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民間醫學(2 / 3)

什麼是藥膳?

藥膳是指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它以“寓醫於食”為原則,將我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把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製作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使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特別能滿足人們“厭於藥,喜於食”的天性。藥膳不僅具有營養價值,而且還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方劑由哪幾部分組成?

方劑,簡稱方,也就是指醫方。它是按照醫師處方為某一位患者專門調製,並且明確指出用法用量的藥劑。在中醫學中,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在辨證審因、決定治法之後,選擇適當的中藥,按組方原則,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君藥是方劑中針對主症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藥味較少,藥量根據藥力相對較其他藥大。臣藥協助君藥,以增強治療作用。佐藥是協助君藥治療兼症或次要症狀,或抑製君、臣藥的毒性和峻烈性,或為其反佐。使藥引方中諸藥直達病症所在,或調和方中諸藥作用。

太極圖是怎樣的一張圖?

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在先秦時已流傳很廣。它包含了天地萬物的共通規律,是古人概括陰陽易理和認識世界的宇宙模型。太極圖最外層的圓圈是太極或無極,它表示宇宙萬物都由元氣化生而來,且不斷運動、循環,生生不息。圖內白魚在左,頭向上,表示陽;黑魚在右,頭向下,表示陰。圖中在黑白魚的頭部分別有一白一黑兩個小點,為魚眼。這些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圖的中間,一條“S”形的曲線隔開陰陽兩條魚,寓意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不斷運動、變化、此消彼長,陰陽平衡的狀態是一種不斷變化的相對平衡。中醫藥學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自然也就用了太極圖為誌徽,但在醫藥行業中多稱之為陰陽魚。在醫藥書籍上常印有太極圖,而在中藥鋪門兩側的招幌上,則是在一串膏藥、丸藥下麵掛條魚,既以魚諧音愈(治愈),又左右兩魚合而為一太極。但魚是不閉眼睛的,這又寓意醫生和藥商,要像魚一樣,晝夜不閉眼睛,隨時行醫投藥以服務於病人。

麻沸散是中國最早的麻醉藥嗎?

麻沸散是中國最早的麻醉藥。東漢時期,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作為外科手術時的麻醉劑。病人用酒衝服後,就全身麻醉,失去知覺。然後施行外科手術,能使病人減輕痛苦。華佗不僅是中國第一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麻醉劑的研製者和使用者。他曾經成功地做過腹腔腫瘤切除術,腸、骨部分切除吻合術等。

傳說華佗曾經試圖利用麻沸散給關羽刮骨療毒,遭到了關羽的拒絕,結果他在沒有接受麻醉的情況下進行了手術。後來華佗建議曹操進行開顱手術,也利用麻沸散,曹操不相信華佗,將他處死。麻沸散的配方被獄卒的妻子燒掉,麻沸散自此失傳。

麻沸散的問世對外科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後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華佗發明和使用麻醉劑,比西方醫學家使用乙醚、“笑氣”等麻醉劑進行手術要早1600年左右。

為什麼古代稱醫生為大夫?

大夫,在古代是一種官名,如諫議大夫、禦史大夫,多係中央要職和顧問,但都不是醫官。到了宋代,我國的醫務製度和醫學管理,都有了相當的發展。當時負責管理醫療行政的官職很多,翰林醫官院醫官就分為七級,官職有22種之多,官階如大夫、郎中、醫效、祗侯等,就大夫而言,就有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等。後來,人們以大夫為醫官中最崇高的職位,就把大夫作為醫生的尊稱。

杏林為什麼是中醫界的代稱?

杏林是中醫界的代稱。“杏林”一詞典出漢末三國時的一位名叫董奉的道醫。董奉,字君異,東漢末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同時代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他曾經在廬山長期隱居,為那裏的山民診病療疾。他從不索取酬金,而是以栽杏作為醫酬。他每治好一個輕病患者時,就讓病人在山坡上栽一顆杏樹;治好一個重病患者,就讓病人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等杏子成熟後,他又把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賑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由於董奉行醫濟世,品德高尚,人們在杏林中設壇紀念,後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杏林春暖”、“譽滿杏林”常常被人們用於對具有高尚醫風的醫者的讚譽。

我國古代有女醫生嗎?

在我國古代,行醫並不是男人的專利,很多女人憑著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成為著名的醫生,為我國的醫學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西漢的義姁,是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位女醫生,她懸壺濟世,深受群眾愛戴。相傳漢武帝得知她的醫術後,召她入宮,拜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後等治病,深得太後信任。

西晉的鮑姑,是名醫、煉丹家葛洪之妻。她擅長針灸,發明了用“鮑姑艾”進行治病的“艾灸”法。她長期隨丈夫上山采藥、行醫,被嶺南的人們尊稱為“鮑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