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們常用的木魚是如何得名的?

木魚古稱魚鼓、魚板,它是一種魚形木製法器,中鑿空洞,扣之有聲。“木魚”之名,見於唐代高僧懷海禪師所撰《敕修清規》:“木魚,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情也。”由此可知,木魚的得名以及為何刻成魚形的原因。在木魚沒有發明之前,僧人們使用的是“木撲”,它是一種可敲擊的木塊,後來一位不知名的發明者將“木撲”改為魚型,中間挖空,不僅外形美觀,敲擊的聲音也響亮多了。唐代或五代以前的木魚形狀,都是挺直魚形的,懸於僧舍,用來報曉,召集僧眾或警眾的。北宋末以後的木魚始變為團魚,用以誦經念佛。到明代,敲木魚誦經已是普遍的事。據佛門典籍所載,在不少佛教儀式中,木魚更是不可缺的法器。使用木魚在佛門中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能或學問,執持木魚、敲擊木魚都有一定的規式和方法。約明中葉以後,木魚還成為民間的一種樂器。明代時期,木魚體形縮短,改為頭尾相接,幾乎近於圓形,敲擊起來聲音更加響亮。木魚多以桃木、核桃木、樟木或檀木等製作,雕刻精致,外形美觀,不僅實用,也可欣賞。

佛教信徒為什麼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是梵文Namas的音譯,讀作“那膜”、“歸敬”、“歸命”、“敬禮”的意思。佛教徒常用來加在佛、菩薩名或經典題名之前,是對佛的敬語。“阿彌陀佛”是梵文Amitābha Buddha的音譯,是一位佛的名號,這個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成“西方三聖”。據《阿彌陀經》記載,信佛者隻要一心長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消除人生中的一切罪障,臨死之前佛即出現,能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佛教的信仰者經常口念“阿彌陀佛”為表示敬稱,又加上“南無”二字,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來曆和意思。現在“南無阿彌陀佛”已成為廣大佛教徒的口頭禪了。

和尚為什麼要剃光頭?

凡是正式出家的和尚都要剃光頭發。這是因為,佛教戒律規定:凡是進入佛門的出家人,都必須剃光頭發,認為這是度越生死而得超脫的重要之因。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5人說法時,曾親自為他們剃去頭發,意為他們成了佛門弟子。佛教認為和尚剃發的意義有三:一、按佛教的說法,頭發是人世煩惱和錯誤習氣的象征,剃發就是剪除煩惱、消除舊習;二、剃發表示去掉驕傲怠慢之心,可以一心一意的修行;三、是以光頭區別於其他教派,佛教初創時,印度教派眾多,人們一見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佛教傳入中國時,剃發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項重要儀式。

和尚為何一般單手行禮?

和尚單手行禮來源於佛教禪宗二祖慧可。禪宗一派的和尚都用右手在胸前行禮,而不是左手或雙手合十。相傳,印度高僧達摩到中國傳法九年並創立了禪宗,有一年輕人到少林寺外求見達摩要拜他為師,遭達摩拒絕。此人在寺外等待十多日後,天突降大雪,達摩走出門外。年輕人請求達摩收自己為徒,達摩道:“難矣!除非天降紅雨!”說完轉身入寺。此人為了表示決心,用刀將左臂齊肩砍斷。頓時,血如泉湧,把白雪染得血紅。達摩見其心誠,終於收他為徒,賜法號慧可。後來慧可成為禪宗二祖,由於失去左臂,慧可行禮時隻能用右手,所以後來的禪宗僧徒也都仿效慧可,改為右手行禮了。

和尚頭上九個香疤是怎麼來的?

