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臨汾、運城(3)(2 / 3)

縣官並不介意他的反悔,當即就答應換個刑罰。於是,執法的衙役剝去財主身上的衣服,把他按倒在地上,又把皮鞭蘸上鹽水與辣椒粉,一鞭一鞭地抽起來。財主哪裏吃過這個苦?他咬緊牙關,勉強挨足了二十鞭子,又受不了了,呼天搶地地吼道:“青天大老爺啊!請改個方法吧,我寧願交五十兩銀子!”

縣官假裝猶豫,等他挨足三十鞭子時,這才允許他交出五十兩銀子,一半充公收入銀庫,另一半交給要飯的老人去療傷。

結果,財主苦也吃了,錢也賠了,兩頭受損。圍觀的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附記:“喬閣老傳說”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民間文學類)

11、鯉魚跳龍門

東海中一大群金背鯉魚、白肚鯉魚、灰眼鯉魚,聽說禹王要挑選能躍上龍門的風流毓秀之才管護龍門,便成群結隊,沿黃河逆流而上。

還沒望見龍門的影子,那一條條灰眼鯉魚便被黃河中的泥沙打得暈頭轉向,就拐過頭來,順流而下,不費吹灰之力又遊回黃海。不幸,正碰上張著大口的魚鱉海怪,便嗚呼哀哉了。

而金背鯉魚和白肚鯉魚,擺成一字兒長蛇陣,輪流打前鋒,迎風擊浪,日夜兼程,終於遊到了龍門腳下。它們把頭伸出水麵,仰望龍門神采:隻見那神奇的龍門兩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漢白玉柱,玉柱上雕著活靈活現的石龍,龍身纏著玉柱,盤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頂。龍門中水浪滔天,銀亮的水珠飛濺到龍頭之上,恰成“二龍戲珠”的奇異彩圖。背景是藍天白雲,映襯著龍門兩側的石刻對聯:“長長長長長長長,朝朝朝朝朝朝朝。”這景色勝過那蓬萊仙境。

鯉魚們看罷美景,就向禹王報名應試。禹王一見大喜,說:“魚龍本是同種生,躍上龍門便成龍。”

鯉魚們一聽,立即鼓鰓搖尾,使盡平生氣力向上躍去,沒想到剛跳出水麵一丈多高,就跌了下來,摔在水麵上,老痛老痛的。但它們並不灰心喪氣,而是日夜苦練摔尾跳躍之功。就這樣一直練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躍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躍上那百丈龍門,還差得很遠。

大禹見鯉魚們肯苦練過硬功夫,就點化它們說:“好大一群魚!”有條金背鯉魚聽了禹王的話大有所悟,對群魚說:“禹王說‘好大一群魚’,不是啟發我們要群策群力躍上龍門嗎?”群魚齊呼:“多謝禹王!”

鯉魚們高興得搖頭擺尾,一條條瞪眼、鼓鰓,用尾猛擊水麵,隻聽“膘膘”的擊水聲接連不斷。一躍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條為一條墊身,喘口氣兒,又是一躍七七四十九丈高。隻差兩丈了,禹王用手扇過一陣清風,風促魚躍,眾魚一條接一條地躍上了它們日夜向往的龍門。

卻說有條為眾魚喚氣墊身的金背鯉魚,眼看同伴們都躍上了龍門,惟獨自己還留在龍門腳下。它尋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躍上龍門。恰巧黃河水正衝在龍門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濺幾十丈高,這金背鯉魚猛地竄出水麵,躍上浪峰,又用尾猛擊浪尖,魚身一躍而起,沒想到竟躍到藍天白雲之間。一會兒又輕飄飄地落在龍門之上,如同天龍下凡。大禹一見讚歎不已,隨即在這條金背鯉魚頭上點了紅,霎時魚龍變化。金背鯉魚變成一條吉祥之物——黃金龍。大禹命黃金龍率領眾鯉魚管護龍門。後來,撈魚的人如果撈到頭頂有紅的鯉魚,就要立即放回黃河中去。後世學校招生出榜,姓名上點紅作法就來源於此。

韓城自古讀書人多,便把“童生進仕”,喻為“魚躍龍門”。韓城城裏還設立過“龍門書院”,文廟大門照壁上有磚雕的“魚躍龍門圖”。

附記:此故事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民間文學類)

12、伯樂相馬

春秋時期,車輛和馬匹是人們生產生活尤其是戰爭中極為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當時,著名的禦手有王良和造父,著名的相馬大師當數伯樂。因其相馬的本領聞名遐邇,所以得到諸侯仰慕,庶民敬服。另有一種說法,說伯樂和王良本是同一個人,他本名孫陽,而“伯樂”則是傳說中天上一個星宿的名稱,專門管理天馬。由於孫陽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所以人們讚譽他,叫他“伯樂”,他本來的名字反而漸漸被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