建築業減少5.3萬個,批發貿易行業減少1.8萬個,但臨時服務提供業的就業崗位增加4.7萬個,醫療服務業增加2.2萬個。勞工部的修正數據顯示,2007年12月美國經濟開始進入衰退時,失業人口為750萬,失業率為5%。而到2010年初全美失業總人數達到1530萬。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美國失業率持續上升,2009年10月曾升至10.2%,達到26年來最高水平。
在美國,“美國夢”如今已被商業化,民眾首先是消費者,其次才是公民。信用卡促銷廣告塞滿了郵箱,靠廣告收入為生的媒體也在煽動消費者去追求名人的生活方式,就連布什總統在“9·11”恐怖襲擊之後也號召美國人民通過外出購物來體現自己的愛國主義。
“美國夢”在政府和商業利益集團的推動下,變成了鼓勵民眾超前消費,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追求。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一篇文章寫道,如今的“美國夢”實際上已經演變成“小汽車和高工資夢”,而不斷增大的貧富差距、華爾街災難性的崩潰令人感到,未來不會看到希望。
《歐洲夢》的作者傑裏米·裏夫金(Jeremy Rifkin)則認為,千百萬美國人正在擁抱的並非“美國夢”,而更像是美國白日夢(American daydream)。他認為,真正的“美國夢”源自對上帝的信仰和努力工作的信念,以及對未來的獻身。他曾寫道,批評者們認為,我們已經變成這樣一種人:肥胖,懶惰,貪圖安逸,花費大量時間企圖發跡,卻不願為這樣的生活付出辛勤的代價。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記者理查德·奧馬拉(Richard O’Mara)通過對美國民眾的實際調查後發現,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普通美國人很少提及“美國夢”,且常以諷刺的眼光看待它。他們似乎認為這是一個毫無具體意義的措辭,或是一個早已背叛的理想。
一位美國普通中產階級成員曾說過:“在這裏,人們隻要努力工作就能得到屬於自己的家園,積攢足夠的錢就可以送子女們讀大學,並期待下一代繼續受益於‘美國夢’,幹得比父母更好,等等。”她認為這是前幾代人的夢想,人們相信這個夢想,但她認為“美國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約翰·奎爾奇認為,美國人需要再上一堂關於“美國夢”的課。憲法賦予的是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不是簡簡單單地給每個飯鍋裏放一個自動下蛋的雞。過去兩個世紀的移民一直以來所信奉的“美國夢”在於設定個人目標並通過個人的誠實努力,用最大的雄心和能力去實現目標。太多的美國人已經用物質的獲取來表達“美國夢”的實現。有些人的夢想就是在這片土地上養活自己的家人。還有一些人的夢想就是讓他們的孩子獲得盡可能好的教育和健康的生活,在自己的社區做個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