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說:“今天咱們看了群民們居住的洞穴,我想,製止群婚的唯一辦法,就是今後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結婚時,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來祝賀,舉行儀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後,吃酒慶賀,載歌載舞,宣告兩人已經正式結婚。然後,再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裏,周圍壘起高牆,出入隻留一個門,吃飯喝水由男女雙方家裏親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裏建立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學會怎麼過日子。今後,凡是部落人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別已婚與未婚,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發挽個結。人們一看,知道這女人已結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則就犯了部落法規。”
黃帝講完這個主張,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鴻、力牧等人的支持。眾群建議叫倉頡寫個法規,公布於眾,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好兒女挖洞穴、壘高牆,凡兒女們一婚配,舉行儀式後,就把他們送入洞房。
但是,千百年來的習慣勢力,不能一朝一夕就完全徹底改變過來,也有一些群民一時不習慣一夫一妻製夫妻生活。
據說,有一對狩獵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兩人由雙方家長說好婚配。舉行婚禮後,雙雙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開始覺得整天隻陪伴一個女的,有啥意思,還不如群婚好,喜歡哪個就陪哪個,一天可找兩三個。木苗也覺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著一個男人過,實在沒樂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個男的就相愛幾天,過幾天不喜歡了再找別的男人,多自由。
由於兩人都產生不願過一夫一妻製生活的念頭,有天晚上,趁著深更夜靜,兩人雙雙越牆,各自逃跑了。石礅和木苗都逃進了大森林,一時找不見有人煙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沒帶狩獵工具,生怕野獸侵害。天亮後,又渴又餓,兩人不知不覺地又走到一起了。為了保存生命,兩人隻好相依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饑。因迷路,一時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現在,他倆才意識到,眼下誰也離不開誰。
有一天,兩人實在又渴又餓又累,雙雙躺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倆頭上嗡嗡盤旋。石礅折了一根樹枝,左右亂打,驅散蜂群。不料蜜蜂發怒,把兩人蜇得鼻青臉腫。石礅發現蜂群是從樹縫裏鑽出來的,就取出隨身帶的擊火石,並叫木苗拾幹柴,迅速點燃一堆大火,他倆從火堆裏抽出火棍,朝著大樹身上的裂縫一個勁兒燃燒。刹那時,蜜蜂燒毀了翅膀,再也飛不起來。火焰從樹縫伸進去燒毀了蜂巢,蜂蜜從樹縫滲流出來。開始,他倆人不知流出的是什麼東西,隻是聞著芳香撲鼻。石礅用手蘸了一點,放進嘴裏用舌頭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嚐了一次,二人斷定無毒,趕忙拾了一些樹皮,把流出來的蜂蜜全都盛起來。
兩人隻好整天在森林裏采蘑菇,蘸蜂蜜充饑。就這樣在大森林裏度過了整整一個月,幸虧被黃帝手下狩獵能手於則發現,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來。小兩口在大森林裏經過一個多月折騰,整天提心吊膽,隻怕野獸前來襲擊。誰也不願分開,誰也離不開誰,夫妻感情越來越深,才真正懂得了愛情的滋味。
回到部落後,石礅和木苗再也沒有分開,小兩口從此建立起一個幸福的家庭。大概這就是“入洞房與度蜜月”的來曆,一直流傳至今。
7、董父豢龍
倉底村原先叫“董澤裏”,因為它在董澤湖畔。董澤湖就是董父當年豢龍的地方,所以也叫豢龍池。
董父可是位大能人,他能文能武,還能騰雲駕霧;最拿手的一招就是養龍。在董澤湖裏養的有:金龍、赤龍、青龍、白龍,還有烏龍。它們都被董父馴服得十分聽話。天旱了,叫它們去行雲布雨,讓下五寸,不敢下四寸九;夏天又管住它們,隻許在湖裏規規矩矩,不得去興風作浪。董父養龍出了大名,在蒲阪的舜帝降下聖旨,請他去當宰相。董父心裏有點不想去,但也不敢違抗聖命隻好去了。可是,還要養家裏的龍,怎麼辦?隻好雲裏去,霧裏歸。一邊處理朝政,一邊堅持養龍。不僅把天下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也把龍養得牛馬般溫順。
歲月不饒人,董父漸漸老了,腿胯也發僵了,騰不得雲駕不得霧了。為了去照顧那幾條龍,隻好上奏於舜帝,請求另選賢能,準許他告老還鄉。舜帝舍不得放他走,他就跪下張開嘴,請舜帝看他還有幾顆牙。舜帝看他實心要走,隻好答應。但選了新相之後,舜帝還不讓他離朝,說是年輕人辦事沒有把握,疑難之處還得隨時向他請教。
一年秋天暴雨成災,春天又遭大旱。董父想,一定是董澤湖裏的龍出了問題,便以此為由再次請求還鄉。舜帝爺隻好率滿朝文武歡送他出了皇城,灑淚而別。董父回到豢龍池一看,果然不出所料:老龍懶得動了,龍子龍孫們失去調教,胡亂折騰,造成了天下的災害。董父十分生氣,不顧年老體衰,日夜馴服那些小龍,並把兒孫們都叫去,跟他學習養龍、馴龍的本事。沒有多少時日,又把那些龍子龍孫馴得服貼如初,舉國又是風調雨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