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佛教的分類情況嗎?

佛教大致分為天台宗、山門派、寺門派、淨土宗、白蓮教、八卦教、天理教、弘陽教、黃天教、龍天教、無為教、密宗、唯識宗、地論宗、華嚴宗、法相宗、真言宗、禪宗、曹洞宗、雲門宗、律宗、俱舍宗、成實宗、涅槃宗、毗曇宗、三論宗、三階教、攝論宗、藏傳佛教、薩迦派(花教)、格魯派(黃教)、噶當派、教典支派、教授支派、教誡支派、覺囊派、噶舉派(白教)、寧瑪派(紅教)、噶瑪巴支派、小乘佛教、部派佛教、朝鮮佛教、大乘佛教、印度佛教、中觀派、瑜伽行派、日本佛教、越南佛教、上座部佛教、大眾部佛教、尼泊爾佛教、歐美佛教、中國佛教、斯裏蘭卡佛教、南傳佛教、北傳佛教等。

佛教的“四大皆空”是怎麼回事?

四大皆空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指地、火、水、風,印度古代思想認為這四者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元素。佛教認為四大和合形成世界,對人來說,四大和合而身生,分散而身滅,生滅無常,虛幻不實,四大最初分離而消散,而人在未死時,同樣時時新陳代謝,四大隨聚隨散,對世間萬物來說,也同樣是四大合則生,散則滅,故而,人沒有一個真實的本體存在,世間也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恒不變的,所以說“四大皆空”。

“如來”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專稱嗎?

在民間,人們常用“如來”、“如來佛”來稱呼佛祖釋迦牟尼。但從廣義上來說,“如來”,可以泛指一切佛,並不專指釋迦牟尼佛。“如來”是梵文Tathāgata的意譯,“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意思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度眾生的聖者。如阿彌陀佛可稱為“阿彌陀如來”,東方淨琉璃國的藥師佛也可稱“藥師琉璃光如來”。雖然“如來”可以泛指一切佛,但是用它來專指佛祖釋迦牟尼已變成了約定俗成的民間習慣,因此佛家也隻好任其自然地用“如來”或“如來佛”來專指佛祖釋迦牟尼了。

觀音菩薩為何又被稱為“白衣大士”?

相傳,古時有個姓潘的員外,早年經商,家財萬貫,而且非常信佛,經常行善布施。潘員外雖然非常富有,家中也有好幾位貌美健康的妻子,但眼見自己年事已高卻還膝下無子,非常著急。一天夜裏,潘員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有一位身著白衣的人約他第二天到江邊相見。夢醒後,潘員外雖然覺得非常詫異,但仍決定赴約。結果潘員外從日照三竿等到明月當頭,一直沒有白衣人的影子。正當潘員外想要離去的時候,突然見江上漂來一物,在月光下發出奇異的光芒。這個東西漂到潘員外身旁就停了下來,潘員外定睛一看,竟然是一個觀音菩薩的聖像。潘員外是信佛的人,急忙將聖像打撈上來,並連夜送到附近的觀音禪院中,並許諾要花重金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就在這天夜裏,潘員外再次夢見了白衣人。白衣人對潘員外的做法很是滿意,並問他有什麼請求。潘員外將自己希望得子的心願和盤托出。白衣人讓潘員外次日一早就前往觀音禪院,在觀音的神像前許願。潘員外第二天一大早,就按照白衣人的吩咐來到寺廟上香許願,並捐給寺院許多銀兩,作為修繕廟堂的費用。此後不久,潘員外就喜得一子,他找來畫師,讓他根據自己的描述將夢中的白衣人畫了下來,並虔誠地供奉。這件事傳出去以後,很多沒有子嗣的人都紛紛效仿,而且都是有求必應,非常靈驗。因此,後來人們也將觀音菩薩稱為“白衣大士”。

千手觀音的塑像是怎麼來的?