舊時,和尚入佛門剃光頭時要用香火在光頭上燒出九個香疤,以表明正式出家,苦修開始。這種儀式被稱為燒戒,通常由方丈主持。關於“燒香疤”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是源於宋朝。宋朝時佛教有兩大派即密宗(教徒為喇嘛)與顯教(教徒為和尚)。當時的皇帝親近密宗,因而顯教的和尚從服飾到儀式極力模仿密宗。由於顯教人數眾多,全國的喇嘛就增加了幾十萬。皇帝知道後,為了區別喇嘛和和尚,下令讓所有和尚必須在光頭上燒疤,以示區別。漸漸地便形成了和尚入佛門的一種製度。

二是源於南北朝。南北朝時梁武帝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三次被重金贖出。為了顯示禪心,他大赦天下死囚,安排這些人出家當和尚。為了對其監督,就在他們的光頭上燒些疤痕作為標誌。後來,所有和尚都要在腦袋上燒出九個香疤。

你知道佛教信徒吃素的由來嗎?

在佛教初創時期,並沒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因而遇到人們施舍什麼,僧人就吃什麼,即使施舍肉食,他也就食肉,當時教義教律也不反對僧人吃肉,佛教的《十誦律》規定說:“我所啖三種淨肉……”就是自己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和不是為了自己想吃才殺的動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

到了南朝梁武帝時期,僧人們才漸漸隻吃素。梁武帝蕭衍是曆史上有名的佛皇帝,自己曾經三次舍身出家為僧,每次都是由臣下集資把他從寺中贖回來繼續當皇帝的。他認為食肉就是殺生,違背了佛教“不殺生”的戒條。他曾撰寫過《斷酒肉文》、《與周舍論斷肉敕》等,鼓吹僧人禁食酒肉,認為這樣才能更好地磨煉意誌,更早體悟我佛本義,他自己嚴格遵守誓言,他頭戴葛巾,身著布衣,腳穿草鞋,每天隻吃豆羹粗飯。因為他是皇帝,僧人哪敢不遵而行之?時間一長,僧人們吃素的習慣就漸漸流傳下來。

“活佛轉世”是怎麼回事?

“活佛轉世”製度源於藏傳佛教,其根據是佛教生死輪回、靈魂轉世的教義。“活佛”是漢族人對他們習慣上的稱呼。在藏語裏稱為“朱古”,意思是由神佛化生的肉身。在藏傳佛教中,意指在宗教修行方麵取得一定成就、能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轉世的人。後來一般稱大喇嘛死後、根據轉世製度而取得在寺廟中的首領地位的繼承人。活佛轉世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凡活佛死後,寺院上層通過占卜、降神等儀式,尋覓在活佛圓寂的同時出生的若幹嬰童,從中選定一個“靈童”作為他的轉世,迎入寺中繼承其宗教地位。其他中小寺廟稍有聲望的喇嘛,則可自行尋覓“靈童”,作為轉世,遂出現眾多的大小活佛。

民間為什麼流行“男戴觀音女戴佛”的說法?

民間人們的佩戴習慣一般是“男戴觀音女戴佛”。何以會形成這種佩戴習慣呢?這是因為女性往往多愁善感,而佛的寬容、大度、靜默,恰好可以化解難以解開的愁緒。所以,女子佩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靜氣,冷靜從容,豁達心胸,積極進取。這樣一來,少了些許嫉妒和小心眼,不捕風捉影,少說他人的是與非,多一些寬容豁達,能像彌勒菩薩一樣海納百川,從此快樂似神仙。而作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生活當中麵臨各種各樣的壓力以及會受到多種不良誘惑的影響,難免性情變得暴躁起來,而且容易起爭鬥。因此,佩戴觀世音菩薩,能讓男性少一些殘忍和暴力,多一些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慈悲與平和,從而為自己的人生帶來幸福、平安。

你知道濟公的傳說嗎?

