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翱(1763年—1826年),字雲逵,今康縣寺台鄉吳家斜坡人,祖籍清階州吳家道(今隴南市武都區漢王鎮),故以古階州治舊城所在地仙陵山(今武都城西舊城山)名為號,曰“仙陵山人”。係清乾隆舉人,敕授修職郎,晚年任職於陝西旬陽縣教諭。
吳鵬翱幼時好學,其父吳作哲在雲南、廣東等地任知縣時,帶上兒子,親自教讀。吳鵬翱18歲參加州試,名列前茅。隨父讀書時,有機會閱讀到大量曆史古籍,對考據學產生了極大興趣。三次春圍落第後,閉門謝客,苦讀三年,乾隆已酉年(1789年)中舉。
通籍後吳鵬翱無心仕途,致力於考據之學。父見其求學心切,叫他遠遊浙江,求學於親戚、金石學家邢澍。邢澍說:“餘戚選貢吳君雲逵,客浙東西是餘年常與餘相依。暇日無事,縱論古今,歎鄉《州誌》之不足據,發奮草創。就餘家藏書三萬餘卷,朝夕批閱,手抄目營至夜分不少休。體例門目則就餘尚酌之。……曆三年餘,積稿紙若幹束。”
誌書草創,吳鵬翱回到原籍,遍訪隴南山川古跡,查勘地理,印證前人的著述,嘔心瀝血,糾繆補漏。邢澍言其“訪鍾爐於古寺;拓碑碣於荒祠。取就所抄者,芟之,潤之。議論之數年,稿成若幹卷。一州二縣之掌故秩然具備,名曰《武階備誌》”又說該書“州別部居,探源溯委,諸門皆不苟,而考論地理尤有功。”
《武階備誌》編纂始於嘉慶八年,成於嘉慶十三年,凡二十二卷。成書不易,刊印更難。直到六十年後,在階州州判洪惟善的全力資助下,始得刊印,流傳於世。民國時期著名方誌學家張維認為,“吳氏此誌,采輯明以前階州及所屬文、成兩縣故實極稱詳備。而郡縣治城邑考、統屬分合表、職官表、曆代疆域圖、兵防、紀事、碑碣各目,考證尤見精確。苻秦表、楊氏傳,綜賅史實,自成一家言,更諸誌所未有也。”
吳鵬翱晚年出任陝西旬陽縣教諭,在任教諭期間,精心選拔人才,諄諄教導生員,得到旬陽縣父老生員的欽佩和敬重。清宣宗道光六年(1826年)冬月二十七日,吳鵬翱積勞成疾,謝世於陝西旬陽縣任上,享年七十一歲。
《武階備誌》是個人所纂階州誌書。光緒年間,階州人呂震南以《武階備誌》為楷模,補進《武州備誌》斷限後之史實,纂成《階州直隸州續誌》一部,凡三十三卷。《武階備誌》和《階州直隸州續誌》,為研究隴南曆史文化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文獻史料。
【李白《蜀道難》詩篇】
李白青年時期往返隴蜀,曾涉足隴南徽縣城東南25公裏處的青泥嶺(又名鐵山,主峰海拔1946米)。《太平寰宇記》載:“青泥嶺在接溪山東,即今之通路也。懸崖萬仞,上多雲雨,行者屢遭泥濘,故曰青泥嶺。”古代青泥嶺上棧道連綿相屬,設有青泥驛,有郵兵驛馬負責郵傳訊防事務。宋、金仙人關大戰,元兵入蜀,都在青泥嶺展開過激烈的爭奪戰。青泥嶺山巔原有玉皇殿等建築,已土己。《蜀道難》詩中的“青泥何盤盤”之“青泥”,說的就是隴南境內的青泥嶺。《蜀道難》:古樂府曲名,屬《相和歌·瑟調曲》,古代詩人常用來描寫蜀地道路的艱難。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二十一說:《蜀道難》自是古曲,梁、陳作者,止言其險,而不及其他。(李)白則兼采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等語用之,為恃險割據與羈留在佐逆者著戒。”
蜀道難
(唐)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