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鹽,西南通徽、成、階、文、禮縣、漢中,東通秦隴。凡舟車所至,人力所通,靡遠弗濟。又為國助邊儲有所賴,通商貸利無不鹽。餘旁搜博訪,遍考史冊,秦之隴西,漢之天水,宋之漢陽,皆此地也。肇啟於此,迄今千載餘矣。諸父老慨然興懷,見舊碑脫落頹壞,恐後世鹽井源流久而失傳,僉諸屠今為記。予乃鐫磨舊碑之跡,搦管一述之雲,仍備錄事實於碑,後之人永世相傳,庶知其所由來矣。則後之視今,非猶今之視昔也哉!
因勒石以誌不朽。鄉進士知西和縣事文林郎太原楊典撰。
嘉靖丁未正月吉旦立石。(《禮縣誌》1999年5月第1版)
【張果老及張果老登真洞、八仙文化】
《唐書》有“張果,兩當人”的記載。今兩當張果老登真洞,即為傳說中八仙之—的張果老修行之地,該洞坐落在兩當縣楊店鄉靈官峽穀中。洞外千峰競秀,並有全國麵積最大的珍惜樹種白皮鬆林,總麵積1800多公頃,約52萬株。洞內塑有張果老神像,麵色紅潤,仙風道骨,栩栩如生,氣度非凡。
傳說,兩當鸑鷟山腳下住著一戶叫袁定山的人,在上山砍柴中看見一位老道和一位老頭正在岩洞中下棋,後來才知那位老道名叫張果老,於是“張果老洞”由此而得名。張果老修行地登真洞及“琵琶秋水”、“天門鎖雲”、“乳洞飛雨”、“故道鬆濤”、“鏡峰捧日”、“香泉映月”等已成為兩當縣著名的八大景觀了。
【武都五鳳山、西和岷郡山道教文化】
武都五鳳山和西和岷郡山均為隴南的道教名山。由於民族遷徙、文化融合等因素,隴南民間道教往往與民間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五鳳山記》裏就有類似文化現象。
附:《五鳳山記》
焦紅原
按風水先生的說法,五鳳山是武都城的主山,南山是客山。
從武都縣城翹首北望,不遠處那座勢如屏障,高峻巍峨,蒼鬆如冠的山峰,就是五鳳山。
傳說,古時候有五隻鳳凰落於山巔,故名。而鳳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羽毛美麗,雄為鳳,雌曰凰,常常用來象征祥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W·愛伯哈德在《中國文化象征詞典》中,揭密了四百多個隱藏在中國人生活與思想中的象征符號。關於“鳳”這一詞條,他說:“有的文獻上提到,一隻生於南極朱紅洞中的朱紅色鳳凰,人們稱它為‘朱山鳳’。朱即是紅——南方的顏色,它是道士們煉丹的基本物質。”他又說:“‘五’是中國神秘數字中最重要的一個。由於它是奇數,所以也是陽數。它與五方(東西南北中)、五味(鹹苦酸辣甜)、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毒(蜈蚣蛇蠍子壁虎蟾蜍)、五獸(麒麟鳳凰烏龜龍人)相聯係。五獸裏,走獸類之長為麒麟;飛禽類之長為鳳凰;甲殼類之長為烏龜;鱗蟲類之長為龍;赤裸類之長為人。”
先前我曾思忖,這山上古時候到底曾落過幾隻鳳凰,人們不說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為啥偏要說成五隻呢?原來,生活中看似不經意的東西,卻常常潛藏著某種玄機,更何況這座山,原本就是隴南的一座道教名山呢!
唐人劉禹錫說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五鳳山亦確乎並無多高,海拔2265米,與武都城的垂直高度僅1200米。山上有無仙人駐足,此事估計無考。不過,中國漢字裏的仙,古時曾寫作“仚”,意思就是山頂上生活著的人。目前,我所了解的文字記載是大清道光四、五、六年(公元1824—1826年)於山巔修建“道教真武觀”時的碑記;另有一通石碑《名山老殿護栽樹木碑記》係清道光十年(1830年)所立,碑文記載了自嘉慶八年(1803年)在此山植樹綠化山坡的過程和情況。這至少說明,早在200多年前,這山上已有道士在修行了。
清光緒朝葉恩沛修、呂震南纂之《階州直隸州續誌·山川》裏查不到關於五鳳山的記載,但在“鳳凰山”條引《通誌》又說:“(鳳凰山),在州治北。拱若儀鳳,山麓與城相接,為州之主山。”又“真武山”條,“(真武山)在州西北五裏,高出群峰(山,側有水簾洞懸崖瀑布)”因之我想,這真武山與鳳凰山大抵一回事,說的就是我們今人所言之五鳳山了罷。
據老人們講,五鳳山從山腳到山頂曾有10座道觀與廟宇,分別是:淨手殿、一天門、新殿、風伯殿、二天門、坪塄龕、三天門、土地殿、靈官殿、老殿。這些建築,大多在“文革”中被毀。1984年,我和同學賈力、蔡滿科首登此山時,記憶中隻有山頂老殿幾間破敗的房子裏仍香煙繚繞,其餘古跡蕩然無存。1999年5月29日,與蘇永剛等一些朋友再次遊曆此山時,按原址重建或修葺的10座道觀與廟宇已是或翼然欲飛、或虎踞龍盤,雕梁畫棟、氣勢非凡。大殿裏的各路神仙,雖胎泥未幹,但多已初具雛形,或慈眉善目、或仙風道骨、神采飛揚,令人肅然而生敬仰之情,不敢妄為與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