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臨汾、運城(2)(3 / 3)

舜帝爺禦駕親臨董澤裏,文武大臣相隨,兵將前後,八駿馬拉著龍鳳輦,左右簇擁,好不威風。先到了董府,董家兒孫前來接駕。舜帝爺便問,老宰相哪裏去了?說是他在湖裏晝夜調教小龍,顧不上回家。舜帝爺十分感動,便移駕前往。

且說,湖裏有一條老金龍,遠遠望見聖駕前來,便對董父說:“老宰相,你看我們兩家的兒孫都長成了,懂得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了,我們還留在這兒幹啥?你和我快一同上天去享清福吧!”

當舜帝爺駕臨湖畔時,隻見湖中波濤翻滾,陡然飛起一條數丈長的金龍,揚須擺尾,金鱗耀日。董父穩坐龍脊背上,拱手向聖駕告別。董父從此上天去了。

附記:此故事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民間文學類)

8、關公得刀

早先,天宮裏有兩條龍,一條是金花老龍,一條是青龍。金龍和青龍在天宮盡情遨遊,無所事事,玉帝就命這兩條龍共同管理鹽池,並把池北岸賜名臥龍崗。白天,白雲繚繞,分外妖嬈;晚上,水月相映,鱗光閃耀。

那年玉帝降旨,解州三年無雨,金龍不忍百姓遭受幹旱之苦,便趁晚上興風作浪,把池水攪得四處飛濺,澆灌田裏莊稼。不料卻被土地爺報告玉帝,玉帝得知後龍顏大怒,下令將金龍召回問斬,並加重解州幹旱,改為無雨六年。

鹽池旁有座池神廟,主持寺院的老和尚見狀歎息道:“這等一個多月無雨,莊稼將要幹枯,何不愁煞人也。”金龍的魂魄在空中遊蕩時,聽到此話,心中不服,便產生投胎到解梁的想法。青龍自金龍被斬,在臥龍崗上倍加孤單,便飛上天庭為金龍打抱不平,訴說民間缺雨的困苦,被打入天牢。

金龍晚上托夢給池神廟老和尚,請他在六月六日午時,用銅盆接住天上斷頭台滴下的血水,然後密放七天七夜,這樣,他便可轉世為人。同情心使老和尚按時用盆接了血水,用大鍾蓋好。六天到了,寺裏幾個小和尚等不急,想看看如何造化,抬開鍾時,看到盆裏有個血球,正驚奇時,忽然一團紅雲衝起,血球成為小兒,落地便會言語。因為差一天不到期,血氣沒有消化光,這孩子臉色為赤紅色。但小孩的秉性依舊,幫助降雨的惦念仍然未泯。一醒來就嚷著“好熱,好熱呀。”和尚們用水給他衝洗,一來為降溫,二來想衝去赤紅。誰知廟內存水用完,仍叫喊不止,和尚心中疑惑,幾個人輪著抱他放到鹽池裏。小孩一到鹽池,便如魚得水,遊向縱深,翻騰攪動,整得鹽池波浪四起,池水越過堤墊漫向田野,幹旱的莊稼又格外茁壯起來,六年幹旱,卻年年豐收。玉帝聞報,便立刻派兩名天兵天將捉拿小孩,查是何方妖怪犯上作亂。

小孩在水中和天將鬥了幾個時辰,由於人小力弱,終於難與匹敵,便向岸邊一洗衣婦求救,老婦把他藏到圍裙下,瞞過天將,帶到池南常平村口。常平有個賣豆腐老漢,清早出門去解梁趕早市,見到路口有個孩子精神疲憊,丹鳳眼、臥蠶眉,好生可愛。一問才知無父母,好生可憐。想到自己終有老的一天,便誠心收留他。老漢姓關,給孩子取名叫關羽。從此以後,生性聰慧、勤奮好學的關羽十八般武藝一點就通。剛剛十六歲,便獨自去賣豆腐,再過二年收鹽、打鐵,閑時竟看起《春秋》來。後娶胡氏為妻,生關平。於是告訴父母,我已有後,可以繼宗祀,現漢室衰敗,我要報效國家。又遇鄰居韓守二喊冤,說呂熊上與權貴串通,下與親族土匪勾結,魚肉百姓,期男霸女。關羽一怒之下,殺死呂熊,混出潼關,背井離鄉。

一日,他忽然想起當年打鐵師傅的生日快到了,一拍腦門:唉呀!怎麼連這也忘了,該回家去探望一遭。他趁天黑進村,師傅見了自然不免一番唏噓,提起父母受害,關羽熱淚盈眶,又說沒有稱手兵器,師傅便使出渾身解數,連夜燒爐,直打到月牙偏西,方打得一把彎月好刀。關羽嫌輕,又加鋼到九九八十一斤,才勉強稱快。在淬火時,隻見一道青光衝天,飛來一條青龍,直衝刀刃而化,眾人驚得魂飛膽裂,不知為何。原來是關在天牢中的青龍,遠見人間怎麼後半夜還火光衝天,靈感使青龍為金龍的精氣神感動,掰裂牢窗而下界幫助關羽。

師傅用手摸摸刀刃與背,感歎道,“神也,真是神刀!”彎月式的大刀,放在地上時,不是刀麵著地,而是刀背挨地,刀口朝上,再仔細看刀麵上還有一條活靈活現的青龍在徐徐遊動哩!青龍偃月刀此時嗚嗚地叫起來,師傅側耳一聽,說“這刀不僅靠天水來養,還要人血來養,否則難以發揮。”在場的人趕快抬刀到鹽池邊,關羽揮刀在水中左右亂劈,然後泡入鹽水中,因鹽池的水是蚩尤的血所化,使得大刀愈加鋒利。關羽應手自如,遇到敵手就會像鷹捉小雞一樣,出其不意。難怪過五關斬六將時,關羽眼一眯,刀一拖,背後使刀也百發百中,神不知鬼不覺地穩取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