濟公,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台山永寧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事實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好打不平,息人之爭,救人之命。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癉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因此民間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古井運木”就是其中之一。相傳,濟公初到靈隱寺時,是一名燒火和尚,後來被妙崧長老點醒靈性,一時徹悟,又恐被人看破,所以假作癲狂,以混世人耳目。後來,妙崧長老受朝廷委派擔任淨慈寺第二十九代住持後,為了重建寺院,急需向各方募化籌資。長老深知濟公文思敏捷,便請他起草一道募資的榜文。濟公道:“長老有命,豈敢推辭。隻是酒不醉,文思不佳,求長老賞酒一壺,以助文筆。”長老即叫人買酒,濟公喝得快活,興致一上來,提筆一揮而就,榜文中有這樣的妙句:“下求眾姓,蓋思感動人心;上叩九天,直欲叫通天耳。”這道榜文張貼出去以後,轟動了全杭州城,傳抄傳閱,連南宋皇帝也讀到了。皇上又見文中有“上叩九天”,“叫通天耳”等妙語,便派人押送三萬貫錢布施給淨慈寺重建寺院。妙崧長老謝過皇恩,又找濟公商量如何去四川措辦建寺急用的大木材料。濟公說:“我為淨慈寺做事,‘天耳’都叫得通,隻是四川路遠,須得讓我吃個大醉,三日後保證你有木頭好用。”於是,又喝得爛醉如泥,足足睡了三天,等到醒來時,突然大叫大喊:“木頭到了!木頭到了!”長老聽見,問:“木頭在哪裏?”濟公說:“木頭已從錢塘江上運到寺裏的醒心井,叫人到井邊搭起木架,裝上轆轤,一根一根拉上來就是了。”一會兒,果然井中有一根大木頭露出水麵。眾僧人用轆轤將木頭拉了上來,拉了一根,井中又冒出一根,一直拉到第七十根,在旁邊估算木料的木匠師傅隨口說了聲:“夠了!”話音剛落,井裏還有一根木頭再也不上來了。從此後,醒心井被稱為“神運井”,又叫“運木古井”。

你知道道教的派別有哪些嗎?

從修行方式上來說,道教主要分為兩個派別,一是符籙派,主張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二是丹鼎派,主張煉金丹求仙,分外丹與內丹二脈。

道教影響較大的五個派別是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教、太一道和淨明道,其他派別還有樓觀派、龍門派、遇仙派、太平道(宗教)、五鬥米道、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茅山派、無為教、在理教、台灣民間信仰、恩主公信仰、城隍爺信仰、王爺信仰、三太子信仰、媽祖等。

“三清”所指為何?

道教“三清”的總稱謂是“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它是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洞真玄教主靈寶天尊、太清洞神教主道德天尊。元始天尊,也稱原始天王,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道教開天辟地之神,為上古盤古氏尊謂,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靈寶天尊原稱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的《真靈位業圖》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僅次於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道經說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從混沌狀態產生的元氣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氣,九慶之紫煙”,後托胎三千七百年誕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萬人侍衛,萬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計其數。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他。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東漢明帝、章帝之際人們才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

“三官”所指為何?

“三官”亦稱“三官大帝”、“三元大帝”、“三官帝君”,即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為道教較早供祀的神靈。“三官”的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在民間此“三官”的職能分別是:天官賜福,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地官赦罪,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陰陽五行和八卦與道教有何關係?

陰陽五行說與八卦最初跟道教毫無關係。它們是古代思想家對世界萬事萬物變化發展的一種解釋。認為陰是暗,陽是明,所以月叫太陰,日叫太陽。由此引申開去,稱正麵、溫暖、南方為陽,反麵、寒冷、北方為陰。同時認為自然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並且相生相克。陰陽五行說後來又發展為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用符號分別配成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事物。

後來道教把陰陽五行說與八卦作為自己的基本教義,並且用來說明社會生活的奧秘。道教還用八卦卦象和陰陽五行說來占卜,預示人們從生到死,事物從始到終的各種狀態和結果。民間流行的看相、算命、求簽、畫符、念咒、看風水、擇吉日等,都與陰陽五行說和八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