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人們開始掌握了人工製火技術,當時的人們用銅製作成圓形鏡,中間製成凹形,取火時對著太陽,物體立即燃燒。這種方法被稱為“陽燧”取火。
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火鐮”。“火鐮”就是把舊棉絮用草汁一染,撿一塊燧石,墊上染過的舊棉絮,用月牙鐵條一擊,火星就燃著了棉絮,隨用隨擊。火鐮在我國沿用了1500多年,至今,一些偏僻山區的人還在使用它。
古人是怎樣利用地下水的?
據古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證明,我們的祖先早在六七千年前就能利用地下水了。
相傳我國人民在黃帝時代就懂得鑿井取水了。從堯時民歌中有“鑿井而飲”的詞句看,最早鑿建水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供人們飲水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所發現的一口水井,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的水井,這個豎井四壁有由四排木樁組成的方形樁木牆,排樁內預套著一個方木框,以防排樁向裏傾塌。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建井所采用的方法已相當科學。
據先秦文獻《世本》記載:“湯旱,伊尹教民田頭鑿井以灌田。”在陝西灃西張家坡西周遺址中,發現8口水井,有的深達9米以上,形狀有長方形和橢圓形。說明這個時候,人們已開始利用井水來灌溉農田了。
戰國時期開鑿水井就更加普遍。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陶井,這標誌著我國古代鑿井技術又有新的創新。陶井井圈與井壁之間用土或碎陶片填實。施工方法與現代修建橋墩時采用的沉井法相似,這是施工技術的一個創造。此種水井除供飲用外,還供手工業用水。西漢以後,水井多為磚砌,井筒從下向上逐漸縮小,成梯形,井口較小,加蓋,注意了安全衛生。
古代的“冰箱”是什麼?
我國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冰箱”。古時候,天氣再熱,不能熱了天子。於是,宮殿裏有了最初的“製冷機器”。這種設備,采用的是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
在古籍《周禮》中還提到過一種用來儲存食物的“冰鑒”。這種“冰鑒”其實是一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把冰放在裏麵,然後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這就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
此外,《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裏所說的“冰廚”,就是古代人們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一間房子,是夏季供應飲食的地方。
水車是如何發明的?
先秦以前,我國是沒有水車的,那時,人們一遇天旱,就“抱甑而汲”,意思是抱著瓦罐到河邊或井中取水澆田。後來,出現了“桔槔”。它有點像舊式打井水和灌溉用的“挑竿子”,一頭掛汲水的桶,一頭掛石頭,利用杠杆力取水,這比“抱甑”取水算是進了一步。水車正式出現是在東漢時代。《後漢書》記載,當時有個叫華嵐的人,曾製作了一種叫“翻車”的東西,後人說它就是龍骨水車的前身。三國時代的馬鈞,對“翻車”又有了改進。古書說,馬鈞“居京都時,城內有地可以為園,患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兒童轉之,而灌水自複,更入更出,其巧百倍於常”。所以,華嵐和馬鈞兩人,應該是中國水車的創始人。
馬鐙的發明有什麼意義?
馬鐙被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它是人類曆史上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現在最早的馬鐙實物長24.5厘米,寬16.8厘米,發現於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市。在發明馬鐙之前,騎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騎兵是坐在墊毯和鞍毯上,甚至沒有馬鞍而騎在馬的光脊背上,從頭頂來揮刺長矛的。馬鐙發明以後,戰馬更容易駕馭,人與馬連接為一體,騎在馬背上的人解放了雙手,騎兵們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且馳且射,也可以在馬背上左右大幅度擺動。
圓周率是如何一步步精確測得的?
圓周率是指圓的周長和同一圓的直徑的比率。它的應用範圍很廣,現在很多涉及圓的問題,都需要用圓周率來推算。追本溯源,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在生產實踐中開始應用了圓周率。最早求得的圓周率值是“3”;到了西漢末年,劉歆又得出3.1547的圓周率值;東漢張衡算出3.1622的圓周率值,但這些都不夠精確;到了三國末年,數學家劉徽創造了用割圓術求圓周率的方法,求得3.141024的圓周率值。這是我國古代關於圓周率研究中的一個光輝成就。後來,南朝傑出的數學家祖衝之求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還保留了兩個用分數表示圓周率的數據,其中較精確的稱密率為355/113,還有約率為22/7.這與現代求得的圓周率的真值很相近,是當時最精確的圓周率。
耬車是做什麼用的?
耬車是古代的下種工具。耬車源於漢,發明者是趙過。《全漢文·崔實政論》載:漢武帝任用趙過做搜粟都尉,趙過用“三犁共一牛”就把下種、挽犁的工序全做到了,一天能種100畝地。趙過的“三犁共一牛”就是耬車。耬車的形狀及操作方法,在王禎的《農書》中做了介紹並附有圖案。耬車的發明,比舊時的播種法節省人力5倍,牛工1倍,播種效力提高3倍,大幅度地提高了播種質量和效率,這在當時的農業生產中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現在播種中使用的條播機,就是在耬車的基礎上改製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