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伯是誰?

河伯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相傳其名為“馮夷”,也有人說是“冰夷”或“無夷”。傳說他因渡河淹死,天帝可憐他,將其封為水神。他曾化為白龍,遊於水上,被後羿射瞎了左眼。又曾授給夏禹以治水的地圖。古代記載河伯故事的書很多,其中以《莊子》、《楚辭》為最早。《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釋文》引司馬彪雲:“馮夷,華陰潼鄉堤首裏人。服八石,得水仙,是為河伯。一雲以八月庚子浴於河而溺死,一雲渡河溺死。”從春秋至秦漢,民間描繪河伯之形象,多認為是白龍或大魚或人麵魚身。魏晉以後,河伯為道教所吸收,納入其神仙體係。河伯和五嶽神等,被視為“得道之人所補”的仙官。唐代以後,江河湖海各處水神多為龍王所據,河伯在民間信仰中逐漸湮沒。

城隍爺是一位怎樣的神仙?

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人世間的地方官。人世間的地方官管理一方百姓和此地各項事務,城隍爺管的是一方的鬼魂以及該地獎善懲惡、收成豐歉等。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係,稱它是剪除凶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舊時百姓畏懼人世間的地方官,同時也就畏懼另一個世界的地方官——城隍。故百姓經常向城隍爺燒香磕頭,祈求保佑。有時有人有了冤屈之事,人間申訴無門,也會向城隍訴說,寄望於神,給予昭雪。另外,若地方遇到水、旱、蟲、疫等災害時,人們也經常祈求城隍爺顯靈,保佑一方。所以各地城隍廟,無不香火不斷。

閻羅王是一位怎樣的神仙?

在中國民間信仰裏,閻羅王為天帝的下屬神,管理陰曹地府,司職人之生死禍福,役使鬼卒,追攝罪人。人死後都要到陰間去報道,接受閻王的審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貴;生前作惡者,會受懲罰,下地獄。中國最初並無閻王之說,佛教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後,閻王作為地獄主神的信仰才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並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係統相互影響,演變出具有漢化色彩的閻王觀念。閻羅王也叫十殿閻羅。他們分別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佛教認為,人死後七日之內,其靈魂要先進地獄,依次受十王的審判,按照生前的善惡活動決定來生的命運。

你知道鍾馗捉鬼的故事嗎?

在中國民間,鍾馗是驅鬼逐邪之神。相傳,唐玄宗生了一場大病,在睡夢中見一小鬼盜走自己心愛的玉笛以及楊貴妃的繡香囊,還在宮殿裏亂跑亂叫。玄宗大驚,卻見一個蓬發虯髯,麵目可怖,頭係角帶,身穿藍袍,皮革裹足的大鬼從天而降,一伸手就抓住那個小鬼,然後將其撕扯了幾下就吞了下去。玄宗嚇得魂不附體,忙問大鬼是誰。大鬼向玄宗施禮,自稱是終南山鍾馗,曾赴長安應試,因陛下嫌其貌醜而不用,所以在一怒之下觸殿前階石而死。幸蒙陛下厚愛,以狀元的身份厚葬,銘感在心,誓替大唐除盡妖魅。唐玄宗醒後,病卻自然痊愈了。於是玄宗令畫家吳道子按其夢中所見的形象畫一幅鍾馗圖。這就是鍾馗捉鬼的故事。鍾馗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們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節將鍾馗圖像貼在門上,用來驅邪辟鬼。

牛頭馬麵是怎麼來的?

牛頭馬麵是地獄的獄吏,主要職責是給閻王打雜。牛頭也叫牛頭阿旁或者牛首阿旁。阿旁是梵語中對鬼卒的稱呼,因為佛經中記載,地獄中的鬼卒長著牛頭,因此被稱為牛頭阿旁。《五苦經》中說:“獄卒名阿旁,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鐵城泥犁經》中描寫了阿旁的身世:阿旁為人時,不孝順父母,因此在死後被罰,在陰間化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馬麵則沒有那麼長的曆史。根據資料記載,佛教中本來隻有牛頭鬼卒的說法,傳入中國後,由於民間講究成雙配對,因此給牛頭找了個搭檔——馬麵。但也有學者認為,馬麵是從佛家中的馬麵羅刹演化而來,後來成了冥府的差役。《楞嚴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刹,手執槍矛,驅入城門。”

“十八層地獄”分別是哪十八層?

