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民間醫學(3 / 3)

唐代的胡愔,在養生長壽和吐納導引等方麵有獨特見解。她編繪了《黃帝內經圖》卷,描畫了人體的五髒。

宋代名醫郭敬仲的母親馮氏,醫術也很高明。一次孟太後重病,禦醫治療無效,宋高宗急召馮氏入宮。馮氏隻用一劑藥就治好了孟太後的病。高宗大喜,封她為安國夫人。

明代的談允賢,是祖傳名醫。她自小就在祖母的指導下學習醫藥知識。她擅長婦科,曾經治好了自己的氣血失調之症。她晚年還寫有《女醫雜言》一書傳世。

清末女名醫曾懿,治病有許多獨特的經驗。她著有《古歡室叢書》一部,內有《女學篇》、《醫學篇》、《詩詞篇》三大部分。

針挑是怎樣一種療法?

針挑是漢族民間治病的一種方法。用於治療肚痛、頭痛等疾患。具體做法是:將火針放在火上反複灼燒、消毒,然後在疼痛的穴位上用針挑破。挑的部位因疾患而異,肚痛則用針挑肚痛穴位,再用手擠出積血;頭痛則可挑眉心、眉角或太陽穴。主要目的是擠出挑破部位的積血,使疾病可愈。針挑又經常與拔罐一起進行,即在挑針部位拔了火罐,可吸出濃紫積血及寒氣,治療效果更為明顯。

靈芝為什麼“靈”?

靈芝在古代被人們視為靈藥,在現代也是一味名貴中藥。靈芝含有豐富的鍺。鍺是一種金屬元素,它對人體生理功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與體內“氫離子”結合的本領,以尿或汗液的方式排出,從而增強體內氧的供應,有利於加速新陳代謝和延緩細胞的衰老。而且,鍺在人體內隻作極為短暫的停留,不到24小時便排出體外,對人體不會有毒害。學者們在研究中發現,不少一直被人們視為有補益作用的中藥都含有鍺,如枸杞子、山藥(淮山)、人參,越名貴的含量越多。而靈芝的含鍺量竟比人參高4~5倍。

鍋灰止血是一種怎樣的止血方法?

鍋灰止血是漢族民間止血的一種方法。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鍋灰是指民間燒柴草後,鍋底附有的一層的黑黑的炭粒。鍋灰的中草藥名叫“百草霜”。遇到人畜創口流血,將其敷於創口,血流漸止。

什麼是天灸?

天灸是漢族民間醫藥風俗。流行於湖北、江蘇、安徽等地。夏曆八月十四日,婦女、兒童均用朱砂水點頭額,民間以為可驅邪去疾。南朝時已有記載。又傳漢代已有此俗,時在夏曆八月初一。每逢八月初一清晨,人們取樹葉上露水,研辰砂,以牙筋點染小兒額與腹,以祛百病。至清代,此俗仍流行。

什麼是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中醫術語,即:當病症發生在人體的上部時,治療應施用於身體的下部,有時離病處很遠的部位。這是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有經絡係統,氣血流通互相聯係,密切相關。《素問——五常政大論》說過“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靈樞——終始篇》雲:“病在上者,下取之……”由此奠定了“上病下治”的理論基礎。這些治療方法可以用內服,也可以用外治,也可以是針灸方法。例如頭暈、頭痛,可以針刺足上的太衝穴或下肢的豐隆穴;又如老年人患虛性喘息等肺髒的病症,可以用補下焦腎髒的方劑。同樣的道理,也有下病上治等方法,如治療下部疾病如脫肛、子宮脫垂等症,也可以用針刺頭部穴位等方法或外敷藥物的方法治療。

揚塵吊小舌有什麼功用?

揚塵吊小舌是民間醫治咽喉病的一種方法。流行於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湖南地區尤盛。廚房內煙囪周圍的蜘蛛網上,多附著柴煙炭粒,呈墨色,飄飄悠悠,俗稱“揚塵”。若人的小舌(咽頭)下垂,阻塞喉嚨,便以揚塵來治療。其方法是:用一根竹筷蘸些許揚塵,待患者張大嘴後,將它輕輕伸入咽頭,小心粘點小舌,隻兩三下便可將小舌吊回原處。患者無不適感。民間也有蘸鹽或糖點小舌的。

作菊枕有什麼功用?

作菊枕是漢族民間醫藥保健方法。流行於全國各地。菊花,中醫學上可供藥用,性涼、味辛。據《千金方》記載:“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頭。大能去頭風,明眼目。”陳欽甫《九日》詩:“菊花堪明眼,茱囊可辟邪。”

擠紅點有什麼功用?

擠紅點是治頭痛感冒的土法。流行於北京、天津等地。擠的部位主要在前額或太陽穴。方法是用兩隻手的拇指、食指相對稍稍揪起額部表皮,用力擠壓數次,擠處即現出帶四尖角之圓紅點,恍似星形。擠紅點時,如將表皮揪起得高一些,可擠少數幾個大點;也可擠排成各種圖案的小點,帶有裝飾意義。但以治病為主,裝飾為輔。俗傳病重者血點顏色深紫,病輕者色淺。

什麼是扭痧?

扭痧是治療中暑的一種方法,流行於全國部分地區。病人中暑,俗稱“發痧”。夏日,人“發痧”後,民間通常采用食指與中指的中關節蘸水,把病人頭部眉心或背部扭紅;或在頸前後扭紅,其病可愈。

什麼是正骨?

正骨是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療骨折、脫臼等疾病的方法,對骨、關節、軟組織及內髒損傷有特殊的療效。最早提到正骨這個名稱的是元代醫學家危亦林著的《世醫得效方》,但正骨這門學問卻早就有了,如唐代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就有關於開放性骨折和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清代的《醫宗金鑒》對正骨這門學問作了總結,寫成“正骨八法”,總結的正骨手法有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八種。這些手法都各具特點。

第十章 民俗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