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河東、河西的百姓,不僅為他們當地出了兩個天子而自豪,更為娥皇、女英兩女下嫁的賢惠所感動,故以其後輩自豪,爭相敬奉。鑒於堯籍羊獬,舜籍曆山,自堯女嫁舜以後,兩地便結成了聯姻親眷。曆山人稱舜為爺爺,稱娥皇、女英為娘娘。羊獬人稱舜為姑父,稱娥皇、女英為姑母。河東、河西兩邊以親戚形式走動,於是洪洞後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傳至今。
附記:“洪洞三月三接姑姑”的習俗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民俗類)
4、洪洞大槐樹下是咱老家
元末,由於十幾年的戰亂,加上自然災害和瘟疫流行,天災人禍,人民塗炭。明軍將元軍趕到漠北後,北方地區尤其是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出現了許多無人區,真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明朝建立以後,當務之急是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這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勞動力和土地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明政府采取了移民墾田的政策,即把“地狹人眾”的山西地區的農民遷移到地廣人稀的河北、河南、山東等地。但故土難離,人們誰不留戀自己的家呢?這時明政府廣貼告示,欺騙百姓說:“不願遷移者,到洪洞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天內趕到。願遷移者,可在家等待。”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趕往古大槐樹下,晉北的人來了,晉南、晉東南人也來了。第三天,古大槐樹四周集中了十幾萬人,他們拖家帶口,熙熙攘攘,暗中禱告上蒼,祈求保佑他們平安無事。突然一大隊官兵包圍了大槐樹下手無寸鐵的百姓,數員武將簇擁著一個官員,那官員大聲宣布道:“大明皇帝敕命,凡來大槐樹之下者,一律遷走。”這道命令好似晴天霹靂,人們都驚呆了,但不久就醒悟過來,他們受騙了。人們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罵的,有呼兒喚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接著官兵強迫人們登記,發憑照,每登記一個,就讓被遷的人脫掉鞋,用刀子在每隻腳小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以防逃跑,人們的哭聲驚天動地。至今,移民後裔的腳小趾甲都是複形,據說就是砍了一刀的緣故。
官兵強迫百姓登記後,為防止逃跑,又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裏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何方何地,都雲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就是這個道理。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被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路上經常有人要小便,隻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隻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到處是一片荒野,隻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幹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托對故鄉的苦戀,大多遷民都在自己新居的院子裏、大門口栽種了槐樹,以表達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
附記:“大槐樹祭祖習俗”是以明初大移民為背景,大槐樹為圖騰,洪洞地方文化為淵源,移民史實和紀念移民為主線,以維係宗親之情為精髓的文化現象。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民俗類)
5、蘇三故事
蘇三,姓周名玉姐,山西大同周家莊人。父親周彥亨,自幼生性溫雅,聰慧過人,頗有幾分天資,後被封為大同府尹。這玉姐兒得了母親的俊俏,父親的才華,學什麼都學得快,記什麼都記得好。周彥亨夫婦愛如掌上明珠,五歲教她認字兒,六歲教她彈曲兒。誰知剛長到七歲上,母親便去世了。周彥亨很是悲傷,玉姐兒哭得死去活來。本來一個美滿如意的家庭,一下子就顯得冷落了。
周彥亨後續大同城裏一個染房掌櫃的小寡婦原氏為弦。過了沒多久,朝政有了變故。皇帝寵幸太監宦臣,聽信讒言,將一批忠誠革職不用。周彥亨聞知,悶悶不樂,憂慮成疾,一病不起,個把月光景就氣斷身亡了。父親一死,可就苦了個玉姐兒,她被賣給蘇淮作了妓女。因排行老三,便被取名為“三兒”,蘇三這名,就是這樣來的。命運偏偏要這樣捉弄一個纖弱的女子!蘇淮把蘇三看成一棵“搖錢樹”,巴不得她快快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