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谘嗟。
【杜甫草堂文化】
位於成縣城東南3.5公裏處,初建於北宋年間,在國內現存37處“草堂”中,曆史最為悠久。安史之亂後,“詩聖”杜甫西出長安,沿秦州,經禮縣、西和,在成縣徙居月餘,後由徽縣、兩當入蜀,期間感國事、傷離亂,留下了《同穀七歌》等著名詩篇,表達了憂國憂民、心係蒼生的博大情懷。
【《趙世延家廟碑》文化】
禮縣城郊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的《雍古氏家廟碑》,俗稱《趙世延家廟碑》,記述了元代名相趙世延(元朝開國元勳雍古氏安竺爾之孫)的家世,為元仁宗敕賜,刻立於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由曾為元世祖忽必烈平雲南刻石點蒼山紀功德的翰林學士承旨程钜夫奉敕撰文,趙孟頫奉敕篆額並書丹,趙世延立碑。碑身高2米,麵額為“敕賜雍古氏家廟碑”。此碑不僅對研究趙孟頫書法有重要價值,更是了解元蒙曆史、特別是元代隴南、川北地方史與民族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嘉陵江】
(唐)元稹
秦人惟識秦中水,長想吳江與蜀江。
今日嘉川驛樓下,可憐如練繞明窗。
千裏嘉陵江水聲,何年重繞此江行?
隻應添得清宵夢,時見滿江流月明。
【望喜驛別嘉陵江水】
(唐)李商隱
嘉陵江水此東流,望喜樓中憶閬州。
若到閬州還赴海,閬州應更有高樓。
千裏嘉陵江水色,含煙帶月碧於藍。
今朝相送東流後,猶自驅車更向南。
【老夫真欲往仇池】
(宋)蘇軾
夢時良是覺時非,汲水埋盆故自癡。
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眉。
秋風與作煙雲意,曉日今函草木姿。
一點空明是何處?老夫真欲往仇池。
【嘉陵江】
(明)楊慎
嘉陵江水向西流,亂石驚灘夜未休。
岩畔蒼藤懸日月,岸邊瑤草記春秋。
板居未變先秦俗,刳木猶疑太古舟。
三十六程知近遠,試憑高處望刀州。
【宿徽州】
(明)楊慎
灝氣橫空雨露天,胡為朝暮雨連連。
客中多少思鄉夢,卻被金聲破枕邊。
【白馬關鄰白馬羌】
(民國)高一涵
白馬關鄰白馬羌,千年殘壘踞岩疆。
地連梁雍山容壯,水下荊楊驛路長。
峻極峰高欺五嶽,陰沉穀暗蔽三光。
猙獰惡石橫當道,鞭叱無能隻自傷。
【隴南鹽井及鹽文化】
《重修鹽官鎮鹽井碑記》
(明)楊典
天不愛道,地不愛寶,亶乎其然。寶藏之興,固有金玉錫鐵銅礦;而濟世,猶見鹽之為物,生民不可一日而乏者。
西和治東,古跡漢諸葛祠,祁山堡東鹽官鎮,古有鹽井。我大明編戶一百五十家,日交水五百鬥,月收鹽三百六十五斤有餘,不惟有益於一方之生民,抑凡濟遐方之用運。不意嘉靖十二年十月初九日戌時,其井忽壞崩。至次日,西南隅塌一角,水涸五日,義官何論並灶房戶呈其事,知縣魏尚質同諸父老,設香案虔禱,其水複出。大巡王公紳少,方伯劉公存學,即命秦州同知郎中於光宇督工,散官左宗寬、老人趙才鼎建如舊。諸父老曰:“究其井之源頭,雖有石碑,因年久,碑文脫落大半,命洗滌其玷,謹尋摸其一二,謂井之源流,肇自後周,有異僧誌恭,翼水於地,後為鹵城池。
至唐貞觀間,尉遲敬德田獵於此,流矢中兔,其兔帶矢之地,遂掘而成井。
唐杜甫有詩,具述其所由來。故至宋淳熙元年,開封劉規掌其出納國稅。越兩冬,暴風起於西北隅,井隨地而大壞。規思然,莫知所以。呈於有司,調長道、天水、大潭三縣夫役,仍委知長道縣事兼兵馬都監宋玨重建井。功完,水仍涸。公設香案再拜,而井水湧出,誠意感格之速,其井遂成,世世以至於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