關於千手觀音塑像的由來,元代趙孟頫夫人管道升所撰的《觀世音菩薩傳略》中有這樣的記載:傳說春秋時期妙莊王的第三個女兒,名叫妙善。妙莊王想給她找一個可以擔當大任的駙馬將來繼承自己的王位。但妙善自小吃齋信佛,根本不願成婚,一心想削發為尼。無論妙莊王怎麼勸說,都不能使她悔改。於是在盛怒之下,妙莊王命她飲劍自刎。但劍在她的脖子上,不僅沒有傷害她,反而自斷成上千節碎片。狠心的父親最後下令把她悶死。最後她的靈魂來到陰間,閻羅王卻又使她在南海普陀山複活。複活的時候,妙善站在普陀山一水池中的蓮花上,並在普陀山修佛道,終成菩薩。

後來,妙莊王病危,妙善不念舊惡,化為一老僧前來獻治病藥方,藥方要求用親人的手和眼入藥。老僧指示說可到南海普陀山中去見菩薩,取得這種藥引子。而派去的人果然從菩薩那裏帶回了藥引,妙莊王終於獲得救治。妙莊王病愈後,親自到普陀山香山寺謝恩,才知道獻出手和眼的菩薩正是三女兒妙善。佛陀釋迦牟尼得知妙善的舉動後,大為震撼,決定賜予妙善一千隻手臂和眼睛,以便在危難之時,她可以拯救眾生。而妙莊王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表達對兒女的懷念,令天下最好的能工巧匠為女兒塑造一尊“全眼全手觀音像”。可是工匠們卻聽成了“千眼千手觀音像”,竟雕塑出了一座千眼千手觀音像,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見到的千手觀音的塑像。

大肚彌勒佛的原型是誰?

大肚彌勒佛的原型是唐末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契此和尚,號長汀子,他天生形體寬胖,肚子大得出奇,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行乞遊化。他還總是一副樂嗬嗬的樣子,且言語無常,四處坐臥。他說話雖然顛三倒四,聽起來也是瘋瘋癲癲,仔細想想卻十分有道理。此外,他還經常幫人預測未來吉凶,每每都能言中。他更能預知晴雨。每次要下雨的時候,他都穿著濕布鞋走在街上,而如果是晴天,就總是穿著一雙木屐。所以人們一看到這個瘋和尚穿的僧鞋,就知道是否要下雨了。他無論走到哪兒,手裏都要拿著一個大布口袋,每次化緣後都隨手把食物扔進袋子,所以人們又都叫他“布袋和尚”。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得來的食物一股腦兒傾倒在地上,看到人們都好奇地聚攏過來,就高聲唱道:“隻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人們對這胖大的瘋和尚都感到莫名其妙,而他可以未卜先知的能力卻又是那麼匪夷所思,於是人們都稱他為奇人。這一天,契此盤腿坐在嶽林寺前的一塊磐石上,口中朗朗念道:“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隨後便安然圓寂。人們聯想到他平時的所作所為,認為他就是彌勒轉世,於是都對他頂禮膜拜,並在嶽林寺內為他建閣塑像。此後,彌勒佛在人們的印象中成為了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而彌勒佛的塑像則都是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模樣。

佛教四大菩薩指哪四位菩薩?

佛教四大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和地藏菩薩。

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象征智慧,他右手持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征他具有無上智慧,其道場在山西五台山。普賢菩薩象征德行,傳說他有延命之德,他手執如意,坐於蓮台,而蓮台安於白象背上,其道場在四川峨眉山。觀世音菩薩象征慈悲,佛教認為,觀世音可以在世間人遭遇苦難或祈求幸福時達成他們的願望,他可以化身為33種不同的形象和身份,其道場在浙江普陀山。地藏菩薩象征願力,是以度死鬼為主的菩薩,因普救眾生而被稱作“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其道場在安徽九華山。

佛教中的“天龍八部”具體是什麼?

佛教的“天龍八部”又叫“龍神八部”、“八部眾”,是佛教八大護法神。具體包括:一、天眾。“天”就是神,著名的護法二十諸天的大梵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閻王等即是。二、龍眾。佛經上說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這與中國的龍王傳說十分相似。三、夜叉。北京法源寺毗盧殿中,巨大的千佛雕像及其上的五方佛安置在一個石製須彌座上,石座四麵刻有鬼形托扛力士之像,這些小神就是佛教護法八部眾中的夜叉神。四、乾闥婆。這是香神,又是樂神。本是婆羅門教崇拜的一群神。五、迦樓羅。這是金翅鳥神。大的不得了,兩隻翅膀張開,就有三百三十六萬裏。六、緊那羅。歌神,與乾闥婆各有分工,乾闥婆專管演奏演唱俗樂,緊那羅則專門演奏法樂,是一群“宗教音樂家”。七、阿修羅。本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其容貌醜陋,佛教收為護法神。八、摩侯羅迦。是大蟒神。古印度是個多蛇且崇拜蛇的國家,大蟒神也被吸收為護法神。以上八神,以天眾和龍眾最為重要,故統稱“天龍八部”。

飛天是我國神話中的仙女嗎?

