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並出,可害苦了下界的黎民百姓:灼熱的陽光曬枯了稼禾,烤焦了土石,甚至連金銀銅鐵都熔化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汗水早已流盡,血液也將幹涸。田間顆粒無收,存糧快要告罄,胃裏平添的一把饑火,更燒得人精神崩潰。凶禽惡獸也由於環境惡化、食物短缺,紛紛從燃燒的森林、沸騰的湖泊裏逃出,逞著它們貪婪暴瘧的本性,到處吞食人民。
人間帝王堯日日夜夜跪在祭壇上向天上的父親禱告,緊急的呼救聲上達天庭,聲聲震動著帝嚳的耳膜。作為天帝的帝嚳再也不能充耳不聞,放任不管了,他命令麾下最勇敢最年輕的武將神射手羿,到下界去剿滅橫行的禽獸,捎帶把太陽也嚇回扶桑。
羿生得麵若冠玉,眼若朗星,虎背猿臂,豹腹狼腰。他用帝嚳所賜的彤弓、素箭武裝起來,偕妻子冷美人嫦娥降臨凡界,在一座悶熱的茅屋裏拜會了愁苦的堯,從堯那兒他了解到罪魁禍首是那十個太陽。老百姓都在詛咒:“毒日頭啊,你什麼時候才能毀滅呢?我們願意與你同歸於盡!”
神射手羿挾弓策馬,馳騁原野,明晃晃的日光耀得他睜不開眼,千裏焦土、遍地枯骨又令他怒火中燒。十個太陽卻有恃無恐,根本不理會盤馬彎弓、作勢欲射的羿,依舊在天上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羿心頭那把無明大火高三千丈,衝破青天:“你們既然怙惡不悛,我就替天行道了。”他使的是平生絕藝連環箭法,左手如托泰山,右手似抱嬰兒,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颼颼颼一連九箭破空裂風而去。起初沒有動靜,仿佛時間凝固了,隔了片刻,隻見天空中一個個太陽接連爆裂,漫天的流火四散飛濺,恰似節日夜空的禮花。又過了半晌,啪啪啪一陣亂響,整整九隻極大的三足金烏鴉墜地,那是太陽精魂的化身。太陽的碎殼流漿都落在了東洋大海,凝結成方圓四萬裏、厚四萬裏的大炭團沃焦,海水流經沃焦,一下子就被蒸發為雲氣,升騰上天,化作霖雨,複灑入江河。所以,大江小河的水日夜不息彙聚海洋,永遠流不盡,大海也永遠不會漲溢。
羿九箭連發,九日並落,剩下的那個太陽早嚇得臉色昏黃,天氣明顯轉涼了。涼風拂麵,站在祭壇上觀看的堯頓時清醒,他見羿輕舒猿臂,從箭囊中抽出一支羽箭,就急忙製止:“萬物生長離不開太陽;沒了太陽,天下的百姓要遭受永夜的痛苦了!”惟一的太陽保留了下來。
附記:此神話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民間文學類)
4、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麵積約七百裏,高達七八千丈。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歲了。太行、王屋正好在他家的門口,人們進進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咱們家的門口,咱們出門要走許多冤枉路。咱們不如全家出力,移走這兩座大山,大家看怎麼樣?”
愚公的兒子、孫子們一聽,都說:“你說得對,咱們明天開始動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覺得搬走兩座大山太難了,提出反對意見說:“咱們既然已經在這裏生活了許多年,為什麼不能這樣繼續生活下去呢?況且,這麼大的兩座山,即使可以一點點移走,哪裏又放得下這麼多石頭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話立刻引起大家的議論,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最後他們一致決定:把山上的石頭和泥土,運送到海裏去。
第二天,愚公帶著一家人開始搬山了。他的鄰居是一位寡婦,她有一個兒子,才七八歲,聽說要搬山,也高高興興地來幫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隻有鋤頭和背簍,而大山與大海之間相距遙遠,一個人一天往返不了兩趟。一個月幹下來,大山看起來跟原來沒有兩樣。
有一個老頭叫智叟,為人處事很精明。他看見愚公一家人搬山,覺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對愚公說:“你這麼大歲數了,走路都不方便,怎麼可能搬掉兩座大山?”
愚公回答說:“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覺得你還不如小孩聰明。我雖然快要死了,但是我還有兒子,我的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無窮無盡。山上的石頭卻是搬走一點兒就少一點兒,再也不會長出一粒泥、一塊石頭的。我們這樣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為什麼搬不走山呢?”自以為聰明的智叟聽了,再也沒話可說了。
愚公帶領一家人,不論酷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貪黑挖山不止。他們的行為終於感動了上帝。上帝於是派遣兩名神仙到人間去,把這兩座大山搬走了。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麵。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麵,再沒有山崗高地阻隔了。
附記:此神話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民間文學類)
5、炎帝在上黨
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補天以後,輪轉了不計其數的春秋寒暑。在一個普通黃昏,西邊殘陽如血,東邊晶瑩的圓月已悄悄攀上了柳梢,一個叫做任姒的女郎仍在薑水岸邊躑躅。古今中外,年輕漂亮、多情善感的女子都一樣,她們的心思誰也猜不透。
突然,一道紅光自碧波深處激射而出,任姒猛抬頭,見一條赤髯神龍升至半空,雙目發出兩道神光,與她的目光交接。四目相交刹那間,任姒隻覺心靈悸動,似有所感,她用手拭一拭眼睛,定一定神,再定睛望去,但見暮色漸合,波瀾不驚。天空河水,都黑幽幽的,哪有什麼神龍嗬!神龍見首不見尾,任姒卻就此懷孕,足月產下一子,牛首人身,即以薑水之薑為姓。此子乃南方火德之帝,故號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