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螞蚱成了放羊娃的好朋友。放羊娃發現,天晴日朗時,螞蚱總在草叢裏歡叫;天陰雲重時,螞蚱總躲得不見蹤影,然後就會下雨。他心裏納悶,留心觀察,日積月累,終於悟出了訣竅:隻要螞蚱在草葉正麵上,天準晴朗;螞蚱如果躲到草葉背麵去,天準要下雨。
放羊娃高興極了,他把這個發現告訴給種田人。種田人按照他的指點安排農活,果然避災得利。大家都很感激放羊娃,以為他得了仙道,年年歲歲都找他來問雲問雨。他呢,總是誠心指點,每每靈驗。放羊娃老了以後,不能放羊了,就到蘆芽山頂上的太子殿去守護佛寺。種田人相信他,每年照例來找他問雲問雨,他照例以誠待人,有求必應。後來,他感到自己身體日下,不久於人世了,就把自己一輩子觀察雲雨的經驗,歸結成一句話,叫做“蘆芽山戴帽,長工睡覺”。意指蘆芽山頂烏雲密布時,必定下雨。當地農民用這句農諺察天觀雨,至今準確無誤。
7、二郎擔山
在遠古時代,天空高懸著一個太陽,春暖夏熱,風調雨順,河水流淌,草木青翠,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好景不長,由於天庭兵變,惡神們為了危害百姓,便狠毒地放出六個太陽在天空遊蕩,頓時人間沒有了黑夜,盡是些白晃晃的陽光,熱不能耐,河流幹涸,草木枯死,百姓渴死者不計其數。玉皇大帝帶兵將惡魔懲辦,但遊蕩的太陽卻不能收回,繼續危害人間,人間麵臨被毀滅的危險。
就在這危難的時刻,玉皇大帝手下一名叫楊戩的大將,主動向玉帝奏明了惡神所放太陽危害人間的情況,表示要重新收回太陽為民除害。玉帝聽罷,龍顏大悅,遂依楊戩所奏。
第二天,楊戩收拾停當,整戎裝,穿鵝黃道袍,乘雲直奔浩空,追至近前,伸手首先抓住第一個熾熱的圓盤子——太陽,然後伸手抓第二個太陽。就在這時,剛才抓住的那第一個太陽猛然地倏一下從他手中溜走了。他很著急,急忙追趕,待抓住第一個太陽時,第二個太陽又從他手中溜走了。如此反複三次,最後他隻得端著一個太陽形容沮喪地站在高空:“唉,我連兩個太陽也無法一起抓到,那六個太陽如何收回?”就在他欲退卻的時候,他的慧眼又不經意地掃視了一下人間,被太陽燒焦的田禾、樹木、已渴死的橫躺在土路上的人的慘景又進入他的眼簾,這使他內心瞬間顫動:“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人間這樣滅亡。想我楊戩,降水怪,治群魔,不周山破天吳,還把共工試太阿,在天庭上是赫赫有名的戰將,素來以勝告終,莫非今日要以敗結局?”
想到此,他急思良策,就在不經意的瞬間,他一下想到動用五嶽三山來壓太陽的辦法。好個二郎神,你看他慧目微閉,念動真經,三座大山便一下出現在他的身旁。他用手一攤,一座山的一端就一下離開地麵。他迅速將太陽放在底下,太陽便被永遠壓住了。也就在此時,隻見他錦袖一抖,一根碩大的扁擔連同繩索出現在他的手中,眨眼一下就把另兩座大山牢牢捆住。他就把這兩座大山擔起,抖動身體大步在天空飛跑,要去追趕太陽。
這一日,他正來到山西忻州南麵的係舟山上空。因他追趕太陽心切,一沒留心,雙肩傾斜,致使兩山從高空墜下,因扁擔傾斜落下,故一端先落,插進係舟山半腰。楊戩突然受這重大的衝擊,也從高空落下,一手還托在係舟山上。雖然楊戩從高空閃下,但他追趕太陽的決心並未改變,反而更加誠摯。他從係舟山內抽出扁擔,擔起山來又追趕太陽去了。
8、張生與狐仙
上古時候,樹兒梁一帶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周圍居住的人煙極其稀少,林中鳥獸和諧相處。傳說,當年在東梁一帶出沒一隻尾巴金黃、毛色通紅的狐狸,跑起來就像一團火焰飛舞。凡是看見的人都驚呆了。因為狐狸的尾巴金黃,人們就把第一次看見它的地方叫做“黃尾”。
有一次,一個讀書人張生鋤田,累了就在大樹下休息,正當他打開隨身攜帶的書本翻看,突然眼睛的餘光發現一團紅色的火球從身邊滾過。他馬上回過眼神四處搜索。但見眼前一片紅色,耀人眼球,剛才還是綠色地毯似的糜地瞬間沒有了。張生苦苦觀察,也難覓狐狸的蹤影。原來是狐狸作法,把糜苗變成紅色,自己就隱藏其間。這天張生再也沒有心思鋤田了,早早就回家把看見的情景告訴了鄉親。人們對狐狸的興趣就更濃了。那道山梁從此就叫“紅糜梁”。
一天中午,日頭如火,張生在自家屋子熱得呆不住,就到外麵的柳樹下乘涼,四野無人,他幹脆脫掉衣褲四腳八叉仰躺著休息。一會兒,倦意襲來,人就全然進入睡眠。朦朧間感覺胸脯上有毛絨絨的東西,癢得難受。猛睜眼一看,身邊坐著一位俏麗女子,看樣子也就二十來歲,容貌動人。白如藕根似的手指就搭在人他肚皮上,張生渾身火煮血液,伸手就想抱,可憐張生骨軟似稀泥,沒有一點力氣。那女子看他醒來,早已幻化作一團紅色飛往村莊外麵。張生有心無力,眼巴巴地看著那美麗女子飛去,再瞧自己渾身一絲不掛,羞愧難當,早有一抹紅暈罩上臉來。