飛天並不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仙女,而是佛教中佛陀八部侍從中的兩個侍從,他們在佛經中分別被稱為乾闥婆和緊那羅。乾闥婆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而且還是個男性。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所以又叫香音神。緊那羅也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是個相貌端麗,能歌善舞的女性,與乾闥婆共同居住在風光明媚的天宮十寶山中,彈琴唱歌,娛樂於佛。據說他們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我們通常所說的飛天,就是他們的合稱。

五百羅漢來源於一個怎樣的故事?

我國許多佛教古寺都設有五百羅漢堂。關於五百羅漢的由來有這樣一個佛教故事:據說摩羯陀國有一千個僧人,其中,五百個是凡夫僧,五百個是羅漢僧。所謂羅漢僧,是指那些斷除了貪、欲之念,修得正果,不受生死輪回的僧人。這五百羅漢僧平時不露其相,就連無憂王也不知他們是羅漢僧。在五百凡夫僧之中,有一個名叫摩柯提婆的,常常說一些違反教規的話,使一大批僧人深受影響。國王無憂王很生氣,想把一千僧人全部淹死。這時五百羅漢僧才各顯本相,騰雲駕霧而去,在迦濕彌羅國的一個山穀裏隱居起來。無憂王知道後,既悔恨又懼怕,親自到羅漢僧隱居的地方認錯,並請他們回去。羅漢僧們不肯,無憂王就在國都修建一座寺廟,照五百羅漢僧的模樣塑了五百尊像,潛心供奉。

何謂開光?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明、開眼,是為新建廟宇塑造神像或為舊廟宇中的佛像重新修繕、貼金或重塑後,擇吉日舉行的佛像開眼儀式。在佛教中,經過開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聖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

除了佛像外,給一些物品,如吉祥物賦予“靈氣”的祈福儀式也叫開光。由得道高僧來主持最好。平時開光的東西置於家中,須得初一、十五淨手焚香,否則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開普光,則有所不同,開光的物件可隨身攜帶。供開光的物件隻能是象牙、金或玉製品。開光的過程是把所有的開光物件,以及寫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的紙用紅紙或紅錦囊包好,放入一托盤中,置於佛前,請大師幫忙開光。大師念經數篇,即算是佛光普照。這種儀式在今天的寺廟、佛教聖地仍依然存在著。

何謂水陸法會?

水陸法會是佛教經懺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種。全稱“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簡稱水陸大會、水陸齋儀、水陸道場等。為超度水陸一切鬼魂,普度六道眾生,故名。據《佛祖統記》說,水陸道場的創始起自南朝梁武帝,這位“菩薩皇帝”因在夢中得到神僧的啟示,醒後受寶誌禪師的指教,親自披閱佛藏三年之久,才創立了這一法儀,並在金山寺依儀修設。

佛教所說的輪回是怎麼回事?

佛教認為眾生各依所作善惡業因,流轉輪回於生死之間,有如車輪旋轉,故稱輪回。流轉輪回是對因果報應的一種譬喻。佛家把人生死往來的世界分為欲界(包括財、色、名、食、睡五種,還包括地獄、畜生、餓鬼、人和六欲天五趣)、色界(位於欲界之上,是離欲的眾生居住的地方,包括四靜慮十七天)、無色界(在色界之上,是無形色眾生居住的地方,包括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空無邊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種境界)“三界”。又有“六道”之說,即所謂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指有“天福”而無“天德”者)、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一切有情眾生,在未獲得解脫前,都依照因果報應的規律,在“三界”、“六道”之間流轉輪回,升沉不定,永無終極。隻有皈依佛門,才能超脫生死輪回,達到涅槃境界。

什麼是佛家之寶“舍利子”?

“舍利子”即舍利,是梵文Sarira的譯音,又作“設利羅”,音譯“身骨”,也叫“靈骨”或“堅子”。通常指高僧火化後得到的一種透明或半透明的結晶物質。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的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的,也有其他顏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佛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它十分稀有寶貴。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遺體經弟子阿難等人火化,化作八斛四鬥舍利。弟子將其分為三份,一份升天,一份入龍宮,一份留於人世,由“摩揭陀”等八國平分,各建佛塔供奉。曆經2500年的風雨滄桑,流傳下來的佛祖舍利是鳳毛麟角,異常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