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有一天黃昏,忽然刮起一陣狂風。猛烈的風竟將聖壽寺山門前的一株老鬆樹刮倒了。一位姓張的木匠路過這裏,看到這株倒地的鬆樹是蓋房的好材料,就拿出五吊錢在寺院裏上了布施,並說明他要伐掉這株已倒地的鬆樹。當天夜裏,住在寺院附近的幾戶農民中有個叫趙天育的老漢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身著袈裟的老人來到他家裏,對他說:“我有一件要緊的事情拜托你。明天一早,你帶上五吊錢到聖壽寺一趟,到了那裏,你就會明白的。”趙天育醒來,覺得這個夢好奇怪,一骨碌從炕上爬起來,見天已亮了,就拿了錢直奔聖壽寺。聖壽寺前,已有兩個人在那裏,正準備用鋸子鋸那株老鬆樹。趙天育見狀大吃一驚,上前一問,知道是張某出了五吊錢買下了,立即就從背著的褡褳裏掏出五吊錢送到張某跟前,說:“這株老鬆實在伐不得,你行行好,轉讓給我吧!”趙天育仔細一瞧,鬆樹的根須埋在地裏還沒有斷。他小心翼翼地把樹扶起來,給它掩土、整須,並天天澆水。沒多久,這樹不僅沒死,反而長勢更加茂盛,枝幹拚命地向四麵伸展,狀若蟠龍。
後來,趙天育得了噎食病,這種病自然是絕症。盡管重病纏身,他仍每天到聖壽寺來看望他精心培養的蟠龍鬆。過了不久,趙天育覺得病情加重,便拄著拐杖上了聖壽寺,要最後與蟠龍鬆訣別。去了一看,見鬆樹下蹲著個白胡子老頭,旁邊放著一隻藥箱,上寫“祖傳秘方,專治噎食病”。趙天育驚喜地問:“我的病能治嗎?”白胡子老頭熱情地說:“能治,隻是藥費貴了一點。”趙天育問:“需多少錢?”老頭笑說:“童叟無欺,五吊錢。”“五吊錢。”趙天育失望地說,“我沒錢啊!”“你先拿藥去吃吧,反正我每天都在。”趙天育吃了老人的精靈丸,第二天病就好了。他趕忙去找賣藥的老頭,可一連去了幾十天,再也沒有見到白胡子老頭。趙老漢心裏琢磨,那賣藥的說他天天都在,興許是這株蟠龍鬆的精靈吧!於是他對這株蟠龍鬆更加愛護,蟠龍鬆長勢也更快了,很快便蒼翠蔽日,盤曲騰空,成為天龍山奇景之一的“虯柏蟠空”了。
6、藺郊無霜
晉中榆次一直流傳著藺相如生於藺郊長於相立的故事。
相傳柳葉鎮三個村子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年“秋分”各村都要唱戲來慶祝並不好的收成。有一年,“秋分”又到了,這三個村的莊稼比往年長得更差。但戲又不能不唱。正當三個村鑼鼓喧天地唱戲時,身居宰相要職的藺相如卻在趙國的京都長籲短歎,滿臉愁雲。趙王覺得奇怪便問:“你的家鄉大唱好戲,熱鬧非凡,而你卻憂心忡忡、愁鎖眉尖,這是為何?”藺相如對趙王說:“我們當官的在京城吃酒作樂,揮金如土,豈不知我家鄉的百姓卻因連年歉收連肚子都吃不飽啊!”說罷,他連連歎氣不止。當趙王問到連年歉收的原因時,藺相如訴道:“我的家鄉柳葉鎮每年秋霜早至,莊稼年年遭受霜打,難以成熟。盡管村裏在唱戲,但老百姓們卻都是嘴啃黃連手彈琴——苦中作樂呢!”趙王惻隱之心頓生,他麵對藺相如啟龍齒:“孤賜柳葉鎮周圍四十裏無霜。”從那年起,柳葉鎮周圍真的“四十裏肅霜不至,秋禾無害,土人實受公福。”
“藺郊無霜”給柳葉鎮附近三個村的百姓帶來了無盡的豐收喜悅,為了永遠紀念藺相如為民造福的業績,後世這三個村的百姓特在“四十裏肅霜不至”的中心山崖上修建起了一座廟宇,這就是今天的藺相祠。
7、明鏡高懸——斷傘
康熙年間,範村人宋忠原背著一把大雨傘進平遙城看病,走到落邑村村南,從後麵慌慌張張地跑來一人,宋忠原認識此人,是鄰村人毋連遲。當時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眼看就要下雨了。不一會兒,果然下起了大雨。宋忠原撐起背著的大雨傘,邀毋連遲同行,毋連遲趕緊靠過來借傘避雨。
兩人風雨同舟,互濟互助,邊談笑邊行路到了高林村。宋忠原因風力大累得滿頭大汗,毋連遲於是接過宋忠原的傘打著到了南門外孔家飯店。這時已是風停雲散,雨過天晴。宋忠原向毋連遲拿傘。毋連遲不但不還宋忠原,反而誣賴傘是他的,兩人爭吵起來,圍攏來不少的觀眾。毋連遲說:“傘是我的!”宋忠原說:“傘是我的!”宋、毋扯奪雨傘,觀眾誰也斷不清這傘是誰的,看他們吵吵嚷嚷,一直鬧到平遙縣署。宋忠原擊鼓喊冤,知縣王傑急忙升堂,原告宋忠原陳述了事情的經過。被告毋連遲仍一口咬定傘是他的。兩人各抒己見,知縣王傑一時作難,不好判斷。
沉默了一會,王傑猛然間把驚堂木一拍說:“大膽刁民!屁大的事到縣衙擊鼓告狀!想試探本官的軟硬智愚?”隨即把傘撕得粉碎,擲下堂來,喝令退堂。
原告宋忠原從堂上下來,淚涕滿麵,被告毋連遲則幸災樂禍,洋洋得意。兩人走出縣衙走到照壁南街上,四個衙役趕了出來,傳喚二人重回縣衙。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知縣王傑和顏悅色地判斷,傘是原告宋忠原的,被告毋連遲屬誣賴,重責四十大板,罰錢十貫,賠原告一把新雨傘。
事後宋忠原給王知縣送了一塊匾額,上刻“明鏡高懸”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