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司徒漢的漢詩德譯(2)(2 / 3)

附錄2.6

Helmut Martin(1940—1999)

中文名:馬漢茂。中文譯名:赫爾穆特·馬丁。德國漢學家。1940年出生於德國卡塞爾。先後在慕尼黑、貝爾格萊德、巴黎和海德堡學習漢學和斯拉夫語言文學。1966年在海德堡鮑吾剛(Wolfgang Bauer)教授門下獲得博士學位後,曾在台灣大學和日本京都大學從事研究。他曾任職於漢堡亞洲研究所,後為波鴻魯爾大學漢學係教授,1984—1986年任東亞學院的院長,並於1993年建立了衛禮賢翻譯中心(Das RichardWilhelmbersetzungszentrum)。馬漢茂的研究興趣非常廣泛,從中國文學到台灣文學,從政治到翻譯,多有涉獵。1995—1999年間任德國漢學協會會長。曾主編多種漢學叢書,其中Arcus Chinatexte (1994—2000)共19種,Arcus Texte (1994—2000)共7種,Chinathemen (1980—1996)共88種。並曾主編中文版《李漁全集》(共15冊,1970年)。

司徒漢在序裏專門談了《詩經》和《楚辭》,但可惜的是,他沒有談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然這隻是我的感覺,《詩經》和《楚辭》之間的幾百年間基本上沒有什麼有名的詩歌。可能有,但是不多,也沒有很多人去研究。難道從《詩經》之後到《楚辭》之前,人們沒有寫什麼詩歌嗎?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現在還沒法回答。另外,司徒漢也提到這一點。《楚辭》編輯完了以後,等了兩三百年,才發現中國有優秀的詩人和詩歌,那就是漢朝的五言詩。但是我們如果從《詩經》、《楚辭》,從唐朝的詩歌,從陶淵明(約365—427)來看漢朝的詩歌的話,我們會很失望。語言太簡單,思想總在重複,沒有什麼詩意。不過,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我們應該讀司徒漢的書,應該讀漢朝的詩歌。通過漢朝的詩歌,我們可以感覺到當時的人的心事。漢朝的詩人談的不一定是生活的快樂,他們談的很多是他們生活的悲哀。為什麼他們都覺得生活是悲哀而不是快樂的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好好考慮。我們發現漢朝以前的孔子、孟子或荀子(前313—前238)沒有覺得生活悲哀。比如孔子,他是不怕死的,但漢朝的詩人都怕死,都不想死。那為什麼中國文化上會發生從不怕死到怕死這麼大的一個轉變呢?另外,漢朝的詩歌說明從古代到中世紀發生了文學方麵的變化,是什麼變化呢?《詩經》和《楚辭》基本上代表所有人,代表一種集體的思路,這個集體包括王子、士大夫、農民。《詩經》和《楚辭》的背景跟宗教有密切的關係,跟先祖的崇拜有緊密的關聯。這個我就不多說了,如果有誰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的《中國古典詩歌史》,此書作為顧彬教授主編的10卷本《中國文學史》的第1卷,中譯本即將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出版。我在那裏麵把這個問題說得比較清楚。那漢朝的詩歌還能代表大家嗎?不能。它隻能代表一個群體,那這個群體是什麼人呢?司徒漢講得非常清楚。我應該感謝他,因為我至今還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我在《中國古典詩歌史》裏談到一群人作為一個團體寫詩,但這個團體是誰,我說得不夠清楚,是因為我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是司徒漢知道。我等一會兒告訴你們這個答案,現在先按照我現在的思路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