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民間醫學(1 / 3)

中醫包括哪四診?

中醫的四診即望、聞、問、切四診。它是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根據民間流傳的經驗和他自己多年的行醫臨床實踐,總結出的四種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四診的理論依據是內外相應、髒腑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等中醫獨特的生命、身體、宇宙觀。望診,是對患者的神、色、形、態、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了解病情,測知髒腑病變;聞診,指聽聲音和嗅氣味;問診,指向患者或其陪診者詢問病情;切診,是診察病人的脈候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情況,以測知體內外的變化。四診相互聯係,不可分割。中醫曆來強調“四診合參”,不能把望聞問切四種診法單獨孤立開來,必須把四診了解到的病情加以分析綜合,才能做出由表及裏的全麵的科學診斷。

針灸是如何治療疾病的?

針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古代關於針灸起源的說法,往往與“伏羲氏”、“黃帝”相聯係,這說明針灸學的起源已經很早了。針灸包括針法和灸法。在古代,凡是用各種針形工具刺入病變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都稱為針法;凡是用燃著的艾絨或其他可燃材料燒灼病變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都稱為灸法。針法和灸法在臨床上又經常配合使用,故二者合稱為“針灸”。

針灸是一種“從外治內”的治療方法。它利用中醫的經絡和穴位理論,診斷出疾病的經絡所在,然後做出相應的配穴處方,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撚、提等手法來進行針法治療,或者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進行艾法的治療,或者二者結合治療,以疏通經脈,調理氣血,使體內陰陽重新歸於相對平衡,使髒腑功能趨於調和狀態,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火罐是怎樣一種療法?

拔罐亦稱“拔火罐兒”。民間如遇人患頭痛、咳嗽、腹病、腹瀉、四肢關節痛、扭傷等,則用竹罐、陶罐、銅罐、玻璃罐甚至小瓷杯等,根據病情,選擇肌肉豐厚、毛發少的部位,用點燃的小紙投入罐內,隨即罩下,罐口吸附在皮膚上,使局部充血,呈紫紅色為止。燃畢拔下,可治風寒。有時則先用針挑穴位,然後用罐罩在上麵,吸出積血可愈。這種療法是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幹細胞修複功能以及壞死血細胞吸收功能,從而調理氣血,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它同樣是循人體經絡穴位來進行治療的,但不像針灸那樣對取穴定位要求十分準確,隻要找到病灶的大致位置就可以了。

刮痧是怎樣一種療法?

刮痧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夏季如遇中暑或者腹疼、吐瀉,民間常用此法治療。其操作是用銅板或瓷湯匙,蘸些清水或麻油,根據不同病痛選擇部位,如在背部、頸部後兩側或者手腳兩側臂彎、膝彎處,反複地刮(或者用手擰),直到出現深紅色的紅斑或血痕為止,刮後病人常會感到輕鬆,舒服,病情減輕。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利用刮痧器具,順著經絡穴位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使體內的濕邪之氣等被刮出體表,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按摩有哪些手法?

按摩又叫推拿,是我國傳統醫學之一,有數千年的曆史。按摩作為一種非藥物的自然療法、物理療法,是指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在人體上按經絡、穴位具體運用推、拿、提、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

什麼是八段錦?

八段錦為古代的氣功導引功法名,相傳為唐代的鍾離權所創。其名稱出自北宋洪邁的《夷堅誌》:“政和七年,李似矩為起居郎。……嚐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八段錦共八節,簡單易學,功效顯著。有很多流派,南宋曾健吸取眾家之長,在他的《道樞》裏把八段錦的基本功法概括為:仰手上舉所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東西單托所以安其脾胃;返而複顧所以理其傷勞;大小朝天所以通五髒;咽津補氣左右挑起手;擺鮮魚尾所以祛心疾;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

什麼是穴位?

穴位的學名叫腧穴,“腧”通“輸”,“穴”是空隙的意思,是人體髒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叫穴、穴道。別名還有“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等。穴位與身體的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係,而且互相疏通,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它包括經穴、奇穴和阿是穴3種。經穴是分布在12條正經和奇經中的任、督二脈共14條經絡上的穴位;奇穴又叫外奇穴,是14經以外的穴位,它們都有明確的位置和固定的穴名。阿是穴沒有固定的位置,是對在病所或非病所出現的壓痛點的統稱。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係。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位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什麼是經脈?

中醫上的經脈指的是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條,即“十二經脈”。它包括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它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也是經絡係統的主體。奇經有八條,即“奇經八脈”。它包括督、任、衝、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奇經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