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在地上繁衍時,並沒有糧食吃,而是在山林裏挖野菜、剝樹皮充饑。那時候,西山有個叫跋達的人,為了讓人們吃上糧食,不辭辛勞走到觀音那裏陳述苦情,懇求觀音菩薩給些五穀種。觀音就從花籃裏拿出五個小葫蘆和一個大葫蘆,囑咐他說:這五個葫蘆裏裝著你們吃的五穀糧種;第一個三節葫蘆裏有蕎種、撒在高山上;第二個兩節葫蘆裏有大麥種,撒在半山腰;第三個細脖子葫蘆裏有大豆種,撒在山腰沙地上;第四個彎葫蘆裏有秈米種,撒在大河小溪兩邊;第五個一節葫蘆裏有糯米種,撒在水田裏,另外,大葫蘆裏裝的是樹種,你要等五個小葫蘆裏的種子撒完,才撒大葫蘆裏的。跋達回家後,就立刻照觀音吩咐的那樣,開始撒種子,他一邊走一邊撒,依次在高山、山腳、山腰等撒下五穀種。沒料到,背上大葫蘆的塞子抖掉了,大葫蘆裏的樹種也漏完了,打開一看是空的。跋達正要往回走,轉身一看,他走過的山坡上長滿了茂密蔽日的大樹,路沒有了,怎麼也走不回去了。就這樣,地上長出了五穀,人們高興得睡不著覺,連夜點起鬆明火把,去山坡、田野看莊稼。人們非常感激跋達,是他把五穀種要回來的,可是他到哪裏去了呢?人們看到遮天蓋地的森林,想著跋達是撒樹種後回不來了,大夥一商量,就一齊出動,點著明晃晃的火把去找他。從這座山找到那坐山,從這個村找到那個村,從這丘田找到那丘田,一麵找一麵呼喊,卻怎麼也找不到他了。為了紀念跋達為人們造福的功勞,大家又去見觀音,把跋達封為“五穀神王”,並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這天,吃新梨,嚐新米,家家戶戶點起火把迎跋達。
梨園神是唐玄宗嗎?
舊時在戲班子的後台,常會見到戲班所供的一個神龕,龕中有一尊神像,高不過一尺左右,是個小白臉,英俊少年模樣,身穿黃袍,這位就是戲曲行所祀之老郎神,也就是梨園神。關於梨園神是誰,曆來有不同說法,但一般都認為是唐玄宗李隆基。梨園是唐時宮廷訓練和管理樂舞雜戲的專門機構。唐玄宗曾挑選了最優秀的樂師300人,又從宮女中挑選了能歌善舞的幾百人,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皇家歌舞團,在梨園排練,他親自擔任指揮。誰要是彈錯或唱錯了,他馬上就會聽出來並加以糾正。唐玄宗還善於打羯鼓,常常親自為樂隊擊鼓。由此可見,唐玄宗是個文藝全才,兼演員、作曲、指揮、導演於一身。所以戲曲行就尊其為“梨園神”。
民間的藥王隻有一位嗎?
我國民間被奉為藥王的人並非一位,神話傳說中的伏羲、神農都被奉為“藥王”,此外還有黃帝、華佗、扁鵲、邳彤、三韋氏、呂洞賓、李時珍等,但最著名的藥王是唐代的孫思邈。孫思邈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讚其為“聖童”。他通曉諸子百家,博涉經史學術,兼通佛典。由於幼年多病,18歲立誌學醫,20歲即為鄉鄰治病。後來,致力於藥物研究,曾上峨眉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采集中藥,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麵係統研究中醫藥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樹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德。他對醫德的強調,被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在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而他本人,也是以德養性、以德養身、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曆代醫家和百姓尊崇的偉大人物。
關羽是怎樣被奉為神明的?
關羽是三國時期一位神威勇武的戰將,更是一位重信重義的義士。那麼,他是怎樣被奉為神明的呢?相傳,陳、隋時的僧人,佛教天台宗的開創者智顗,在當陽玉泉山建精舍(和尚居住或講道說法的地方),曾看見兩位相貌不凡的人,年長者滿臉濃密的胡須,年輕的戴著官帽,神采奕奕。他們自我介紹是關羽、關平父子倆,隨後要求在近山為他們建座廟宇。智顗答應了。自此以後,佛教就把關羽列為珈藍神(佛教寺院的十八個守護神)之一。明以後,隨著小說《三國演義》的傳播,關羽也越來越受到人民普遍的崇拜和敬仰,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和儒家道德典範的化身。後來,隨著關羽地位的顯赫,他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幹的行業也推崇關羽,也將他變成武財神。
你知道漁師菩薩嗎?
