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臨汾、運城(1)(2 / 3)

當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說,強拉扯著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裏,對他說:“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做好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衛士們好說歹勸,丹朱就是坐著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著,帝堯從山下被侍衛攙扶著上來了,衣服也被掛破了。看到父帝氣喘籲籲的樣子,丹朱心裏不免有些心軟,隻好向父帝作揖跪拜,說道:“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麼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說起?”帝堯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肖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著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麼廣闊的土地,這麼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說:“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

帝堯一聽丹朱說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歎了一口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裏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帝堯說:“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隻要肯學就行。”說著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盡心盡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山,回到平陽都城。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裏踏實些。帝堯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異常,大病一場而逝。帝堯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有德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學帝堯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

附記:此傳說(圍棋的起源)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民間文學類)

3、“三月三接姑姑”的傳說

一條彎彎曲曲的汾河順著山勢穿過洪洞,在低窄的穀底,分割出河東、河西兩塊高地。河東頭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住著娥皇、女英兩位少女。兩位少女的父親叫堯,當時已八十多歲,白胡子老長,是當時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這就是自己六十多歲才生出的兩個寶貝女兒漸漸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堯經過仔細甄別“檔案”,決定對一個叫做舜的青年進行考察。

舜在河西頭住著。河西山丘相連、地貧民窮,舜自然是個窮後生。因為生母早逝,家裏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歡他,特別是他的後母和弟弟象,總想謀害他、獨吞家產。他卻毫無怨言,以仁愛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堯了解了這些情況後,不由對身邊的人感歎道:以仁報毒,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於是決定把兩個女兒都嫁給舜。

在曆山上種地的舜聽到這個消息後,當然高興得不得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堯這個老頭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道理,雖然讓他白撿了兩個美女,卻不給女兒一點陪嫁,就打發女兒去了他家,更不用說給他個一官半職了,而是讓他繼續在曆山上麵朝黃土背朝天。舜心裏並沒有什麼不樂意,還是帶著兩個漂亮的妻子在曆山繼續過種地的苦日子。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娥皇、女英兩位妻子,雖然出生於皇家,高貴無比,卻並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地爭過大、小外,還是賢惠得很。兩人一過門,就脫掉皇家冠服、換上農家布衣,二話沒說,就和他一道下地幹活、操持家務了。更了不起的是,她們還關心民間疾苦,平時平易近人,急時扶危濟困。幾年過去後,兩人臉曬黑了、手變粗了,和一般農家婦女沒什麼兩樣了。此時的舜,在兩位妻子的幫助下,把他“承包”的曆山治理得井井有條,已成了河西當地冒尖的富裕戶、模範戶。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舜和兩位妻子致富後不忘鄉親,經常幫助周圍百姓,就連舜的家人也和他們搞好了關係,使舜的聲望直線上升,河東的人都願意遷移到河西居住。這時候堯看時機到了,於是就名正言順地提拔舜為接班人,還把他扶上馬,又送了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