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本書第一章開頭就說過,如果從西和長道寧家莊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的發現推算,證明隴南人類生活的最早年代可上溯到7000多年前;如若從隴南西漢水、白龍江、北峪河流域普遍發現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間)、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000年左右)、齊家文化(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寺窪文化(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遺址推算,隴南文明及隴南文化少說也距今有3000多年的曆史了。隴南有著極為豐富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限於篇幅,對於在前麵章節中無法逐一展現的“文化視點”,本節隻能以“文化博物館”的形式,特別收藏並部分展示其簡要,未盡之事,容後再述。
【仇池山伏羲文化】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為“三皇之首”和“百王之先”。伏羲是漁獵、畜牧時代象征性的代表人物,傳說他結網罟而發明漁獵工具,製作琴瑟等樂器,規範婚姻製度與嫁娶禮儀,始畫八卦,用“太極”學說來分析宇宙發展變化之理。女媧是伏羲另一位頗具神話色彩的傳奇人物,她是遠古時代“三皇”之一,與伏羲同時,二者為兄妹或夫婦關係,可能代表同一部落聯盟中兩個具有通婚關係的氏族部落。相傳女媧曾摶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發明笙簧等樂器,為女媒而設置婚姻。伏羲與女媧被譽為中國的“亞當”和“夏娃”。其豐功偉績,從遠古流傳至今。
由伏羲、女媧及其族人共同締造的伏羲文化,發祥於隴右地區成紀(今天水、隴南西和、禮縣)一帶,《路史》載:“伏羲生於仇夷,長於成紀”。仇夷即仇池。隨著伏羲族勢力的強大,其文化也不斷發展,並漸呈向四周輻射之勢,鋒芒所向,直指中原。伏羲文化東漸的軌跡,可能是自隴右沿渭河上中遊穀地入關中,出潼關,沿黃河幹流,傍崤山,經函穀關至伊洛盆地,出虎牢關而抵達豫東平原,在此融合了東夷太昊族文化,從而形成了以陳為都的新的文化中心。中原地區除了流傳著大量有關伏羲、女媧的傳說外,至今仍能覓到不少紀念遺存。
仇池山伏羲文化與甘肅秦安大地灣文化有著極為深遠的曆史淵源。
【仇池文化】
仇池文化所指,是以仇池山地域為軸點,以白馬氐楊氏建立的仇池國政權為依托,以白馬氐民族的發展曆史為內涵,以曆代文人吟詠仇池詩文歌賦為外延的曆史文化。
西和民謠有“伏羲仙崖第一景,軒轅神修滾龍珠。東石無根西石勺,中洞潛藏小有天。四大菩薩雲霄殿,八仙上壽吉祥山。一上仇池百頃田,麻姑仙洞幾千年。”許多文人墨客都把仇池山描述成山重水複的洞天福地,抒發向往仇池的真摯情感。唐乾元間,杜甫避難隴南時曾有“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人不見,福地語真傳。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的吟誦;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因末到仇池而生發“一點空明是何處,老夫真欲往仇池”的感歎,他把自己的部分作品集命名為《仇池筆記》,表達對仇池山的無限向往;著名佛學家、書法家兼詩人趙樸初先生曾親書“仇池山”幾個大字,並賦詩“巧思蛛網當門日,險憶仇池壓頂時”,抒發其對仇池山及仇池文化的感受。今人楊克棟先生出版了《仇池風》一書(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書中彙集了4000多首仇池地區的民歌,蔚為壯觀,是仇池民間歌謠的集大成者。
【西狹文化】
是以成縣以西13公裏處天井峽麓魚竅狹中《西狹頌》摩崖石刻(俗稱“黃龍碑”)為核心,兼及漢隸書法研究、摩崖石刻美術、漢代文學、曆史、交通、民族等綜合性文化藝術。
《西狹頌》,全名為《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魚竅狹古稱西狹,該碑鐫於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齊名,並稱《漢三頌》,並且是“漢三頌”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摩崖刻石。摩崖高220厘米,寬340厘米,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額。正文陰刻二十行,三百八十五字,碑文係當時下辨道人仇靖撰書。記述了武都太守李翕生平和屢任地方行政長官的卓著政績,頌揚其率民修複西狹道路,為民造福的德政。文漢隸刻寫,每字九至十厘米見方,結構方正大度,筆劃舒展平穩,獨具風格。正文右側石崖上,刻有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和承露人的圖畫,稱作“黽池五端圖”。線條流暢飛舞,形象古樸生動,這在漢代摩崖中是不多見的。在碑刻四周,還有宋代元符、乾道、淳熙年和清代光緒年及民國年間一些名人題刻,十分珍貴。《西狹頌》位居險峽之中,懸崖之上,道路險峻,人跡罕至,保存完好,首尾無一缺失,字跡十分清晰,為曆代書家所推崇。不但是研習東漢書法和摩崖書作的天然範本,而且還是研究古代陝、甘、川交通、經濟和文化往來的原始材料。
1980年,省政府將《西狹頌》和近旁的《耿勳碑》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興修了宏麗壯觀的碑亭和遮簷等保護設施。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所題“西狹頌”三個大字也摹勒刻石,立於崖壁右側。
附:焦紅原《陸儼少與》
《陸儼少與》
焦紅原
已故著名國畫大師陸儼少先生擅長山水,兼及人物、花卉,其書法及國學造詣亦頗深。在對曆代典範碑帖精進研習的同時,他對著名的“漢三頌”(即《西狹頌》、《石門頌》、《郙閣頌》)更是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