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氏坐甕
晉祠廟裏的難老泉旁,有一座二層小樓,叫水母樓。樓下正中供著一位正在梳頭的美麗媳婦。座下一張草墊,墊下一隻水缸,遠遠望去,真像是一尊渡海觀音哩!為啥把水母塑成這個樣子?說來話可就長了。
從前晉祠這地方可苦哩。別的不說,光是吃水,就夠作難的了。隻有後山上有一眼泉,不來回走七八裏,就別想喝上一口清水。家裏有壯勞力的還好說,沒有人手的家,那可就苦了……
那時候,這村裏有個張寡婦,男的死了,兒子還小哩,她就給兒子從十裏外的金勝村尋了個姓柳的童養媳婦。這媳婦生性善良,人又勤快,整日價忙裏忙外地死受,婆婆還是不滿意,稍不順心,舉手就打,張口就罵。最氣人的是,媳婦千辛萬苦從山上挑回一擔水,婆婆隻喝前邊這桶,後邊那桶就倒了,說是身後的水不幹淨,不能吃。這樣,別人家一天挑兩擔水就夠了,她家的媳婦挑四五擔也不行,隻苦得這媳婦是一擔水,一身汗,一臉淚……
一天早晨,這媳婦挑水剛回到村口,迎麵碰見一位拉著馬的白發老人。老人上前深施一禮,說道:“好心的媳婦,我和馬兒都快渴死了,能給我們點兒水喝嗎?”媳婦放下擔子,抬頭看看老人,隻見他風塵仆仆,唇焦口燥,那馬兒也直往她的水桶跟前湊。看樣子真是渴壞了。媳婦不覺動了惻隱之心,也就顧不得婆婆的眉高眼低了。她爽快地把水桶提到老人跟前,說道:“老大爺,請喝吧!”老人急忙彎下身子,就著桶沿,咕嘟咕嘟,一口氣就喝下半桶,剩下的一桶半都飲了馬兒。喝罷,道了一聲“多謝”,便又拉馬上路了。媳婦低頭挑著空桶,轉身又挑水去了。因為來回七八裏,誤了婆婆的早飯,被婆婆狠狠地打了一頓。
第二天早晨,媳婦起了個大早去挑水,回來剛走到村口,又遇到昨天那位拉馬的老人。媳婦看著他們焦渴的樣子,急忙遞過水桶,早把昨天挨打的事忘了。老人又是急忙彎下身子,一口氣喝了半桶,剩下的一桶半又都飲了馬。喝完,媳婦急忙挑起水桶,一路小跑地上山去挑水。可趕回來,還是誤了婆婆的早飯,又讓婆婆打了一頓。她默默地挨完打,心想:“我就是再挨打受氣,也不能見死不救!明天我再早些就是了。”
到第三天早晨,媳婦起了個大早,先挑回一擔水,站在原地方等候著老人。過了一會兒,遠遠地看見老人過來了,還沒等老人開口,便急忙走上前去說:“老人家,快喝水吧!”老人二話沒說,低頭便喝水、飲馬,眨眼間一擔水全讓他和馬兒喝光了。媳婦急忙挑起水桶,轉身又要去挑水。老人忙拉住水擔說:“你是一位好心的媳婦,為了我和這匹老馬,你挨打挨罵,我全都知道。我沒什麼好謝你,就把我這條馬鞭送給你吧!回去後你把它放到水缸裏,你要多少水,就把馬鞭提多高,鞭子提到哪裏,水就會漲到哪裏。可是千萬記住,別把鞭子提出缸外,那樣就要惹禍了。切記!切記!”媳婦接過鞭子,正要道謝,眨眼間,老人和馬兒都不見了。
媳婦回到家裏,婆婆還沒有起床。她急忙放下桶和擔,照著老人的說法,把馬鞭插到空水缸裏,果然缸裏立刻湧出清亮亮的水來。她往上提了提,缸裏的水也跟著往上漲了漲,提多高,水便漲多高。她高興得幾乎喊起來。
她轉念想到村裏的鄉親們和她一樣,每天都為吃水受苦,我怎麼能隻顧自己高興呢!何不叫他們就近到自己家裏來挑水呢?想到這裏,便歡歡喜喜挨門告訴鄉親們,請他們來家裏取水。
打這以後,鄉親們都來這位好心的媳婦家接水,整天價像趕會似的。沒幾天就惹得婆婆又煩又惱,隻怨媳婦給她招來這麼多麻煩,她恨不得把那水缸砸了,馬鞭扔了,把媳婦吃了。可是當著眾人的麵,也隻好把氣咽到肚子裏去。
這天,媳婦回娘家去了,婆婆拴好大門,氣勢洶洶地走到水缸前,抓住馬鞭,口裏罵道:“我叫你們用水!”罵罷一下子把馬鞭提出水缸。說時遲,那時快,一股缸口粗的巨流一下子湧了出來,眨眼間就溢出廚房,流到院心,漫上房簷,把這個壞心眼的婆婆淹死了。
大水溢出媳婦家,流向大街、小巷,眼看著晉祠村變成一片汪洋。人們隻恨爺娘少生了兩條腿,紛紛扶老攜幼,向山上轉移。
這時,媳婦正坐在娘家草墊子上梳頭,一聽說婆家村裏發了大水,心想準是婆婆把馬鞭拉出缸了,急忙夾起草墊,向晉祠跑去。回到家裏,見缸裏的大水還不住地往外噴湧,慌忙把草墊往缸上一扣,自己就勢往上一蹲。說也怪,那水勢立刻被壓了下去。
大水退了,人們想起好心的媳婦,便紛紛趕到她的家裏。隻見那媳婦仍然坐在水缸上,一手持梳,一手挽發,正在那兒安詳地梳頭呢。然而不管人們怎麼叫,她也不應聲。待臨近一看,原來她早已坐化成仙了。隻有那股清清的泉水,從她座下汩汩流出……
為了紀念這位好心的媳婦,人們就給她在泉眼旁蓋了個廟,常年祭祀,香火不斷。大夥都管她叫水母娘娘。後來修建晉祠時,又為她專門蓋了一座小巧玲瓏的樓閣,就是現在的水母樓。
附記:“水母娘娘的傳說”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遺項目(民間文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