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記:山西運城是關公的故裏,圍繞關公形成的關公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忠義仁勇”是其精髓,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關公信俗”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民俗類)
9、司馬光的故事
司馬光,山西夏縣人。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司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後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製,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機智勇敢。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院子裏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麵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兒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馬光從小讀書刻苦勤奮,他覺得自己記憶力不行,背課文記生字總是沒有別人快,就暗自說:“讓我下苦功,來增強記憶力吧!”於是,他試著對課文多念多背,別人背兩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
這樣一來,時間就不夠用了。放學後,也得擠出時間來讀書。特別是晚上,玩耍一陣後,他便讀起書來,這一讀,讀得很晚。到第二天,還要早早地起,進行晨讀。由於晚上睡得遲,他常常睡過頭,耽誤了早晨讀書。
“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他想讓母親來喊醒自己。但母親心疼他,不想讓他讀書讀得這麼苦。
有一天,司馬光看見後院一段圓木頭,靈機一動,心裏想:“有辦法了!”
司馬光把圓木頭擦幹淨,放在床上當枕頭。他枕著圓木頭睡,一翻身,圓木頭就滾動,把他驚醒。這樣,他就不會睡過頭了。
一天,媽媽在床上發現了這根圓木頭,正想扔掉,司馬光說:“母親,千萬不要扔,這是我的警枕。”
母親聽他一解釋,感動地說:“孩子,用功讀書是好事,但也不要累壞了身體呀!”
司馬光回答:“母親放心,孩兒知道,不會累壞身體的。”
由於發奮學習,司馬光十五歲時已無書可讀了。長大後,他當上宋朝大臣,主編了著名的編年史書《資治通鑒》。
附記:“司馬光傳說”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民間文學類)
10、三種處罰方式
從前,有一個財主,非常吝嗇,而且待人刻薄。有一天,一個老人上門求乞,財主非但不肯給與施舍,還惡言相加,叫老人“滾出去”。誰知老人耳背,根本聽不見他說什麼,還在一個勁兒地乞求。財主大怒,飛起一腳,將老人踢出門外。老人傷得不輕,一瘸一拐地、哭哭啼啼地走了。
作為八府巡按的喬閣老正好碰上此事,決心教訓一下這個為富不仁的家夥。他帶著老人,將財主告到縣衙。
縣官還算清正廉明,但是他與財主的兒子是老朋友,如果公正辦案,臉兒上有些拉不下來。縣官就向喬閣老請教,如何處理比較好?喬閣老心生一計,說:“不妨讓他吃些苦頭之後,再交罰銀。”接著,就把自己的計策告訴了縣官。
縣官依計而行,在審案時,故意表現出寬宏大量的樣子,向財主提出三種處罰方式,讓他自己選擇:
第一種:罰銀五十兩。
第二種:打五十皮鞭。
第三種:吃五斤大蒜。
財主心中一喜,暗想:“畢竟是我兒子的老朋友,知道我愛吃大蒜,就提出這個處罰方式,讓我既不花錢,又免於挨打。”於是財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大蒜。
吃第一顆大蒜時,財主吃得津津有味。吃多了,可就有些受不了啦!吃完二斤大蒜後,財主就感到五髒六腑都在翻騰,像被烈火炙烤一樣。他流著眼淚,喊道:“青天大老爺,我不吃大蒜了,寧願挨五十皮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