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澍,字雨民,一字自軒,號佺山,生於清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公元1759年7月22日),卒於道光三年八月初八,(公元1823年9月8日),清乾隆、嘉慶年間著名的金石學家、史學家、詩人,與武威的張澍,共享有“隴上二澍”的美稱。
邢澍天資聰穎,年少成孤,然家貧不繼粗糲,而未嚐一日輟讀。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到西安參加鄉試,中了舉人,時年二十一歲。回到階州,在龍山寺繼續讀書。一兩年後,隨人上北京。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他在滿族詩人和亮家做塾師。和亮家藏書甚豐,給邢澍提供了博覽群書的好條件。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邢澍考中了進士,時年三十二歲。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被派往浙江省永康縣任知縣。從此開始了仕宦生涯。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調任浙江長興縣知縣。任職期間,他捐出自己的薪水,辦了許多好事,如補修城垣,浚石塘港,重建平政橋、豐樂橋,興建同善堂、育嬰堂等。為官清正,案無留牘,百姓稱之為“邢青天”。
邢澍在從政、治學的同時,還注重對人才的培養。
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他任浙江鄉試同考官,他推薦的張廷濟,考取了舉人第一名,後來,張廷濟成為全國聞名的金石學家。
張廷濟在《南旋詩草後序》中說:“廷濟猶憶甫為弟子時,侍坐花香琴韻處,聽說杜少陵《秋興》、《諸將》諸作,語語各有心得,至今佩之不敢忘。”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尊敬之情。邢澍病逝後,張廷濟十分悲痛,寫詩悼之:“灑涕瞻遺像,雲山莽萬重。可能真化鶴,何處說登龍。許鄭經難問,龔黃治不逢。隻餘魂夢裏,風雨夜過從。”
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邢澍由長興遷署江西省饒州府(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陽縣)知府。在饒州府不久,又調任江西省南安府(治所在今江西省大餘縣)知府。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因病辭職到秀水休養。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六十一歲時,由秀水離任(今浙江省嘉興縣)返回階州(今甘肅武都)。回歸故裏後沉靜淡交,訪古寺,拓碑碣,以讀書自娛。
邢澍鴻才碩學,著述十分豐富,據天水馮國瑞所撰《邢佺山先生著述考》考訂有15種,今確知已刊行的有6種:《關右經籍考》11卷,北京圖書館藏有嘉慶間原刊本;《寰宇訪碑錄》12卷,與孫淵如合撰,有嘉慶七年原刊本、光緒已酉刊本、《平津館叢書》;《長興縣誌》28卷,錢大昕、錢大昭兄弟發凡起例,有嘉慶十年原刊本,台灣成文出版社收入《中國方誌叢書》;《金石文字辨異》12卷,有嘉慶十四年原刊本;《守雅堂文集》1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刊本;《南旋詩草》1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刊本;1938年馮國瑞據刊本將《南旋詩草》、《守雅堂文集》輯入《守雅堂稿輯存》,在西安鉛印行世。今北京圖書館藏有1936年北平圖書館依東莞倫氏藏本謄寫的《南旋詩草》(附《守雅堂文集》)鈔本,凡70首,文23章。
邢澍與錢大昕等編纂的《長興縣誌》,成為清代地方誌中的善本之一。清末張之洞在《書目答問》的附錄中,將邢澍列為金石學家推薦。
邢澍在史學考證方麵功夫很深,治學方法科學。他在《武階備誌序》中說:“輿地之學,非多閱古今書不能也,閱書多矣,非身履其地,參互考驗,仍不能也。”又說:“餘嚐謂學問之道,博與通相資,而固與陋相踵。”邢澍在這篇序文裏指出,不僅要讀書本,而且要讀石刻;不僅要讀文字記載,而且要親自調查訪問;不僅要知識豐富,而且要見識通達。
邢澍的這種治學方法極為可取,如他主張的書本與石刻互證,到了近代,王國維就發展為紙上材料與地下材料互證,從而把金石學發展為考古學。
邢澍在《桓水考》一文中,就充分體現了這種治學方法的科學性。
《尚書·禹貢》載:“西傾因桓是來,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對這裏的“桓”字,眾說紛紜,馬融說是水,鄭玄說是“隴阪”,班固說是流入南海的水,還有人說是“洮水”,家居白龍江畔的邢澍“詢究有年”,得出古桓水即是白龍江的精確判斷,他說:“古今水道遷移,或未可知;然求之目驗而信,證之經文而合,則談桓水者,舍白龍江奚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