漁師菩薩亦稱“漁師爺”,是漁民在捕黃魚時崇奉的捕魚神。流行於浙江台州地區。相傳,從前有位船老大,在冬釣結束後不久的第二年春,首次發現黃魚旺發季節已到,並根據水色、潮流、風候、氣溫等判別魚發地點。漁船隨其出海,均獲豐收。漁民奉其為“漁師”。漁師死後,人們為其立廟。神像為坐式,披紅衣,紫銅色臉膛,右手舉魚耙,左手擎黃魚。也有一手舉漁叉,一手舉網,腳踏大黃魚的。廟門口懸大海螺備插“天香”之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六日為其壽誕。是日漁家婦女通宵“賀壽”。凡桃花水起汛,當地漁民到神前許願,祈求保佑。魚汛結束後,則去供祭、還願。民間至今仍行祭祀漁師菩薩的習俗。
句芒是一位怎樣的神仙?
句芒亦稱“芒神”、“木神”、“句芒神”,是漢族傳說中管農事的神祇。《山海經》對其形象的記載為:“鳥身人麵,乘兩龍”。對他的事跡較早載於《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日句芒。”《禮記·月令》中也有記載:“(孟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鄭玄注:“句芒,少嗥氏之子日重,為木官。”舊時,每年立春日,由人扮此神,其首用木雕成,套在人頭上,下穿紅色或白色長袍,胸部開一洞口,可以往外窺看。在舉行迎春活動中,牽牛或驅牛而行,象征木帝督促春牛努力耕種,預示來年豐收。芒神或與牛平行,或走在牛前,或牛後,其前後次序,示民農耕早晚,均按每年天幹、地支及五行排算確定有所不同。
中國民間的酒神有幾位?
在中國民間,公認的酒神有兩個,分別是儀狄和杜康。據《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等先秦典籍記載,儀狄是夏禹時代司掌造酒的官員,也是最早見諸史書的釀酒專家。據民間傳說和曆史資料記載,杜康又名少康,今陝西白水縣人,夏朝人,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朝的第五位國王,據《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曆史文獻記載,在夏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於是就反複地研究思索,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在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
你知道紡織神黃道婆嗎?
黃道婆又稱黃婆,生於南宋末年淳祐年間,約1245年,鬆江府烏泥涇鎮人。黃道婆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壓下,十二三歲就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後來因不堪忍受公婆的折磨就隨船到了海南島的崖州,即現在的海南崖縣。後來她跟著當地的黎族人民學會了運用製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貞年間重返故鄉,把棉紡織技術傳給了家鄉的婦女,並改革棉紡織機械和紡織技術,從而提高了紡織的速度,進一步促進了棉花大麵積種植的推廣和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黃道婆對棉紡織技術的巨大貢獻,贏得了當地勞動人民深深的熱愛和永久的紀念。黃道婆死後,大家舉行了隆重的公葬,並且在烏泥涇鎮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以後其他許多地方也先後為她修建祠堂,並將她奉為紡織神。
媽祖在曆史上確有其人嗎?
媽祖是中國民間信仰中保護海上安全的女神,又稱天後、天妃、天後聖母、天上聖母。近代學者認為,媽祖在曆史上確有其人,她大約生活在宋建隆年間,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湄洲嶼人,因發語遲緩,故取名默娘,活了僅28歲。傳說13歲時,道士玄通給她傳授玄微秘法,窺井水而得聖符,從此聰穎過人,善操醫術,能占卜預知。父兄出海遇難,默娘跳入海中,救出兄長,並在海上漂泊三天三夜,終於身負其父屍體返回。她的孝行感動鄉親。在她盛年早逝後,特意建立祠廟祭祀她,於是林默娘便成了沿海漁民船戶的保護神、希望神,人們尊稱她“媽祖”,受到隆重的禮拜。同時,也受到曆代帝王的褒封60次左右。沿海各地建了許多媽祖廟,天後宮祀奉,以台灣尤甚,香火旺盛。北方天津的天後宮也成為著名古跡之一,傳說媽祖的神像坐在海眼上,使天津不致為海水湮沒。
你知道諸神的誕日分別是哪天嗎?
正月初一至初十為人畜穀物生日。
正月初五,財神誕日。初四夜,各商店敬財神。
正月初九為玉皇大帝誕辰。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
正月二十七日是三官生日。
二月初八是祠山菩薩生日。
二月十八日是太上老君生日。
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生日。
三月一日傳說是祝英台的生日,為“雙蝶節”。
三月十九日為太陽公生日。
四月初八為佛祖釋迦牟尼生日。
四月八日民間為牛生日。
四月二十八日為藥王生日。
五月十三日為關聖帝生日。
六月二十三日為馬王生日。
六月二十四日為雷祖生日。
七夕節為床母、七星娘娘生日。
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地藏菩薩)。
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也是土地公生日。
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
十二月十二日為蠶花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