民間所說的“十八層地獄”分別是:第一層,拔舌地獄;第二層,剪刀地獄;第三層,鐵樹地獄;第四層,孽鏡地獄;第五層,蒸籠地獄;第六層,銅柱地獄;第七層,刀山地獄;第八層,冰山地獄;第九層,油鍋地獄;第十層,牛坑地獄;第十一層,石壓地獄;第十二層,舂臼地獄;第十三層,血池地獄;第十四層,枉死地獄;第十五層,磔刑地獄;第十六層,火山地獄;第十七層,石磨地獄;第十八層,刀鋸地獄。

孟婆湯是一種怎樣的湯?

“孟婆湯”是準備投生的鬼魂必須飲用的一種遺忘藥,喝了它之後,可以讓鬼魂喪失記憶,忘卻前世的所有愛恨情仇。關於它的來曆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西漢有個姓孟的女子,從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後開始念經誦佛。她平時食素,致力於勸人向善、不要殺生。她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設想未來,一直到八十一歲,還是處女之身,世人稱她為“孟婆老奶”。後來她入山修行,直到後漢。因為當時人間有知前世者,往往會泄露天機,因此,上天便任命孟婆負責去除投胎鬼魂的前世記憶。孟婆常駐在地府的奈何橋邊,她在池塘、溪流采集草藥,熬製成如酒一般的有甘、苦、辛、酸、鹹五種口味的湯,即孟婆湯,服用後會立即喪失全部記憶。因此,孟婆湯也被叫做“迷魂湯”或“忘情水”。但凡準備投生的鬼魂,都會先被押到孟婆所掌管的地方灌孟婆湯,以忘卻前生和地府裏的一切。如有不飲者,則要以銅管刺喉強行讓其服下。

薑子牙的老婆是怎樣被奉為神的?

相傳薑太公在助周伐紂,完成基業以後,奉師元始天尊之命造“封神榜”一冊,為生者、亡靈逐一封神。在薑太公封神之後,各神都頗為滿意,隻有薑太公的老婆掃帚星因沒有封到神而頗為不滿,整天絮絮叨叨,吵得薑太公整日不得安寧。有一天,掃帚星又爭著吵著要封神。薑太公十分無奈,張口罵道:“瘟神一樣,一個婦道人家整天吵著封神像什麼話。”掃帚星聽了卻非常高興,見人就講自己封神了。說來也怪,自從那天起,掃帚星走到哪裏,哪裏就會莫名其妙地死很多人,日子一長,人們都怕掃帚星了。有一位性情耿直的人,就把這件事告訴了薑太公。薑太公知道後,恍然大悟,想起那天隨口一說,沒想到卻給她封了神。

瘟神是怎樣來的?

瘟神又稱“疫神”,是中國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現在空中,距離地麵約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種顏色的長袍,手中各執一物。其中一人手執勺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手執錘子,一人手執火壺。隋文帝急問太史公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張居仁答曰:“此為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仁貴,總瘟中瘟史文業。現天降災疾,無法逃避。”這一年果然出現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於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們,並於六月二十七日下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為感威將軍。並規定五月初五為祭祀五瘟的節日。唐朝承襲隋朝祀奉五瘟神。後來道教匡阜真人遊曆到此,於五瘟祠將五瘟收為部將,自此道教將其衍化為在教瘟神。

什麼叫犯太歲?

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叫幹支紀年法,它是由十個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輪流搭配而成。始於甲子,終於癸亥。一個輪回需要60年,稱為一甲子。傳說在這60年裏麵,每一年天上都會派一位神仙出來值年,他負責掌管這一年人間的福與禍,也掌管這一年出生的人的一生的旦夕禍福,老百姓尊稱這些神仙為值年太歲,60年就有60位太歲,所以統稱為60甲子神。一般人的年齡,若與當年值年太歲相同,民間稱為犯太歲,年齡對衝者,則叫衝太歲。民間對犯太歲的破解方法有這幾種:去太歲廟拜太歲;佩戴該年生肖形的配飾,如項墜、玉佩等;迎請解犯太歲符咒;錢包裏放開光五帝古錢;腰間係紅絲帶化災符;最好的辦法還是多行善事,常念阿彌陀佛,多積善因,必得善果。

民間信奉的四仙具體指哪四位?

民間信奉的四仙,具體指傳說中的狐仙、黃仙、柳仙、艾仙。狐仙指狐狸,它是民間傳說中精怪的化身。傳說狐狸修煉成精怪可化為人形,年代越久越神通廣大,稍有觸犯或不敬則以妖媚惑人,因而被民間尊為“大仙”,許多地方設有狐仙堂或將之與灶神一起以香火供奉祭祀,以求保佑平安。黃仙,係黃鼬;柳仙亦稱“蛇神”,民間認為蛇能作祟害人,故以仙奉祀,求庇平安。艾仙指艾虎。

你知道五穀神的由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